人教版音乐八下《荷塘月色》word教案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168188 上传时间:2018-03-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音乐八下《荷塘月色》word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音乐八下《荷塘月色》word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音乐八下《荷塘月色》word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版音乐八下《荷塘月色》word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版音乐八下《荷塘月色》word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音乐八下《荷塘月色》word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音乐八下《荷塘月色》word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荷塘月色荷塘月色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 通 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安排 2 课时 一、课前预习: (一)背景学习 荷塘月色的背景资料 1、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 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

2、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 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 1927 年 9 月 17 日的一封信) 2、 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 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我既不能参加革命与反革命,总得找一个 依据,才可姑作安心的过日子了。我是想找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这一生。 我终于在国学里找出了一个题目,开始像小儿的学步。这正是往“死路“上走; 但我乐意这么走,也就没有法子。 (朱自清哪里走1923 年 2 月) 3、 无可讳言,朱先生的思想和政治立场的转向是晚年的事情,以前他是相信 国民党政府的。在“

3、七七“前夕,“一二九“运动的后一年,1939 年 12 月 20 日的日记云:“陈君来访,谈及国事,彼思想甚左,余坦白告余之立场与政 府相同。“ (王瑶念朱自清先生) 4、 哪里走一文是研究朱自清当时思想的重要资料,详尽而真实地反映了 他的内心世界。从以上的材料和分析我们可以说,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是: 表现了 20 年代末,朱自清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产生的彷徨、苦闷的思想感 情。 (程翔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 5、 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怀着一种诗意,文学研 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以江北人的坚忍的 头脑,能写出江南风景似的秀丽的文章来者,大约是

4、因为他在浙江各地住久了 的缘故。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_散文集导言) 6、 这篇作品获得人们特别赞赏的原因,就在于它写景的特别工细。朱自清不 象一般人那样把荷塘月色的景象笼统写出来,而是把这个景象“剥开来看,拆 穿来看“,把这个荷塘与月色本来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景象分解为两个组 成部分,一部是月色下的荷塘,一部分是荷塘上的月色。前者重点是写荷塘的 种种景物,而以月色为背景;后者重点是写月色的种种变化,而以荷塘为背景。 这样由一完整的荷塘月色这一景物巧妙地分解开来作两次描写,就得以把景物描写得很细腻。当然,这种描写,并不是把本来很统一和谐的描写对象生硬地 割裂开来,而是始终把被分作两部分的荷

5、塘和月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只不过 是两次描写的角度不同,主景和背景互相调换了一下位置罢了。 不仅如此,朱自清在表现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这两个组成部分的 时候,还进一步作更精细的分解剖析,把这两个部分再分解剖析成许多更小的 部分,然后逐一描写并且从景物观赏者的视觉、嗅觉、听觉,以及景物的静态, 动态等角度,写出它们的种种性状,从而把景物表现得格外细腻。 杨昌江工 笔画,朱自清的散文艺术(二)知识积累 1、比喻是一种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一般用像、如、仿佛等比喻词联接本体和 喻体。研究带号的 12 个句子,回答:a、哪几个不是比喻句?b、比喻句中, 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各是什么?c、比喻句中的哪句

6、属“通感”,后文还有哪一句? 为什么? 2、在本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些叠词?有何作用? 析:日日、渐渐、迷迷糊糊、悄悄;本文使用的叠词不仅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 景,同时也有一种韵律美。叠词一般用轻声的语调来读,轻柔的语调与轻柔的 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而在语音的延长中,语意与情 感也是绵绵不绝,令人回味的。(三)整体把握 1、阅读全文和背景资料,回答:作者在观赏荷塘月色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怀 着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些句子最能表达这样的感情?2、有人评论:(作者) 与其说在观赏景物,不如说在逼视自己的灵魂深处; 与其说写下的是他看到、感觉到的一切,不如说他在构造一个他心中渴望

7、的, “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 你同意吗?为什么? 3、 有人把本文的重点四五两段概括为“月下荷塘”和“荷塘月色”,这样概括的 根据是什么?这里的“荷塘月色”在意义和结构上与课题有什么区别? 4、本文写景特别工细,不但把景物分解为荷塘和月色,而且在写荷塘和月色 时,把这两个部分再分解剖析成许多更小的部分,然后逐一描写。从观察角度 和描写对象两方面列出第四段的写景提纲。 5、第五段写月色,那些句子是正面描写,哪些句子是侧面衬托?用哪些事物 作衬托? 6、作者为什么要写看似与主旨无关的江南采莲旧俗和采莲赋、西洲曲 ?(从写作背景和感情线索两方面考虑) (

8、四)揣摩语言 1、文中写荷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 梦。”请分析:泻、浮、洗、笼这几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2、词语用得好,不但绘声绘色绘形,而且能赋予事物以生命和情感,请分析 “脉脉”一词在这方面的作用。 3、“踱”若换成“走”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4、 “亭亭”与前面哪个词相呼应,它修饰的是“舞女”还是“裙”? 5、“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本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若 换用其它修辞手法好不好?为什么? (从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和前后文风格一致两个角度考虑) 6、讨论下列句子的

9、深刻含意。a、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 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b、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 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 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本节课主要完成课文 4、5、6 三段的阅读鉴赏。通过揣摩“景语”, 弄清文章的写景特点。 一、导语一、导语 朱自清: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初中时,学过他的散 文春背影等。(1)19 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 岁任清华大学教 授;(3)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 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

10、的英雄气概”;(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 二、初步感知课文二、初步感知课文 1.这篇文章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呢?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来。 明确:1927 年。 2.师生共同回顾历史:1927 年,发生过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 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3.提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朱自清先生这时的心境如何呢?让我们从他的优 美散文荷塘月色中寻找答案吧! 4.放录音,配乐朗诵荷塘月色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进入情景,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 5.提问:由课题可以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散文,即“荷塘”和“月色”,课文哪些 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 明确:4、5、6 三段。 三、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

11、描写部分三、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 (一)诵读、鉴赏第 4 段 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这些句子, 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第 1 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 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 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 2 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 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

12、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 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 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 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 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 3 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 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 幽雅和

13、宁静来。 (第 4 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 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 “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 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 5 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 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 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 “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4.师生共同小结

14、本段写景重点。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 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5.齐声朗读课文第 4 段,品味其写景特点。 (二)诵读鉴赏第 5 段(仿照第 4 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 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3.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 “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可 分成 4 组讨论

15、后回答) 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 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 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 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 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 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看着挂图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5.齐声朗读第 5 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 (

16、三)诵读、鉴赏第 6 段 1.齐声朗读。 2.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 2 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 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 2 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 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 声,显然, 3.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 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学生阅读后回答) 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 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