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需要个性化解读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6154746 上传时间:2018-03-26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311.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需要个性化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史,需要个性化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需要个性化解读(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8 年 11 月 7 日星期五编辑: 张成东美编: 高峰 B02青未了书坊历史, 需要个性化解读为吴晗先生这位史学前 辈的代表作 朱元璋传 作序, 我感到难以名述的悲凉。 回顾 自己对历史的兴趣, 就与小学 时代读吴先生主编的 中国历 史小丛书 、外国历史小丛 书 以及 地理小丛书 有关。 当时我对这三套丛书是每出 必买, 搜集得很齐全。 上中学 后, 又读了 朱元璋传读史 记 等专著, 对其考证方法及 夹叙夹议的文体印象深刻。 我 最终选择了历史作为自己的 专业, 与这段早年的阅读史不 无关系。 这次重版 朱元璋传 , 是 依据 1949 年的版本, 但作者在 1965 年版的自序中,

2、 曾对这个 版本检讨, 但这些意见主要来 自毛泽东, 领袖与学者的视角 不在同一地平线上。 这次重版 仍采用这个版本, 确实需要说明理由: 一、 在存世的四个版 本中, 1944 年版本是战乱年代 急就而成的历史通俗读物, 1954 年、 1965 年版本有过多的 政治意志介入, 只有 1949 年版 本真实地表达了作者本人的 原始观点; 二、 1965 年版本与1949 年版本相比, 增加了阶级 与国家学说的标签, 但叙事骨 架仍是原来的; 三、 目前流行 最广的是 1965 年版本, 而 1949 年版本发行量相对较少 (2001 年海南出版社有重印) , 且未 受到相应的重视。 朱元璋传

3、 初版对传主 有 “三个伟大” 的评价, 即 “最伟 大的军事统帅” 、“最伟大的政 治家” 及 “伟大的民族英雄” , 其 中前两个还是 “最伟大” 。 但在 第二版中突出了朱元璋残暴 嗜杀的性格, 加上了 “以屠杀 著名的军事统帅”“最阴险残 酷的政治家” 。 吴晗在 1965 年 版的自序中, 也承认 “以朱元 璋影射蒋介石” 。 蒋的形象在 抗战时期是 “民族领袖” , 战后 竟演变成反民主的独裁者, 作 者对朱元璋先褒后贬, 折射出 知识分子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情感变迁。 统一中国创立明王朝的 朱元璋, 在位期间实行特务政 治, 大兴文字狱, 屠戮功臣、 知 识分子和百姓, 这些都是不争

4、 的事实。 此书解读雄猜之主自 私的深心, 可谓层层剥离直入 堂奥, 读后令人倒吸一口冷 气。 中国士大夫偏好帝王之 学, 希望辅佐明主并有所建 树, 其实这是一门如履薄冰的 学问, 君心依然深不可测。 从 改写 朱元璋传 到发表 海瑞 骂皇帝 , 作者曾力图在政治 与学术之间熊鱼兼得, 结果事 与愿违, 对君臣关系的揣摩越 深入, 后果越致命。 以往学界对此书的批评, 主要集中在 “影射史学” 上, 兼 有评及引用史料的粗疏之失。 一个学者的政治倾向, 影响到 他的研究工作乃至对研究对象的历史评价, 使吴晗成了中 国历史学界 “影射史学” 的代 表人物, 其中既有其本人的原 因, 也有传统政

5、治文化上的原 因。 身处一个泛政治化的时 代, 一旦成为代表人物, 其一 切著述都可能被贴上 “影射” 的标签。 上世纪 30 年代到 40 年代 是全世界 “左倾” 的年代, 这位 左翼历史学家与同时代的大 批激进知识分子一样, 真诚地 投身革命并积极跟进, 走过了 春风得意的几十年后, 却因一 出历史剧 海瑞罢官 身陷文 字狱, 作为头道牺牲被 “文革” 祭旗。 历史学家成为自身专业 的受害者, 不仅在于吴晗如何 研究和演绎历史, 更在于误踏 历史悲剧的大舞台, 且无意中 成为演员之一。 造化弄人, 革 命吃掉了自己的儿女, 这结局自 1948 年献书时即已注定, 同 时也是那一代学人的共

6、同宿 命。 现实是历史的继续, 克罗 齐的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这句话, 至今仍被广泛引用。 历史场景总是以惊人的相似 重复着, 戏外有戏, 戏中有戏, 但戏还是老戏, 只是改编了剧 本并换上了新演员。 一个历史 悠久积淀厚重的民族, 如果屏 蔽历史拒绝反省, 将难以走出 “周期律” 的循环怪圈, 更无法 把握未来。 “以史为鉴” 是映射, 史家 大可不必着意于 “影射” , 只需 让翔实的史料自己说话, 生活 在多元的信息时代, 互联网也 可提供足够的参照物。 读史会 增强人的洞察力, 读者会一代 比一代更精明, 对历史的解读 将越来越个性化。选择, 然后观察在本书, 我专心致志做两 件

7、事: 选择, 然后观察。 有关当代文学史的著说 很丰富, 但我想越过别人的叙 述, 用自己的眼睛看。 这是一 种选择。 别人选择的是宏大的 架构, 我选择具体的人。 我挑 选一些自己认为有代表性的 人物, 走向他们, 并由此进入 当代文学史。 所谓 “代表性” , 我不看重 他们的作为与成就, 看重他们的遭遇、 处境, 他们与时代的 关系, 以及对时代做出的反 应。 他们实际上不是作为个人 进入我的视野; 我选择他们, 在于他们都是历史的表现者。 我不让自己做太多的事, 我告诉自己, 重要的是观察。 观察得仔细、 详尽、 深入, 就足 够了。 中国人对于历史, 历来 所强调的就是观察。“以史为

8、 鉴” 的鉴, 就是把历史喻为一 面光洁无尘的镜子, 用以观察。资治通鉴 的书名, 意思是 “可以广泛满足治国之用的镜 子” 。 中国古代的史家们, 很少 去概括, 甚至不怎么发议论。 他们总是在观察, 把观察到的 讲述出来。 他们认为事实本身 能够说明一切, 人们从事实中 得到的教益, 胜于主观抽象的 总结。 这也是我的方法。 我需 要说明, 本书以人物为主体, 但它不是传记, 是观察。 传记的合理目标, 是把传主的一 生或某个方面讲清楚, 而我 显非如此。 我的目标是, 透过 他们, 把当代文学史的某个 方面、 某种情形、 某个问题看 清楚。 引用这种方法, 很大程 度上是想让当代文学史从

9、宏 大的架构, 或者高屋建瓴的 概括, 或者建立在各种观念 之上的主观评说褒贬, 还原 到具体的人和事, 还原到细节。 在我看来, 当代文学史著 述目前缺的不是骨骼, 是血 肉。 明年, 当代文学史便满六 十个年头。 如果是一个人, 六 十岁的生命, 襟抱已相当开阔 了。 孔子说,“六十而耳顺” 。 我 希望此书会在一定程度上体 现当代文学史的这种气象。( 典型文坛 李洁非著湖 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网魔, 甚于猛兽网络的出现, 本应是科 技发达的标志, 而且更应该 造福于社会人生。 的确, 网络 出现之后, 以其强大的传播 能力, 在不长的时间里就改 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让人 们享受到了信息发

10、达带来的 福祉。 然而正如近现代以来 许 多 大 哲 先 贤 所 忧 虑 的 那 样, 科技是一面双刃剑, 带来 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了灾难。 网络在我们的世界大行其道 后, 大量沉迷于网络世界的 青少年的心理和精神健康问 题, 是如此触目惊心地成为 一个社会公害。 过去我们听闻的网瘾孩子的诸多事件 大多是零散的个案, 如今当 刘明银博士以纪实报告文 学和电视纪录片两种艺术 形式把这个问题展现在眼 前时, 我真的有些目瞪口 呆: 问题竟然如此严重? 其实, 问题远比我们想 象得还要严重! 本来以为 战网魔 一书毕竟是文学 作品, 虚构想象的成分多一 些, 但是当听闻了该书主人 公杨永信医生介绍的那

11、些 形形色色的沉迷于网络而 不能自拔的问题孩子的劣 迹, 亲眼目睹了网瘾孩子的家长眼中的泪水, 我发现艺 术并不总是高于生活。 对于 那些世界观、 社会观、 人生观 和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青少年 来说, 网络上那些以暴力、 色 情 为 主 要 内 容 的 游 戏 和 资 讯, 仿佛魔法无边的怪兽, 以 精神和心理的专制, 以专制 的蛮横与无耻, 把本应花朵 一样的少年人拖向堕落的深 渊。战网魔 一书即以大量 真实而典型的事例, 把网魔 如何占据孩子稚嫩的心灵、 如何将他们的人性扭曲为兽 性、 如何堕落到无边的黑暗 王国, 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而据刘明银博士和 杨永信医生的访谈, 他们所 述

12、说的仅仅是黑暗王国中的 冰山一角。 圣人感叹苛政猛 于虎, 如果能跨越时空直面 网魔之害, 或许会脱口而出: 网魔甚于猛兽! 因此在近日举办的 战 网魔 作品研讨会上, 我曾 说,战网魔 的意义不仅仅 是塑造一个救网瘾孩子于水 深 火 热 的 杨 永 信 医 生 的 形 象,也不仅仅是展示一个用 文学和影视艺术来表达自己 人文理想的知识分子的“铁 肩担道义”,因为他们的热心和行动早已经展示了他们 炽烈的情怀。我以为它的更 深层的意义在于:唤醒社会 的良知与责任感,呼唤一切 有识之士加入到“战网魔” 的队伍中,还给人性的世界 一 片 纯 净 的 蓝 天 。 如 果 说 , 网 魔 已 经 带 给

13、 这 个 世 界 一 个 黑 暗 沉 沦 的 王 国 , 那 么 让 我 们 将 全 社 会 的 一 切 力 量 团 结 起 来 , 调 动 一 切 积 极 因 素 携 手 共 进 , 共 同 掮 住 黑 暗 的 闸 门 , 在 黑 暗 的 王 国 创 造 一 线 又 一 线 的 光 明 , 让 孩 子 们 拥 有 一 个宽阔光明的地带!章立凡李洁非贾振勇朱元璋传 吴晗著陕 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离开, 才是真正的爱耶稣说:“爱神如己” 。 我的 理解是从爱他人出发, 再由爱 终结。 爱情人, 爱亲人, 爱朋友, 爱陌生人, 甚至爱自己的敌 人, 爱恋无声。 曾几何时, 我一直有个疑 问:“爱一

14、个人到何种程度, 才 能以命相赌? ”“人世间最重要 的爱是什么? ” 我从 分手信 里 找到了答案。 这是一个感动人心的故 事, 关于爱情、 关于亲情、 关于 友情, 最让人感慨的仍然是那 亘古不变的 “爱” 的主题。 主人公约翰从出生就没 见过母亲, 由一个 “沉默” 的父 亲带大, 父亲在邮局工作, 有 条不紊的工作、 生活, 是他一 辈子的作息, 从未更改。 于生 命中, 父亲最重要的业余爱好 是收藏钱币, 于儿子说话最多 的也仅仅于此。 终于有一天, 约翰对父亲说: 再也不要跟我 谈你的钱币了。 从此, 父亲的 语言更是少之甚少。 于是, 一道冷漠之门桎梏了父子俩的 情感。 约翰叛逆

15、、 堕落、 周旋于 酒精与女人之间。 而父亲, 看 在眼里, 却什么也没说。 或许是出于一种厌倦, 还 是现实的逃避, 还是某种人性 的回归。 约翰选择了从军, 对 他而言, 这无疑是一所避风 港, 一条救赎之路, 更意味着 一种新生命的开始。 军队的生活、 纪律重塑了 他的品性。 从德国回到美国的 休假中, 喜好冲浪的约翰在海 滩边, 因为一次正义而绅士的 表现, 赢得了一个女孩的好 感。 她就是莎文娜, 贯穿这个 故事所有情感的主线, 一个让 约翰从了解父亲, 懂得父亲, 尊重父亲的女孩, 一个让约翰 体会真爱, 懂得真爱, 学会舍 弃意味着拥有的女孩。 爱与尊重, 理解与善良, 这是故事

16、的两条主线。 分手信 看似平淡, 却无 处不流露出真情、 责任、 理解的信息, 一种久违的感动和梦 想。 还是学生的莎文娜, 可爱 美丽善良, 尽管年轻, 却有着 成熟的思想。 莎文娜总是灌输 他的父亲是一位了不起的父 亲, 不断拉近这对父子心灵的 距离。 也许可以说, 约翰对父 亲态度的改观是受莎文娜的 影响, 我想, 更确切地理解是, 爱情让一个人的内心变得柔 软、 宽容、 细腻, 懂得花费时间 和心思去了解身边的人。 在爱情进展的高潮部分, 也就是他们的爱情达到炉火 纯青的境界, 第一个吻, 就能 够让这个曾经的浪子有这样 的感慨:“我知道, 就算再活个 一百年, 去到世界上任何一个 国家, 都比不上这一刻, 亲吻 我的梦中情人, 明白这分爱会 持续到永远。 ” 于此, 我想到了傲气的张 爱玲, 遇到爱情, 遇到风流的 胡兰成, 都可以 “低到尘埃里, 开出花来” 。 你不相信爱情吗?看, 它的力量, 魅力却是如此 之大。 我们这些看客, 总是期盼 有情人终成眷属, 然而, 往往 事与愿违。 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