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第1课时)word导学案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122749 上传时间:2018-03-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秋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第1课时)word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7秋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第1课时)word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7秋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第1课时)word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7秋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第1课时)word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秋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第1课时)word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秋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第1课时)word导学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荆轲刺秦王(课时荆轲刺秦王(课时 1 1)班级:_姓名:_设计人_日期_课前预习课前预习 预习案预习案【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2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重点难点】1评价历史事件,分析人物形象。2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知识链接】1战国策简介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后经过西汉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 452 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 216 年),共二百三十多年。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所提出的政治主张

2、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用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有重要的地位。2文本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 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 6 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 230 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 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 222 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 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

3、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3关于荆轲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 后迁居卫国,原叫庆卿,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又叫荆卿。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朋友之一。燕太子丹为了刺秦王,先请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预习小测】1给括号前面的字注音。长侍( )足下 樊於( )期 燕( )国 切

4、齿拊( )心 匕( )首忤( )视 夏无且( ) 被八创( ) 箕( )踞以骂 目眩( )2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王翦_ 拜谒_ 樊於期_ 戮没_濡缕_ 忤视_ 变徵之声_ 陛下_提轲_ 创伤_ 揕_ 目眩_督亢_ 瞋目_ 夏无且_ 箕踞_【自主梳理】1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_,_。)(2)日以尽矣。(“以”通_,_。)(3)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_,_。)(4)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_,_。)(5)请辞决矣。(“决”通_,_。)(6)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_,_。)(7)图穷而匕首见。(“见”通_,_。)(8)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_,_。)(9)卒起

5、不意。(“卒”通_,_。)(10)秦王还柱而走。(“还”通_,_。)2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_(2)函封之:_(3)前为谢曰:_(4)其人居远:_(5)使使以闻大王:_(6)太子迟之:_(7)发尽上指冠:_(8)群臣怪之:_(9)乃欲以生劫之:_知识拓展知识拓展 探究案探究案【要点探究】1复述故事,梳理情节。2课文第 1 自然段的动词有何作用?【课堂小结】通过学习课文,你还有哪些疑惑,请将它记录下来,写在下面表格中。问题解答1.2.3.荆轲刺秦王(课时荆轲刺秦王(课时 1 1)详细答案详细答案课前预习课前预习 预习案预习案【预习小测】1sh w yn f b w j chung j xu

6、n2jin/y/w/l m/r l/w/zh/b/d/chung/zhn/xun/kng/chn/j/j j【自主梳理】1(1)“悦”高兴(2)“已”已经(3)“凌”凌辱(4)“返”返回(5)“诀”诀别(6)“震”震慑(7)“现”显现(8)“捧”双手捧着(9)“猝”仓促,突然(10)“环”绕2(1)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2)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3)前: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4)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5)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6)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7)上:名词作状语,向上。(8)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9)生:形容词作状语,活着。知识拓展知识拓展

7、探究案探究案【要点探究】1(1)序幕(“秦将王翦破赵”“至燕南界”):简介背景,秦军大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2)开端(“太子丹恐惧”“愿足下更虑之”):太子丹请荆轲商量对策,荆轲提出办法,太子丹又不愿执行。提出行刺秦王,故事开始。(3)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从准备“信物”到寻制凶器,从配备助手到易水送别,故事一步步向前发展。(4)高潮(“既至秦”“被八创”):荆轲廷刺秦王未遂,断左股,被八创。(5)结局(“轲自知事不就”“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彻底失败。(6)尾声(“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秦王被荆轲震慑。2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展现给我们一个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强大的秦国,秦国的长驱直入给弱小的燕国带来巨大的威胁,可谓是“危在旦夕”。这是荆轲刺秦的大背景。同时还营造了紧张的气氛,定下悲剧基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