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浙教版七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word教案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113493 上传时间:2018-03-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浙教版七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word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7浙教版七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word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7浙教版七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word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7浙教版七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word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7浙教版七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word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浙教版七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word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浙教版七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word教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学生理解体会周恩来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习。教学重点1、掌握生字词。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一、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它是我们前进的目标,能把你的志向说给同学们听一听吗?好!立志成才,从小做起。同学们看看图中的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是谁?学生查阅资料后简述。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那他小时候又立下了怎样的志向呢?今天,我们就走入为中华崛起

2、而读书这篇课文,了解周恩来总理小时候就立下了的志向。 (板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提问:“中华” “崛起”等词语的意思。我们是中国人,要为我们的祖国强大而发奋学习。这是一位小男孩的满腔热情,你们能读读吗?二、整体感知课文默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检查生字词的识记。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2、检查生字的巩固情况,火车读词。3、同桌互读。4、你能说说文章讲了什么故事吗?三、学习课文1.那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一段?其他同学思考:这段告诉我们有关故事的那些信息?明确:事情的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 (如果答不出,简要提醒)2.这位面带笑容、和蔼可亲的校长来到教室问同学们

3、“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呢?”同学们分别如何回答?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生:为家父、为光耀门楣、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师:“家父”是什么意思?(指我的父亲)“光耀门楣”是什么意思?(指为家族争光)3.周恩来是怎么回答的?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师:刚才我们已经说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就是为了中国的强大而读书。前面的两个同学说是为家父、为家族而读书,他们的心中想的是自家,是小家,志向很狭小,而周恩来是为大家国家的强大的而读书,相比较而言,周恩来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他的志向是远大的。4.一个 12 岁的小男孩立下这样远大的志向,他是随口说说,说大话的吗?从哪些词语或句子可以看出来?生:若有所思、郑

4、重师:这两个词语分别是什么意思呢?说明了什么?生:说明他立志是经过慎重地思考。5.思考: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这样的志向呢?生:因为中国贫穷、落后。师:插入图片,解说当时的历史。他一生勤勤恳恳、呕心沥血、任劳任怨,即使是在病重住院,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抱病操劳国事,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国家,献给了人民。他用自己的一生实践了少年时代的誓言。朗读这位有满腔爱国热情的小男孩的志向。6.你们觉得老校长对谁的回答比较满意?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生:浑身一振、大声说、连忙问道。师:你觉得此刻老校长的心情是怎样的!生:激动、震撼、师:周恩来是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不是为自己,他心中装着的事国家,爱国主义情感浓烈,和那些为

5、家父、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志向狭小的同学来说,他的胸怀博大、志向远大。他所说的正是老校长对少年一代的期望。7. 是啊,周恩来从小就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多么伟大的志向,多么有志气的同学呀!所以周恩来这个名字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在全校师生中传播开来。并且一直传诵到现在。四、拓展延伸同学们,在祖国贫穷落后的时候,周恩来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你们觉得中国现在强大了吗?说一说你是为什么而读书的?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果努力学习相信我们的愿望一定会成为美好的现实。五、作业课下请同学们搜集一些名人名言。六、板书设计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家父 为光耀门楣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爱国情感浓烈志向远大北

6、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语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执教人:李淑玲执教人:李淑玲时时 间:间:2012-4-15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课后反思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十四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记叙了周恩来小时候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故事,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爱国情怀和远大的志向。我带着满腔的热情进入教室,但学生却稍显紧张,但在我的感染下,气氛有所好转。回顾这一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围绕中心,整体感悟文本学习这篇课文时,我一直围绕周恩来的远大志向“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个中心组织教学。所以我一入课,先让学生理解课题,抓住理

7、解“崛起”这一词,让学生感受十三岁的孩子的满腔爱国热情。在写别的同学的志向为做官、为名利、为家族,很容易被学生理解。相比之下,周恩来的志向则不易理解,他为什么要立下这样的志向,通过了解历史来理解原因,感受周恩来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远大的志向。2、抓住重点词句,读中悟情言为心声,语言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人物语言、动作是不可忽视的动情点,激情点,悟情点。在反复吟诵之中,我注意让学生通过这些词语“期待的目光”,“环顾四周”的动作,以及“浑身一振,大声说:好!好!好!这话讲得好!”“连忙问道”,等的反应。体会老校长对少年一带的期望,以及看到希望时激动、震撼的心情。“若有所思”,“郑重”等词理解

8、周恩来立志时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并不是喊大话,他用自己的一生实践了少年时代的誓言。3、通过对比,理解中心,体会情感授课时,我注意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中心。课文把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与周恩来对比。其他同学:“为家父”、“光耀门楣”而读书,目光短浅;周恩来则把个人的学习和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志向远大。还把同学们回答问题后,老校长的反应做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爱国情怀和远大抱负。讲完这节课之后,我感觉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有点失望。纵观课堂,我觉得有很多不足之处。如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应注重朗读,在读中感悟,而我在这一点上,做的不够好,没能做到讲与读的有效结合;在一些重、难点问题上,不能做到耐心的引导理解,而是急于求成。由于时间安排失误,重点内容不够突出,导致学生没有被周恩来的豪言壮语所打动,所以课堂上没有达到高潮,时刻处在被动的状态。我知道自身有很多的不足,亟需提高,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能及时的批评、指正。李 淑 玲2012-4-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