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伟患难时刻显忠诚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6123841 上传时间:2018-03-25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5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郭伟患难时刻显忠诚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郭伟患难时刻显忠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郭伟患难时刻显忠诚(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责任编辑院 陈彬校对院 奚敏洁圆 园 园 8 年 1 0 月 7 日星期二栽 藻 造 押 渊 园 员 园 冤 愿 圆 远 员 源 缘 怨 怨耘 原 皂 葬 蚤 造 押 凿 曾 扎 噪 扎 遭 曾 曾 岳 员 远 猿 援 糟 燥 皂月 猿综 合当 2 0 0 8 年的秋天到来之时,国防科技大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再次收获一 串丰硕成果: 在 2 0 0 8 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 该校 3 篇博士学位 论文同时上榜, 一篇获提名。至此, 该校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达到 1 1 篇, 9篇获提名, 数量位居军队院校之首, 在 “9 8 5工程” 建设高校中名列前茅。 如此骄人的成绩, 其背后

2、蕴藏着怎样的人才培养秘诀呢?1 1 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背后 国防科技大学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显成效阴王握文 周珞晶人物2 0 0 8年 5月 1 2 日, 燕山大学信息 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系青 年教师郭伟正坐在秦皇岛开往北京的 火车上,作为燕山大学与北京合作单 位进行科研项目的负责人之一,这样 的出差对他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 了。然而这次却并没有像郭伟原以为 的那样“平淡” ,因为就在这次火车 上,他得知了我国四川地区遭受特大 地震的消息。在那之后的一个月时间 里,他的生活便与千里之外的灾区紧 紧地连在了一起。两次申请, 最终 “得偿所愿”“地震的消息是朋友首先告诉我 的, 因

3、为他们原以为是北京地震, 特意 提醒我一下。 ” 在最终确认震区在四川 后,郭伟意识到“可能会有自己的事 情”。 郭伟当时正与中国卫星通信公司 的一家子公司合作研制 I P S T A R宽带 通信卫星便携式终端设备,作为新一 代的宽带通信卫星系统,这一设备具 备带宽能力强、 端站设备体积小、 携带 方便等特点。能在震后地面通信线路 全面瘫痪的情况下,迅速建立起灾区 与外界的可靠通信联系,将对及时指 挥调度救援力量和稳定灾民情绪起到 重要作用。在得知地震灾区很多地方已经和 外界失去联系后,郭伟的合作单位连 夜组织人员和设备赶赴灾区,当时已 经赶到北京的郭伟也在第一时间向领 导表达了和救援队同赴

4、灾区的意向, 但领导并没有同意。 “领导一方面考虑我的安全问题, 另 一方面也希望有一个更有经验的 人员作为第一批队员。所以就没同意 我过 去, 其实还是挺遗憾 的。” 郭伟 说。 尽管没有能第一时间赶赴灾区, 但郭伟还是主动留在了北京。因为第 一批人员走得比较急, 一大批物资没 有马上带过去, 所以还需要陆续组织 仪器设备运往灾区。于是郭伟一边完 成将要运往灾区的后续设备的调试、 装箱、 发运等工作, 一边对地震灾区的 技术人员提供随时的技术支持和设备 保障。 虽然没有亲自去往灾区,但灾区 传来的消息还是让郭伟感到振奋。他 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研制的的两套通 信设备在第一时间随部队进入了处于

5、震中的汶川映秀镇,为灾区恢复与外 界的通信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震后 的首路音视频信号直接传至了四川省 公安厅的救灾指挥部,为指挥部实时 了解灾区灾情、争取宝贵的救灾时间 提供了巨大帮助。他们还利用这些设 备在映秀镇设立了一个无偿通信点, 首次开通了震中灾区的卫星宽带互联 网接入及 I P语音电话服务。 “应该说, 第一批设备算是 首战告捷 ,作为设 备的负责人之一,其中的幸福是别人 体会不到的。” 郭伟说。 几天后,当合作单位选配第二批 救灾人员时,郭伟再次表达了自己的 意愿, 这一次, 领导终于答应了他。奔赴灾区, 感受余震危险5 月 2 3日,郭伟随合作单位的第 二批救灾人员到达了四川。

6、他此行的 主要任务是做通信设备的技术支持工 作, 在四川的那段时间里, 他的工作地 点更多的是在成都市。 在地震之前,郭伟也曾多次来到 过成都,然而这次成都之行给他的感 觉跟以前是截然不同的。 “那时地震刚 刚过去, 可能还是基于心理上的紧张, 一下飞机,看到成都到处都贴满了标 语, 还是感到一种压抑。” 尽管相比于汶川、 绵阳等重灾区, 成都的余震风险要小得多,但在当时 并不明朗的环境下,郭伟在成都的工 作显然冒了很大的风险。然而他对此 却显得很平淡。 “其实当时也没有想很多, 只是觉 得自己做这件事,能够给灾区提供点 儿帮助, 那就应该过去。” 郭伟说。 在成都,郭伟需要处理各种部门之间,

7、 关于设备使用、 维修的协调组织 工作,“那段时间感觉就是事情很多、 很杂, 没有时间” 。他需要面对各个部 门不同的要求,而且大部分任务又都 是属于临时性的, 需要时刻等待命令、 随时开展工作。 “那 时我们就是一边等 消息, 一边等命令, 一边等地震。 ” 郭伟 笑着说。 5 月底, 郭伟遇到了他来到四川后 最大的一次余震, 震级为 6 . 4 级。 “一 开始只是觉得是风响,直到同事跑过 来说, 才知道是地震了。 ” 郭伟说, 尽管 地震来得很快, 甚至有些来不及反应, 但事后还是觉得一阵阵地后怕。 “等你 意识到当时是整座楼在晃来晃去的时 候, 的确是感到害怕。” 尽管虚惊一场,但郭伟

8、的工作并 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一来我们的楼还 比较结实,二来我们也知道大震之后 必有大的余震, 也有一些心理准备。 这 些都不能影响我们的动作。” 尽管时刻与余震的危险相伴, 但 在灾区的工作给郭伟带来的并不单单只有紧张和担忧,每当看到同伴们在 不同的通信点拍摄的灾区群众排着长 队、流着眼泪用他们带去的卫星设备 与亲人打电话的照片时, 郭伟坦言, 他 都会沉浸在一种自豪 感和使命感之 中。 “看到自己的努力有所成绩, 那种 感觉很好。”唐家山排险 经历 “最难熬的一夜”在采访中,谈到自己在震区的经 历,郭伟的话语中总是透露出一种平 淡, 然 而只有一件事, 让他显得有些激 动, 那便是唐家山

9、排险。 5 月 3 0日傍晚,随着水位不断上 涨而成为世界瞩目焦点的唐家山堰塞 湖的排危抢险工作进入了关键时刻, “悬湖” 一旦溃决, 成都平原将不堪设 想。 也就在这个时刻, 四川省唐家山堰 塞湖抢险指挥部向有关参加排危抢险 的科研单位发出指令:务必在 6月 1 日 1 2 时前完 成唐家山堰塞湖监控系 统卫星传输通道的建设工作,以确保 将对堰塞湖的实时监控视频的顺畅传 输。 作为救灾前线对整个卫星系统和 设备技术情况最熟悉的人,郭伟被指 定为技术负责人,带领合作单位的工 程技术人员, 承担了在 4 3个小时内安 装完卫星终端站和视频监控的艰巨任 务。 “那次主要是时间十分紧迫, 我们 最终

10、接到确切通知是在晚上 9点多, 而且需要安装设备的地区都必须一次 性安装成功,因为我们没有第二次机 会。一旦设备出现问题, 就前功尽弃 了,我 们必须连 夜检测设备进行安 装。” 郭伟说。5 月 3 1 日清晨,郭伟和其他工作 人员赶到绵阳, 按照预定的方案, 一到 安装设备地点,郭伟立即安排 8 个人 分 4个突击安装小组前往堰塞湖坝顶 及下游几处安装点。临行前, 郭伟对每 个小组所携带的设备、工具、安装软 件、 耗材一一进行了检查, 并对可能遇 到的各种情况及处置的关键环节都交 待得清清楚楚。 最让郭伟担心的是在堰塞湖坝体 执行任务的两位工程人员,“当他们出 发的时候,连坝上参加抢险的武警

11、战 士都已经开始撤离了。而当他们到达 坝体后,排危抢险指挥部又调整了安 装计划,安装卫星端站的数量由 2个 变成了 3 个,安装位置也由原定的全 部在坝上,变成了坝上及周围山体上 都要安装。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安装的 工作量和难度。 ” 然而更令郭伟担心的 是,由于在这两位工作人员完成任务 后的当天部队已没有从堰塞湖返回的 直升机, 他们不得不在坝体上过夜。 那一夜,是郭伟有生以来最难熬 的一个夜晚,“我只能一边不断地与坝 上的人员通话, 稳定他们的情绪, 一边 与有关部门联系, 协调安排他们返回的 直升机”。然而当坝上的发电柴油机停 了,全部的通信联络手段都没有了,郭 伟所能做的只能是等待。 直

12、到第二天清 晨, 一夜未眠的郭伟终于得到伙伴安全 撤离的消息,这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从 5月 3 0 日清晨到 6月 1 日清晨, 郭 伟差不多 2 天 2 夜没休息了。 6 月 1 4 日,在经历了在四川终生 难忘的一段经历后,郭伟乘飞机返回 了北京, 回想起在震区的那段时光, 现 在的郭伟显得更加平静。 “能为灾区人 民做一些自己的工作,即使冒一些风 险, 也无怨无悔。”郭伟: 患难时刻显忠诚阴本报记者 陈彬 通讯员 姜恩郭伟 1 9 7 2 年出生于辽宁省沈阳 市, 2 0 0 4 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理 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通信与信息系统 专业, 获硕士学位。后工作于济南军区 的通信

13、部队, 曾于 1 9 9 9 年济南军区通 信专业大比武中,获济南军区 “1 0 0 W 以上电台检修组第一名” ,并立三等功 一次。 2 0 0 6 年从部队转业到燕山大学工 作,在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与通信 工程系任实验师。 其与他人合作研制的 I P S T A R宽带通信卫星便携式终端设 备在汶川地震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学感言: 作为一名理工科大学实验室的 教师袁 我希望能够把自己在长期技术 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知识和经验袁 全部 传授给我的学生们袁 为他们在科学探 索的路上助一臂之力遥自主研制开发的新型铜合金 (铜铬 锆镁合金) 接触线广泛应用于国家高速铁路, 填补了国内高强、 高

14、导、 经济实用的接触线紧缺 的空白;成功研制完成了德国无氧铜炉组配套 设备的设计,打破了国外生产商长期对该技术 的垄断,实现了该配套设备的国产化设计 这一项项科技创新的成果,均出自江西理工大 学。 作为江西革命老区一所普通的省属高校, 缘何能取得如此众多的成绩?该校校长叶仁荪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特色” 是高校建设、 发展 的生命线, 江西理工大学取得的成绩, 正是缘自 “特色兴校” 理念的引领。一所学校与一个行业说起特色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最 有发言权。5 0 年来,江西理工大学秉承特色办 学的优良传统,为国家各个行业培养了数以万 计的毕业生。郭声琨是该校 7 9 届毕业生, 现为

15、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广西壮族自治 区党委书记; 徐乐江是压加 8 2届毕业生, 现为 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上海宝钢集团 公司董事长、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在有色金属领 域,该校毕业生已成为江西省乃至国内一支不 容忽视的力量。 近年来, 学校在 “立足赣南、 服务江西、 面向 全国、 接轨世界” 的办学思想指导下, 经过艰辛 探索和不懈的教育改革,特色办学质量稳步提 升, 取得了显著成效: 国家钨与稀土产品监督检验中心、教育部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工 程研究中心两个国家级检验中心和工程研究中 心先后落户该校。有一批优秀学子已成为国家 特大型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正如 一

16、位校友在给母校新生的寄语中所说:“江西理 工大学是我们的基础,我们是江西理工大学的 栋梁。”“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专业”在学科专业发展中,江西理工大学 5 0 年 的实践铸就了特色鲜明的有色金属冶炼、 材料 加工与制备、 化学工程与工艺、 稀土工程等重 点学科。尤其是有色冶金学科, 获得了国家科 技进步奖, 其中由该校教授万林生领衔的科研 团队完成的科研成果 “白 (黑) 钨矿洁净高效制 取超高性能钨粉体成套技术及产业化”项目, 对钨冶金过程与高性能钨粉体制取技术的集 成创新,目前已经在江西章源钨业股份有限公 司等 9 家大型骨干企业推广应用, 已助企业增 收 7 亿多元。 与其说是有色冶金学科成就了江西理工 大学, 不如说是国家的需要成就了学校的有色 冶金学科。半个多世纪以来, 该校先后经历了 江西冶金学院、南方冶金学院等几个主要时 期。在一次次 “蜕变” 中, 学校始终紧紧围绕经 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设置专业, 培养人才。 正如该校党委书记熊正明所说:“江西理工大 学一贯重视专业建设,我们坚持这样一种信 念: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专业。”特色办学理念下的多学科协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