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火焰灼亮岁暮的天空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121844 上传时间:2018-03-25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769.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的火焰灼亮岁暮的天空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诗歌的火焰灼亮岁暮的天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的火焰灼亮岁暮的天空(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12月5日 星期二 电子邮箱: ? ? 责任编辑:王陵萍 校对:王 莉副刊A8叶绿花红的朗诵会丛奉璋2017年 11 月 10 日, “ 喜庆党 的十九大叶葆菁诗歌朗诵会”在铜陵市工会大厦十二楼会议大厅举 行。 我从南京乘高铁专程赶赴铜陵出席这场朗诵会, 度过了一个美好的下午。在之后的漫谈聚餐后,当晚又乘夜班高铁返回南京。列车上,我 回味朗诵会的情景,仍然心情激动。这是铜陵诗歌乃至文艺界的一件盛事。 森林之歌匆匆的一辈 何必拒绝痛苦 建筑工人之 歌 炎黄子孙等等,叶葆菁的这些诗,内容丰实,深含哲理,情感真 挚,充盈着直抵内心的感人力量。听着朗诵者对这些诗歌声调饱满的朗诵,不仅得到美的

2、享受,而且得到心 灵的启迪。一位建筑学者,有如此值得称道的文学艺术造诣 ( 就连他的 合唱指挥也是那么地道), 实不多见。这场诗歌朗诵会就像一首绿叶衬红花的精美散文诗,诗与歌交相和鸣,精彩纷呈。朗诵、合唱、背景、音响以及主持和指挥,每个环节都可圈可点,无 不精致到位,堪称完美。我钦佩叶葆菁和朗诵会团队的组织水准。 所有参与 者的倾情襄助, 不仅使朗诵会熠熠生 辉,更是喜庆党的十九大的激情讴歌。 感动之余,我竟进而感到铜陵的可爱。我与葆菁有长达半个世纪的挚诚交往, 深知他的才情、 品格与精神魅 力。我曾为他的 匆匆的一辈写过一篇读后感,题目是 “ 阅读真诚”。的确,他的为人,他的教学,他的创作,

3、都是认真和诚恳的。 一个人年届八秩还能做些什么,葆菁给了很好的答案。 不是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吗,我想,人生每个走进的年岁也都是新的,而不是旧的。既然是 新的,那么每个新的年岁,都该有新的力所能及的作为。就像葆菁这样,永葆菁菁。诗歌的火焰 灼亮岁暮的天空陵 萍做副刊编辑 20 余年, 我最大的获得就是精神的充实情感的富 足,认识不认识的作者,相见不相见的朋友,他们散发的情感的馨香,让我时时感受着人生的美丽生活的温暖。 11 月 10 日下午,在我市作协 倾情承办的叶葆菁诗歌朗诵会上, 当我一眼瞥见叶老与专程从南京赶来的丛奉璋先生聚首交谈 的情景, 看见两根挺直的脊梁衬 托着端庄的仪态, 两颗雪白

4、的头颅呼应着灿烂的笑容时, 我的心中顿然涌出几句诗行:“时间在静 静的交谈中飞逝,/ 飞逝如响亮的 瞬间。 / 诗歌像明亮的使者,/ 让他们的灵魂走近。 ”丛奉璋先生与叶葆菁先生半个 多世纪的友情,我有幸见证了一半,另一半时光我亦从他们彼此的文章中获知。在我眼中,建筑家葆菁先生始终是一团激情燃烧的火, 而编辑 家奉璋先生则是一片从容不迫的海。从生命花季走到秋季,两位年纪相仿,性格、专业不同的人,因为诗 歌这一相同的志趣,在退休之后,反而有了比在职时更多更深切的交 流。 2017 年,两位长者迈入耄耋门槛,他们又不约而同选择了诗歌,为 自己、为岁月、为生命献上一份最诚挚最华美的寿礼。 奉璋先生捧

5、出的是一本诗集 薰衣草和蓝雪, 收入的 150 首诗歌都是奉璋先生退休赋闲且是年逾古稀之后的作品。 这是一本装帧极其淡雅的书籍, 简洁素朴的设计折射着奉 璋先生的心境和人生态度。 一段时间内, 我一如奉璋先生每晚必读几首外国诗一样,夜夜品读几首他的诗,常常会有怦然心动的感觉。我发现,我的这位守正执信,行事低调,宠辱不惊,内 存清高,直通古君子之风的老总编,古稀之后更是活得云淡风轻,一派天然,他的诗分明就是他生命体验的本真、自然、质朴,经过语感的催化,外化为 纸上的分行建筑。 但我也常常感受到他敏锐的思考和独特发现的能力,这 无疑是他从事新闻工作时所培养出来的一种内在功力。 我想到瞿秋白 “ 新

6、闻记者的好奇是往往有点出奇的”这句话,感受到退休老总编的这种敏感, 背后是对社会热点重点的了然于胸,也是对现象背后本质的深入思考,是 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 比如 影子:“ 过往的事物 / 都是时间的影子 / 我 常被这影子淹没。 / 如果你站在别人的影子里 / 会看不到自己。 ”口语化 的诗句,语象简单,于信手拈来的平易中见禅意。 再如 当一只蝴蝶死去的 时候: “ 当一只蝴蝶 / 死去的时候,我听见 / 花开的声音。 ”寥寥三句,像极画家的简笔,这是人生抵达古稀后才有的对生命死生的顺应、尊重和希望,于一眸一息的顾盼流连,一举 一掌的执重沧桑中,相衬出经历丰富的奉璋先生,对生生不息的人生的了悟

7、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与奉璋先生静静呈现的这盛夏的诗果不同,深秋时节,葆菁先生献 上的是一台灿若云霞的个人诗歌朗诵会。 激情澎湃的朗诵者,手捧葆菁先生的诗作,或个人,或成双,或成排;或激昂,或深沉,或柔情“我 们最终都要离开这个世界 /只要奉献存在 / 生命就会永远不衰” ( 森林之歌),“匆匆的一辈 / 清苦的一辈 / 春夏秋冬 / 都是你 播种的季节 / 东西南北 / 都是你尽瘁的方位” ( 匆匆的一辈)。 应该说, 葆菁先生的诗朗朗上口,音节铿锵,非常适宜朗诵。 这些写于上世纪 80 年 代的诗, 有着鲜明的诗歌黄金时代的如火如荼和礼赞奉献的情怀, 可贵的 是,当时光的列车驶入新时代,在

8、葆菁先生身上, 这种真诚奉献的情怀依然 炽烈。近些年,我有幸陆续编发了葆菁先生的几篇文章,2016 年盛夏, 我约 他写的观电视剧 海棠依旧读后感的文章 公之天下天下躬, 尤为情深意切感人至深。 我至今忘不了葆菁先生答应我约稿时说的话:我老了,思维没那么快了,可能写得很慢,若其他 作者先写给你了,你就发他们的吧。那一刻, 我的眼睛和心里都一阵潮涌透过时光的朝云暮雨, 我仿佛看到 20 多年前我初为副刊编辑时,葆菁老师寄来的对我版面的批注和疏漏之处修正的样报, 看见厚厚的镜 片后他那双智慧而谦和, 真诚而率真的眼睛,几十年来,这双眼睛与栖居南京的丛奉璋先生那双挚爱报纸 的慧眼一样, 一期都没有间

9、断过对我们副刊的注视, 并且时常用电话 或短信与我讨论某一篇打动他们的文章, 两位功底深厚的长者对文字 的敬畏与景仰, 让我时常为自己的浅陋和粗疏而脸红, 也激励着我懂 得终生学习成长的意义。诗歌的黄金岁月, 像老诗人的华 年不再,但燃烧的遗痕犹在,无数心血的结晶犹在。 这个深秋,这个午后,铜 陵老中青三代诗人和热爱诗歌的人们,在叶葆菁诗歌朗诵会上,在聆听诗 与歌的交响中沉入一个余霞尚满天的世界,我看见,诗歌的火焰,正灼亮这 岁暮的天空。?田野如画秦东辉摄澳洲归来谈面子李宣平回到老家, 妹妹不断向我哭穷。 说年底了,结婚请柬像雪片飞 来, 有时一个月的退休金还应付不了人情债。 “红包” 少了没

10、面 子,虽然大家都苦不堪言,但新人家办一场有面子的婚礼, 亲朋送 一份不薄的红包, 已成为一种普 遍的社会现象。前不久, 到澳大利亚参加了一 个朋友孩子的西式婚礼, 简约而不简单,结婚不仅家庭没有负担,亲朋也没有负担,值得我们借鉴。 婚礼选择在 11 月 11 日,时值澳洲万紫千红的春季。 婚礼分两部 分。上半部分在教堂举办婚礼仪式,全程不到一小时。在牧师主导下,在 亲朋的见证下, 新郎新娘对婚姻宣誓。 首先牧师颂读诗文: “ 人们相亲 相爱,从而让生活从开花到结果,而婚姻即是这典型”告诉新人们 婚姻意味着什么。 二是彼此结婚意 向证词和誓言,三是交换戒指,四是证婚人证明,五是祝福。第二部分:

11、 家中举办结婚 PARTY ( 聚会)。 亲朋好友从教堂 回到新郎家,大家随地而站或坐,吃 甜点、水果、品尝葡萄酒,相互问候,向新人祝福。新郎首先致答谢词,接 着证婚人致词,新郎父亲讲话,最后 大家举杯庆贺。聚会不到两小时,宾客高高兴兴回家了。 教堂结婚仪式庄严神圣, 家庭 聚会简单轻松, 嘉宾们带来礼品非常简单,价值不超百元,比如一瓶香 槟、一束鲜花、一本书、一块桌布或一盒巧克力等。 隔壁邻居也上门恭 喜,送来自己做的巧克力,真是 “ 礼轻情意重”。 朋友说,澳洲人讲自由轻松,没有 “ 面子”一说。所以孩子的婚礼操办 非常简单, 不像国内婚礼仪式那么冗 长热闹, 没有复杂的程序和繁杂的礼节。

12、 不让父母太操心,新人不累,家长 不累,亲朋间没有人情债。 婚前,孩子 在网上购点纸花、气球、绸带等把家庭布置喜庆一点即可。 在西餐馆订点西餐, 在花店订点鲜花, 在超市购点水 果、葡萄酒和果汁。 不办酒席,不要买 糖烟酒,更不要回礼。孩子在婚礼前两个月前向亲朋发出邀请信, 只要告诉时间、地点即可,一般被邀请的客人不 会失信。澳洲人不讲面子, 从两位来澳定 居的华人朋友聊天中得到证实。 唐先生,37 岁。五年前来澳洲生活,原在国 内杭州一家银行工作。 到澳后脱下西服,开始学木匠,拿到资质证后,从事 建筑装潢。 国内外的职业角色转换令我吃惊和费解。 唐说,劳动者在澳最 挣钱,在澳洲做工虽然辛苦点

13、但收入 最高。 如做办公室职员,一月不过三、 四千, 但做木工一天 300 澳元工资。 在澳洲商场, 你发现那些穿大头鞋,劳动服的工人买东西最牛气,不讨价还价。 花先生,52 岁, 很清丝的一位上 海人。他说,原在国内某师范学院当老师。来澳后从事家庭花园打理工作,即园丁。 他说,在澳没有人关注你身份, 没有职业高低之分, 只要是工作都值 得尊重。 但在澳做工作一定要有工匠精神,不求速度只求质量,只要按雇主 要求做好, 雇主对你很尊敬, 更不差 钱。说实在的, 澳洲发展速度远不敌 中国,上网速度很慢,没有微信支付,没有共享单车,没有高铁,还是 “ 哐当 哐当”响的老火车,但澳人文明素质,生活理念

14、和人际间交往方式是值得我 们学习的。那时那地的荷与风景谢思球有学者指出, 当今中国最大的变化,是世俗生活的崛起。世俗生活是琐碎、沉重和透支的。 什么理想、 意义和诗意, 都统统被强大的世俗生活浪潮消解得体无完肤, 所谓生活的意义就是没有意义。 每个人都忙忙碌碌,却又不知道为什么而忙, 除了收获身心俱疲还有就是对时间和年龄的畏惧。 作为精神生活范畴的文学艺术, 在世俗生活中被边缘 化完全在情理之中。问题是,世俗生活崛起之后又怎样呢, 我们又该如何去接受和适应这种变化, 并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作家林清玄说,别让世俗淹没了生活的浪漫和热情, 更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 学者朱良志也说,真正的高雅,是在世

15、俗生活中建立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那时青荷的散文新著 世界予我寂静欢喜彰显了她重塑一种艺术生活方式的努力和信心。那时青荷本名黄琼会, 枞阳县 会宫镇人, 世界予我寂静欢喜是她的第一本书。 她的笔名 “ 那时青荷”是阅读这本书的关键词或者说洞悉她散文创作幽奥的密码。那时、那 里和这时、这里是相对的。 在那时、那里与这时、这里之间,是作者,是不堪负累的现代人。那时的乡村女子,此刻正坐在写字楼里, 或行走在城市的街 衢之间, 她在思考着怎样完成一件让上司满意的文案。那时的荷,那里的风景,在过去,在未来,在乡村,在远方。 反正不在这时,也不在这里。 但是,只要拥有一颗美的心灵, 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16、,距离和时间差又有什么关系呢。那时也可以变成此时, 那里也可以变 成这里。她写乡村,写四季,写人间,写花花草草。 植物在她的创作中占了很大 的篇幅,她说要做素心女子,像植物一样安静生长、四时明媚。在世俗和日常中发现生活的诗意和美, 这就是生活美学。多看一眼,多听一刻,多想一时, 无论此时此地的现实怎样苟且, 我都有自己的解脱方式, 就像她在文中所写, “ 发现活在尘世的低处,也是一种境界”。 “所有美好的事物,我都要看上两遍。 比如,一片蔚蓝的天空,一幅美丽的画,一首清新的诗,一个优雅的背影,一张柔和的面容是这样的,所 有这些美好的事物,都值得看上两遍。一遍因为纯粹的喜欢, 一遍因为执着的深爱。 ” ( 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值得看上两遍) 为什么要看上两遍呢,因为喜欢,因为深爱。 看上两遍,是为了不错过,为了记住。 这种热爱不再是一般的喜欢,而是实现了康德说的从 “ 优美”到 “ 崇高美”的转变。 这种转变带有 “ 悟道”的性质,有一种心与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