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声音讲好故事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113205 上传时间:2018-03-25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好声音讲好故事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用好声音讲好故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好声音讲好故事(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假日生活假日生活2017年 6月 17日 星期六5 5“水陆草木之花, 可爱者甚蕃。 ” 濂溪先生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 爱 莲堂主人则不然。莲花之外, 他兴趣广泛得很, 几乎无花不爱。所著散文集 花语 一册, 恰似一 部群芳谱, 又似一座百花园, 既含耀于芳春, 乃吐 香于劲秋, 加上时时引录古人今人吟咏, 实在雅 得一塌糊涂。 堂名爱莲, 主人自然姓周。文史掌故大家郑 逸梅说, 周瘦鹃早年是位小说家, 晚年是位园艺 家。小说我看的不多, 最先读到的是散文集 花 语 , 出版于 1999年。上海文化出版社有个说明: “本书内容大多选自我社 1983年出版的周瘦鹃

2、先 生所著 拈花集 。 ” 放弃 拈花集 的书名, 改为 花 语 , 我不知道出版社的理由是什么, 但是两个书 名比较起来, 我还是更喜欢 拈花集 , 因为有来 历:“世尊在灵山会上, 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 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 此事见于佛家典籍 五灯 会元 , 周瘦鹃在 拈花集 前言里引用了这段公 案, 但自嘲 “不过是拈花惹草, 自娱娱人罢了” 。 说起花花草草的事, 我记得在自家水井旁种 过一株桃树, 每到春来, 也曾舒花满眼, 此外就没 有什么可说了, 比不得 “长年甘作花奴隶” 的周瘦 鹃。虽然如此, 爱花爱景的心还是有的。那年去 苏州, 一路看去, 拙政园、 网师园、 狮子

3、林都看了, 就是没能去紫兰小筑寻幽探胜, 现在想来, 依然 抱憾不已。郑逸梅有篇文章, 记述周瘦鹃和苏州 园林的因缘: 苏州园林, 甲于东南, 如留园、 怡园、 网师园、 拙政园、 沧浪亭、 狮子林等, 尤有悠久历史。但若 干年来, 圮败不堪。解放后, 由于政府重视, 大事 修葺, 便请瘦鹃规画设计, 那儿堂庑周环, 那儿曲 房连比, 那儿嘉树映牖, 那儿芳杜绕阶, 不但恢复 旧观, 且又增华益胜, 厥功是很足称述的。这样一来, 我游踪所及的几处园林, 都有爱 莲堂主人的匠心了, 未能亲历紫兰小筑的遗憾, 似乎减少了些。紫兰小筑俗谓周家花园, 花园里 的花花草草, 全被写入了 拈花集 。周瘦鹃

4、尝自 叙紫兰小筑的来历: 我热爱花木, 竟成了痼癖。早年在上海居住 时, 我往往在狭小的庭心放上一二十盆花, 作眼皮 供养。到得 “九一八” 日寇进犯沈阳以后, 凑了二 十余年卖文所得的余蓄, 买宅苏州, 有了一片四亩 大的园地, 空气阳光与露水都很充足, 对于栽种花 木很为合适, 于是大张旗鼓地来搞园艺了。 主人兴味偏何处?拈得花枝著意看!说是 无花不爱, 周瘦鹃对于各色花木情感上还是有亲 疏的。喜欢莲花就不用提了, 因为一篇 爱莲 说 , 他对莲花有一种特殊的好感, 曾在文中三致 意焉。又生平偏爱紫罗兰, 老友秦伯未医师称他“一生低首紫罗兰” , 背后原因缠绵悱恻, 乃是一 段鸳蝴故事,

5、这里且不细表。偏偏不甚喜欢樱 花, 原因正是当年日军侵华, 周瘦鹃亲历 “八一 三” 的创巨痛深, 曾赋诗明志:“花癖还须分国界, 樱花不爱爱梅花。 ” 赏樱虽盛于日本, 论起源则自 中国, 唐朝就有了赏樱习俗。周瘦鹃因樱花而想 到日本, 进而因日本不喜樱花, 怕是失于考证了。 我老家是农村, 从小亲近草木, 本乡本土的 草木名字大都知道。有些名字充满乡土气息, 比 如有种花, 我们当地的叫法是 “结桃子” , 至于它 还有什么名字, 我想都没想过。直到有一天, 我 读到 拈花集 中 好女儿花 那篇文章: 往时没有蔻丹, 女儿家爱好天然, 将红色的凤 仙花瓣, 剔除了白络, 加上一些明矾, 把

6、它捣烂, 染 在十个指甲上, 用绢包裹, 隔了一夜, 每一指甲上变染成猩红一点了; 因此之故, 又有指甲花的别称。 我这才知道, 原来小时候院子里种的 “结桃 子” 就是凤仙花!左邻右舍的姐妹拿它染指甲的 一幕也瞬间重现!周瘦鹃特别喜欢凤仙花, 因其 亡妻胡氏名凤君。为了纪念凤君, 他曾尽力搜罗 了各色种子, 种在凤来仪室外。 网上流传一句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花 园” 。每个花园景致容有不同, 相同的却是盛衰 皆关人事。杜少陵早年游何将军山林, 流连忘 返, 甚至想卖书典宅; 后来颠沛流离, 看到江边桃 花一簇开无主, 既爱深红又爱浅红, 慰情聊胜于 无罢了。白香山晚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7、 卜居 履道里, 既有园林之胜, 复有声伎之乐, 引得后人 艳羡不已。周瘦鹃以 20 余年卖文所得买宅苏州 变身 “种花人” , 堪称异数。想当年, 爱莲堂贵客 盈门, 甚至国家领导人都来一闻花香。可惜好景 不长, 及至 “文革” 肆虐, 爱莲堂主人被迫自沉于 井, 周家花园里转眼已是落英缤纷。转眼已是落英缤纷肖遥一捧书香一捧书香R小贴士R广播剧是伴随着无线电广播的普及而发 展起来的一种现代戏剧形态。它和一般的戏 剧不同, 放弃了视觉的表现手段, 主要以人物 的语言 (附随自然的音响) , 表现戏剧事件。它 的表现形式, 属于纯粹的时间艺术, 可以根据 语言和音响效果, 形成听觉空间和想象空间

8、。 格拉斯哥广播的 罗布罗伊 , 伦敦广播 的 危险 , 日本的 在炭坑中 被普遍认为是 业内较早的广播剧。1928 年, 英国开始使用 戏剧调整盘, 它可以综合几个播音室的音响, 把各个播音室的音响有机构成混合的整体。 这种新技术的采用, 对广播剧的飞跃发展作 出了极大的贡献。周瘦鹃, 原名祖福, 号红鹃太瘦生 (瘦鹃) 。江 苏苏州人。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 1912 年 , 毕 业 于 上 海 民 立 中 学 , 并 留 校 任 教。1913年起专事创作和编辑工作。1917年, 出 版翻译小说集 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刻 , 所收小 说 大义 , 是第一篇被介绍到中国的高尔基作 品。1921

9、年, 主编停刊多年的 礼拜六 周刊。该 刊在鸳鸯蝴蝶派刊物中占有特殊地位, 20年代红 极一时。著有 亡国奴之日记 花花草草 花前 琐记 等。近日, 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 余姚市广播电视台联合 录制的广播剧 呦呦青蒿 在多个电台播出, 受到了不少人的关注, 广播剧也再 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作为一种通过声音带领听众完成戏剧体验, 激发听众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 广播剧唯一的表现手段就是声音。因此也有人说, 广播剧可能是最受限制的戏剧艺术之一。 融媒体时代, 广播剧这一表现手段相对单一的艺术形式面临了怎样的挑战, 又该如何创新?编者的话广播剧与听众共呼吸 用好声音讲好故事李素利王珏

10、假日观察假日观察R近日, 由南充市政府、 国际木偶联会主办的 国际木偶艺术周在南充开幕, 来自英国、 德国、 巴西等 21个国家和地区的 25支木偶艺术团, 以 及来自上海、 福建等地的 21支国内木偶艺术团 齐聚南充, 预计将进行 150 余场木偶皮影交流 演出和惠民展演。 据南充市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一带 一路” 沿线有 11个国家的 14支艺术团队参加本 届木偶艺术周。 四川南充市是川北大木偶这一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发源地。艺术周上, 川北大木偶原 创剧 丝路驼铃 , 将讲述 1000多年前唐代果州 守将出使西域、 开拓丝绸之路的传奇故事。四川南充国际木偶艺术周开幕本报记者张文2

11、017 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国际赛马文 化旅游活动周将于 7月 6日至 9日举行。 活动包括内蒙古科右中旗国际赛马文化旅 游活动周暨 “一带一路” 国际骑师邀请赛、 第十 届中国速度赛马大奖赛等。活动期间, 还将举 行 2017年科右中旗招商推介会、 科右中旗国际 马产业论坛、 科尔沁草原休闲旅游节等主题活 动。 为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70周年, 此次活 动邀请了英国、 澳大利亚、 蒙古国、 俄罗斯等国 家和地区的嘉宾。据了解, 科右中旗已成功举 办 9 届速度赛马大奖赛, 此次活动是历届赛事 时间最长、 规模最大、 参赛代表队最多的一次。内蒙古国际赛马周 7月举行本报记者张枨近日, 一场以

12、 “面包的童话” 为主题的创意 时尚秀在北京 751时尚广场上演。 童话般的梦幻场景, 脑洞大开的面包礼服 创意, 国际化的市场表达, 为现场嘉宾带来了一 场难得一见的面包时尚盛宴。这场由法国驻华 使馆支持的 2017 法国面包时装秀吸引了众多 时尚达人前来观看。北京跨界时尚秀举办本报记者陈斌摄影报道声为媒 令想象无限丰满“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 鼓瑟吹 笙。 ” 清纯的童声歌唱伴随着交响乐 我和我的祖 国 , 这清新又蕴含丰富寓意的组合, 将人们带入 广播剧 呦呦青蒿 所营造的世界。 呦呦青蒿 以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 屠呦呦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的精彩演讲开场, 选取了临危受命

13、、 钻研古籍、 深入疟区、 激发灵 感、 土法提取、 以身试药、 科学萃取、 临床救人等 主要情节, 表达了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献给全世界 的重要礼物这一主题。“屠呦呦的人生如此传奇, 却以声音这唯一的形式呈现, 声音艺术是 呦呦 青蒿 的重要魅力, 但打动观众的, 还是 呦呦青 蒿 的故事本身。 ” 导演阚卫平说。 事实上, 自第一部作品 恐怖的回忆 1933 年在上海广播电台播出以来, 广播剧已然在中国 文艺的舞台上走过 80余年。在大众媒介不甚丰 富的年代, 广播剧凭借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创造了 一个辉煌时代。 专家指出, 广播剧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 关。如 1933 年激发了广大上海人民抗日

14、热情和 斗志的 恐怖的回忆 ; 为纪念 “二七” 铁路大罢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制作反映铁路工人修复铁路 支援国家建设的 一万块夹板 ; 抗美援朝期间播 出的 朝鲜丹娘金玉姬 ; 为弘扬延安精神制 作的 当乌云密布的时候 ; 为倡导英雄人物的荣 誉与责任精神,刑警 803 呦呦青蒿 等与时代 背景结合紧密的优秀剧目不断诞生。 此外, 广播剧融古今之要事、 道文之精髓, 如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 红楼梦 、 黑龙江电台 制作的 水浒 等都有很深的文化底蕴。随着时 代发展,二泉映月 等原创作品大量涌现, 剧本更 加丰富。 呦呦青蒿 重视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将 屠呦呦人生历程中的悲喜升沉、“人

15、生如戏” 的真 实故事转化成了 “戏如人生” 的艺术作品。沉浸式 探索 VR 叙事广播剧通过语言、 音乐和音响这三个要素来 讲述故事、 塑造人物, 广播剧编导只能通过声音带 领听众完成一次戏剧体验, 用声音激发听众的情 感共鸣, 唯一的表现手段就是声音。有人说, 广播 剧是最受限制的戏剧艺术。在媒体手段丰富多元 的当下, 广播剧的发展自然也受到了挑战。 融媒体时代的来临, 广播剧也遇到了传播受 限、 听众流失的难题, 但广播剧主创们一直在探 索创新。编剧阙平说, 广播剧创作剧本时, 需要 编剧关闭自己所有的视觉系统, 通过声音让眼睛 能看到的景观转化为脑海中想象的艺术世界。 广播剧既是最受限制

16、的戏剧艺术, 又是可以通过 声音令人的想象无限丰满的戏剧艺术。 拓展表现内容和形式, 力求虚实结合、 浸入 式体验, 成为广播剧发力的方向。在 呦呦青蒿 中就充分呈现沉浸式的特征, 将人物互动、 时空自由、 视点转换等要素逐一穿插, 体现 “视觉效 果” 。“与以往广播剧不同的是, 听众不仅仅是这段 历史的旁观者, 在多种手段的拽入下, 我们似乎 穿越进入这段往事, 与当事人共呼吸, 见证了这 个伟大经历。 ”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戏剧影视 学院副院长关玲说。 关玲说, VR (虚拟现实) 的沉浸式体验, 被誉为 终极叙事方式。呦呦青蒿 通过模拟现场、 还原情 境, 引导听众用经验和想象完成对剧中生活的参与, 前沿性地探索了这种叙事方式在广播剧中的实践。 柏 拉 图 曾 说 ,“ 谁 会 讲 故 事 , 谁 将 拥 有 世 界” 。精彩的故事内容、 精致的讲解方式、 精准的 传播渠道缺一不可。纵观近年来广播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