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章 有理数 2.5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第4课时)教案 (新版)苏科版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159986 上传时间:2018-03-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章 有理数 2.5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第4课时)教案 (新版)苏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章 有理数 2.5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第4课时)教案 (新版)苏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章 有理数 2.5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第4课时)教案 (新版)苏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章 有理数 2.5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第4课时)教案 (新版)苏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章 有理数 2.5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第4课时)教案 (新版)苏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章 有理数 2.5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第4课时)教案 (新版)苏科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52.5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目标1掌握有理数的加法、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减法运算;2了解加与减两种运算的对立统一关系,初步掌握数学学习中转化的思想方法;3通过积极参与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及其应用的数学活动,体会相应的数学思想、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教学重点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加法、减法法则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有理数加法、减法的运算教学难点探索有理数的加与减两种运算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初步掌握数学学习中转化的思想方法教学过程(教师)学生活动设计思路一、创设情境先看一个例子:(8)(10)(6)(4) ,这是一道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题,你会做

2、吗?请同学们思考练习学生列出算式后,提出问题:怎么进行这里的减法运算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是什么?由问题的给出,激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兴趣二、探究归纳全班交流:老师适时引导、指导、边讨论边总结如下:(1)上题可以按照运算顺序,从左到右逐一加以计算;(2)上题通常也可以用有理数减法法则,把它改写:(8)(10)(6)(4) ,统一为只有加法运算的和式,把加减法统一写成加法的式子,有时也叫做代数和三、实践应用根据有理数减法的法则,一切加法和减法的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2325)2()25()2(;9)21(122112.例 5 计算:21 258; 2 1425117( (在一个和式里,通常

3、把各个加数的括号和它前面的加号,省略不写如( 8)(10)(6)(4)可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81064 .像这样的式子仍看作和式,读作“负 8、正 10、负 6、负 4 的和” ,按运算意义也可读作“负 8 加 10 减6 减 4” ,在这里把除第一个数外的数字前面的符号都可看作为运算符号,又可看作性质符号,这样,性质符号与运算符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时可以互相转化例 6 计算13 54 2264324 1346( (例 7 巡道员沿一条东西向的铁路进行巡视维护他从住地出发,先向东走了 7 km,休息之后又向东走了 3 km,然后折返向西走了11.5km此时他在住地的什么方向?与住地的距

4、离是多少?(1) (2)258 25(8) (25)(8) 7(8) 1 ( ( ( ( (1425 12 17 14( 25) 12( 17) (14 12) (25)( 17) 26(42) 16( ( ( ( (说出算式表示哪几个数字的和让学生独立先算,然后选取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请同学板书解:如果把铁路看成数轴,巡道员的住地看成原点,规定向东为正,那么根据题意,可得73(11.5)1011.51.5展示了处理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基本思路与方法转化,将式中的“减”转化为“加” ,然后根据加法法则求出结果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用数学方法研究实际问题答:此时巡道员在住地的西边,离住地 1.5 km四

5、、交流反思1小组交流上面练习完成情况,评判正误;2通过上面探索有理数加减法统一成加法及应用过程的数学活动,你有什么体会吗?请哪一位同学来交流一下一个含有加减混合运算的式子,通常先把加减运算统一成加法,然后写成省略括号的和的形式,可以按“和”的意义或“运算”的意义来读,并且能按“和”的意义来求出结果五、巩固练习课本 P38 练一练六、布置作业课本 P39-40 习题 2.5 第 6、7 题.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由加法到减法,是学生学习的转折点,所以用了数学的“转化思想”来解决这个问题:由减法自然地变成了加法,知识有了连贯性,学生的思维也有了连贯意识,这对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的“转化思想”起了一定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