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美术五上《陶泥的世界》教案设计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164392 上传时间:2018-03-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美术五上《陶泥的世界》教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美术五上《陶泥的世界》教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美术五上《陶泥的世界》教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美术五上《陶泥的世界》教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美术五上《陶泥的世界》教案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美术五上《陶泥的世界》教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美术五上《陶泥的世界》教案设计(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第 9 9 课课 陶泥的世界陶泥的世界课时:2 课时 课堂类型:设计 应用 造型 表现教学目标:了解用泥或陶土制作生活用品的方法。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在表现过程中运用揉、搓、粘等技法及点、线、面的组合。教具学具:橡皮泥、牙签、垫板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二、讲授新课:(一)说陶1、了解我国有关陶文化的知识。2、学生讲述知道的陶文化。(二)赏 陶 (媒体展示陶文化 )1、欣赏彩陶文化:(1)半坡型(2)庙底沟型(3)马家窑型(4)半山型、马厂型2、欣赏黑陶文化特点:黑、薄、光。3、彩陶文化运用的艺术法则。4、欣赏现当代陶文化。媒体出示彩陶图片,介绍认识各时期彩陶的特点和风格。媒体出示

2、黑陶图片。媒体展示各种式样的彩陶作品媒体展示现当代陶艺作品。三、玩 陶1、提问:这些作品分别运用了什么方法?2、这一件作品运用了哪些方法?你感觉怎样。3、A、手捏的作品是按什么步骤做的呢?B、手捏的大泥团应注意什么?C、盘条法又是怎样做呢?4、搓泥条应该怎样才能搓得基本一致?5、怎样才能使泥板拼接的作品变得牢固而不会轻易损坏?6、拍泥板应该注意什么?7、以下作品分别运用了哪些装饰的手法,你能说说吗?8、欣赏学生作品。媒体出示捏制法、盘条法、泥板拼接法制作的作品及相应文字四、 老师总结陶艺在生活中各个地方的应用。第二课时一、对比导入1、出示陶艺作品,仔细观察比较,说说它们各是用什么方法做成的?2

3、、制作方法归纳:泥条盘筑、随手捏制、泥板拼接法等。用各种方法做成的陶艺作品二、探究方法1、将用泥板拼接法做成的陶艺作品在学生间传送,看一看,摸一摸,感知作品制作特点。2、思考:泥板拼接法的制作步骤和方法是怎样的?3、同桌或小组间交流。 用泥板拼接法做成的陶艺作品三、教材赏析1、观察教材步骤图例,进一步了解陶艺制作的整个流程。2、欣赏教材范品,开阔思维,感知作品造型的多样性。四、作业要求:运用多种方法个人独立制作或与同学合作完成一件自己喜欢的造型生动的陶艺作品。五、学生制作,教师指导。六、作业展评彩陶的分类和特点以及纹饰的特点彩陶的分类和特点以及纹饰的特点瓷彩、瓷器装饰用彩,最早是在西晋晚期。在

4、当时南方的一些青瓷上,出现了由褐色斑点组成的简单图案。进入隋代,便已使用黑彩点画人物的发冠、眉毛、眼睛和衣纹。到唐代,又出现了长沙窑的釉下褐彩。釉上彩始于宋。青花、釉里红和金彩则在金元时期崭露头角。到明代宣德、成化时期,各种彩瓷相继出现。如宣德年间出现在青花瓷器上的加红彩,成化时期出现的斗彩。入清以后,景德镇创造了蓝彩和翠色。康熙年间,具有我国陶瓷的独特装饰风格的粉彩逐渐形成,雍、乾时达到鼎盛阶段。到清代中期,西方装饰艺术传到中国,洋彩开始使用。中国绘画肇始于原始社会,至少有 6000 年以上的历史。原始社会人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改造了自然,同时也改造了人本身。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古代祖

5、先已由早期智人发展为晚期智人。生产劳动和工具的制造,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既能进行物质生产又能相对独立地进行精神生产,这就为绘画的萌始准备了条件。在距今 3 万年左右的山西省朔县峙峪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了一件刻着似为羚羊、飞鸟和猎人等图像的兽骨片,猎人以此寄寓猎获野兽的意想和愿望。这种刻有仿生图像作品的出现,为绘画的产生揭开了序幕。约 1 万年前,中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在长期的有秩序的定居生活中,不断地总结和积累经验,从而掌握了制陶技术,并且在陶器制作和图案装饰的过程中提高和丰富了艺术造型的能力。由于技术的进步,出现了先在陶坯上彩绘花纹后再烧制而成的彩陶。分布在渭水、泾水流域一带

6、的老官台文化(距今约70008000 年间)已有绘着简单纹样的彩陶,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彩陶。在此之后的时间里人们又陆续发现了半坡型、庙底沟型、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等多种类型的原始彩陶。揭开了原始彩陶的面貌。半坡型彩陶:代表型陶器有大口圆底陶盆、折腹陶盆、细长颈陶壶。代表器物有人面鱼纹盆,主要纹饰有:绳纹、线纹、弦纹锥刺纹。庙底沟型彩陶:庙底沟型彩陶是在半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范围比半坡类型大。以深腹曲壁的碗、盆为主,还有灶、罐及大口鼓腹小平底钵最典型,颜色黑多红少.文饰主要有花瓣纹,钩叶纹三角涡纹条纹和网纹。马家窑型:点的运用成为这个时期的装饰特点。其风格较为旋动和流畅。半山型:旋涡纹

7、的流动曲线和网格纹静止的直线形成了对比,大量运用了红色彩绘,产生了极强的节奏感。马厂型:显得粗犷庄重豪放.直线网纹蛙纹是其特点,具有简练刚劲的艺术风格。半坡文化就是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它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年代距今约 68006300 年,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建立村落。半坡是一个没有贫富差别的原始社会。居住区有壕沟围绕,以防野兽侵害。房屋为地面和半地下式的,呈方形或圆形。半坡遗址分为居住、制陶、墓葬三个区,居住区是村落的主体。半坡人属于新石器时代,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木制和石器。妇女是半坡人中主要的生产力,制陶、纺织、饲养家畜都由她们承担,男人则多从事渔

8、猎。半坡遗址博物馆现有陈列室三个,遗址大厅一个。在这里,您既能看到人类童年时代的纯朴,也能寻觅到中华先祖艰辛的足迹。居住区中央有长方形大屋,可能是氏族集体活动的场所。多种农具、渔猎工具的出土,反映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半坡类型文化的彩陶上有较多的动物图像,描绘了奔跑的鹿、爬行的鼋(亦称蛙或龟)和伫立的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花纹是鱼类纹,数量最多,并贯串于半坡类型文化的始终。半坡早期彩陶上鱼类纹的形象较写实,常见的是单独的鱼纹,多为平展的侧面形象,以直线造型,比例虽较准确,然略显平板;中期彩陶上的单独鱼纹富于变化,因其造型系以直线与弧线 相结合,圆点、弧线和弧边三角穿插运用,故使鱼纹

9、显 得活泼灵动。其纹样格式,除平展式外,还出现了回旋、蹦跃等姿态。姜寨二期遗址出土的尖底彩陶罐上的游鱼图像,夸张地表现出游鱼回首返泳的瞬间动态。甘肃省秦安县王家阴洼半坡类型墓地出土的一件彩陶瓶,环绕腹部画着 4 条不同姿态的游鱼,或舒展平泳或俯冲疾下,或相对背向地屈身蹦腾,构图活泼,堪称原始绘画的佳作;晚期彩陶上的单独鱼纹,采取了夸张变形的艺术处理。鱼纹头部的变化最大,突出表现了张大的嘴和露出的牙,鱼纹变成上下对称的式样,而且鱼纹用弧条形统一造型,趋于几何形化,富有装饰性。人面纹也是半坡类型的文化彩陶上的一种具有特色的纹样。甘肃省正宁县宫家川和陕西省临潼县姜寨遗址各出土了一种在瓶腹上满绘着人面

10、图像的葫芦形瓶。人面獠牙突露,双目眦睁,威武猛厉,表现出超人的勇力。 船形彩陶壶船形彩陶壶 人面鱼纹盆人面鱼纹盆庙底沟类型:距今约 6000 年,主要分布在陕西、山西、河南 3省交界。庙底沟型彩陶是因在河南陕县庙底沟发现而得名,它晚于半坡型彩陶。器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为最典型。此外还有敛口浅腹盆、敛口罐、长颈罐、重唇尖底或平底瓶等。彩绘主要用黑或紫黑色,纹饰有几何形图案,如圆点、勾叶、弧线、三角带状纹、平行条纹、回旋钩连纹、网格纹等。同时也有仿生纹和植物纹等。庙底沟早期彩陶以自然形的鸟纹为主,鸟纹为影像式。庙底沟类型文化彩陶上的文饰为鸟类图像。在陕西省华县泉护村出土的彩陶盆、钵腹部绘着侧面鸟纹

11、,长尾翘举,双翅展起,是鹊类的形象。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庙底沟晚期墓葬中,有一件彩陶缸的腹部也绘着鸟含鱼的图像。画面高 37 厘米,宽 44 厘米,占满了筒形腹部的一半,是目前彩陶上仅见的大幅画面。鸟有长喙,高脚,短尾,通体白羽,是鹳鸟的形象。鸟嘴叼着一条大鱼,鸟眼圆睁有神。在鹳鸟的前方,画着一把立置的长斧,斧柄上绘着 X 状标号,可能是象征着权威的器物。鹳鸟形象比例准确,神态生动。这幅鹳鸟含鱼图是原始社会绘画的杰作。半坡类型文化彩陶上的鱼类水族图像和庙底沟类型文化彩陶上的鸟类图像,大概都是图腾艺术的表现。在与这两种类型文化邻近和交叉地区,彩陶上还出现了鱼和鸟相结合的图像,是半坡部族和庙底沟部族互

12、相影响、融合而在绘画中的反映。上世纪二十年代才被考古发掘出来的距今 5 千年左右的马家窑彩陶,代表了中国的彩陶文化。彩陶是中国陶瓷艺术之源,中国书画艺术之源。其历史文化收藏价值,高于任何陶瓷品种。马家窑文化彩陶,在中原地区彩陶文化衰落后,仍继续发展数百年,创造了许多更为精美的花纹形式,留下了众多极其绚丽多彩的精美彩陶,将彩陶文化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马家窑彩陶,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主要作为考古研究对象。作为收藏家的收藏品,也仅只有二三十余年的历史。最初收藏彩陶主要是美术学院的师生、文化学者,他们在去甘肃、青海写生、调查之余,顺便下乡带回一些彩陶作为艺术教材及艺术装饰品。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

13、代中后期,陶瓷收藏家介入彩陶收藏之后,仅仅十年,据马家窑文化研究中心专家提供的材料表明,精品马家窑彩陶十年来已涨价百倍。马家窑文化彩陶以砂制和泥制红陶为主,并用黑彩在陶器上绘制出颜色群,线条流畅的图案、花纹,装饰性很强。其制作比较精致细腻,工艺精湛、娴熟,构思巧妙。较常见的有水波纹、网纹等,且各类型的彩陶有其主要的花纹。其在造型上,也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器形有碗、钵、盆、罐、壶、瓶、杯等。叶形纹铃,高 92 厘米,腹径 68 厘米,底径 3 厘米。1991年广河县祁家集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橙黄陶。通体施黑彩,柄部绘弦纹间圆点纹,腹部绘叶形网纹。器型呈单节长柄葫芦形,腹中空,内置小陶丸或石子,

14、摇之,沙沙作响,此器应是原始的摇响乐器。格锯齿纹罐,高 34 厘米,口径 17 厘米,底径 121 厘米。1973 年广河县地巴坪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橙黄陶。施黑、红彩,口内绘垂弧纹,颈部绘一周锯齿纹,腹部用黑、红复彩绘二方连续的大菱格纹,内填十字纹和圆点纹。菱格纹是半山中期的典型纹样之一,这件彩陶是半山类型中的精品。旋纹罐,高 50 厘米,口径 184 厘米。1956 年甘肃永靖县三坪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细泥红陶,通体磨光,敛口,口沿外有四望,口沿、肩、上腹部分三层绘旋纹和水波纹。此罐造型巨大,比例匀称,纹饰繁缛瑰丽,线条流畅,动感强烈。是马家窑类型彩陶中的精品,被誉为“彩陶之王” 。

15、半山类型的彩陶比马家窑类型年代稍晚,为公元前 2605 年至前2350 年。常见的纹饰有旋涡纹、波折纹、网纹、方格纹、葫芦形纹等。旋涡纹是半山类型彩陶最具有代表性的纹饰,大多数纹饰带有锯齿纹,使用黑红两彩,正是半山类型盛行的风格。半山 葫芦纹彩陶双耳壶 半山 棋盘纹彩陶双耳罐马厂类型彩陶:该类型是在半山期类型彩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器形上,两个类型有相似之处,但仍有自己造型的特色。早期以双耳罐为主,中期彩陶壶大增,且由肥变瘦,颈部逐渐加长,腹微内收。晚期则出现了素面敛口瓮等新的器物和折肩的作风。图案逐渐简练,形成刚健的风格。马厂 蛙纹彩陶罐 马厂 蛙纹彩陶罐半山和马厂类型彩陶花纹以几何形纹为

16、主,但有一种特殊的神化了的人形图像。半山早、中期彩陶上的人形图像较真实具体,两腿分开地叉立,手臂扬起,有的人形图像的周围有谷、糜类的种子,表示神人正在撒种。半山晚期和相沿发展的马厂早期彩陶上的人形纹,逐渐分解,或无头,或无下肢。马厂晚期彩陶上的人形图像已抽象化,肢节和爪指增多,多以人形的某一部分来示意地表现,人形纹愈来愈被神化。青海省民和县加仁庄出土的偏口壶的腹部上,画着一正一倒的两个人形纹,在人形纹的四周漾起多圈波纹,正列的人形纹的面部似人,而倒列的人形纹的面部却似水族动物,是人格化的水族动物形象。可以看出半山和马厂类型彩陶上的人形纹,不是现实生活的人,而是赋有神力的超人。彩陶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的一种器物,它是我国远古时期一种杰出的美术工艺品,因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工艺及科学研究价值,从而具有了非常高的收藏价值。是我们了解人类的起源和过去生活方式的钥匙。具有很深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欣赏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