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沪教版七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word导学案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112893 上传时间:2018-03-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沪教版七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word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7沪教版七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word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7沪教版七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word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7沪教版七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word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7沪教版七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word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沪教版七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word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沪教版七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word导学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盐阜中学初二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执笔人执笔人 审核人审核人 2011 年 5 月 日 课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课型新授 课课时1学 习 目 标1、诗歌中表达的愤激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名句所包含的新陈代谢的自然哲理,以及现在 对名句的新的理解 3、对学生进行诗歌赏析的训练,学习写简单的赏析文章。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深刻含义。学 法 指 导本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 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作为当代学生, 要想真切地理解和感悟与生活年代相隔甚远作品的内 容,是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同学们在学习时一定要 通过反复的朗读,

2、在了解古诗背景的前提下,着重分 析诗句含义并对名句作进一步的阐述,读写结合,从 而领会诗的意境与作者的感情。相 关 链 接【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 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 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 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 兼太子宾客。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 刘梦得集。 刘禹锡那样讲究书本上的古老出典,同时又对口头 文学的民间歌谣发生了新鲜事物感。他不但学会了唱 民歌,还受了民歌的启发,写出了竹枝词杨柳 枝词等耐人吟咏的好诗,创造一种新体载。终为一 代大师。 【背景介绍】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

3、于敬宗宝历二年 (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 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经 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 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 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 居易。课 前 预 习知 识 预 习一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的大意。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我度过了二十三年沦 落的光阴。怀念故友突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 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 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 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二诗中哪两句诗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新陈代谢规律的生动表述

4、,常被人引用?课 堂 探 究一导入课文 前不久我们刚刚学习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师生 齐背)作者那高洁傲岸的志向和追随古代名贤的志趣及抱 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禹锡为我们留下了一段文 坛佳话。他因参加王叔文“永贞革新”运动而被贬到连州, 好容易等到 10 年后,他奉诏回到长安,因游玄都观,写下 了赠看花诸君子一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 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他以玄都 观比当时的朝廷,巧借点缀春光的“轻薄桃花”曲笔展意, 讽刺满朝中红极一时的权贵都是自己被贬后才爬上去的。 这首诗引得朝中权贵群起而攻之,刘禹锡因诗获罪,再次 被贬到更荒远的播州去当刺史。14 年后诗人

5、再一次被召回 长安,他又写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 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 人以嘲讽的口吻表示对政敌的蔑视,显示了他坚持真理、 顽强不屈的精神。据说本诗再次引起执政者的不悦,刘又 遭贬谪。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 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被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 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相赠,诗中白居易对刘遭贬表示了同情和不平,刘写此诗 回赠白居易。这首诗同样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 的气概。 二解题。 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乐天,白居易的字。对“初逢” 二字, 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

6、久别 之后,初次相逢。到底是哪一种理解,现在尚无定论。我 个人采用的是第二种理解。“席上见赠”是对白居易的诗 的回赠之说。 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师生共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三 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一) 分组说话,生生互动。请每个同学在自己的小组里, 用优美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同学之 间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力求全面理解诗歌的意境。 四老师作简洁的诗歌赏析介绍,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深入 地理解诗歌。 1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 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明确: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 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

7、。刘禹锡想改 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凄凉荒僻之地。这两句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这首诗歌的首联直抒胸臆。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 政治革新运动而遭贬。被贬到“巴山蜀水凄凉地”,一去 就是“二十三载”,其间苦楚可以想见。“凄凉地”和 “弃置身”两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把诗人抑制 已久的愤激之情表现了出来。) 2颔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请把它找出来。并说说所表达 的感情。 一个是闻笛赋,另一个是“烂柯人”。 写出了作者回 乡所见,人事俱非,恍如隔世的心情。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 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 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

8、,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 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 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 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 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 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 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 “怀旧”句表达了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 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颔联用 典贴切,感情深沉。 3颈联承颔联而来。“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 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贬谪之后那 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后来的欣赏者和引用者不以“沉舟”

9、和“病树”自比了,而只采取这一联所表达的哲理,来表 明: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 社会在前进,前景无暇美好的道理。这种与诗人的理解不 同的理解,并不奇怪,因为时代不同,欣赏某一作品的感 受和作者不同这是很自然的。 赏析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赏析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 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 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 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 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 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

10、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也有人 认为这句是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诗人的愤激 之情达到了顶点。(两种观点各有依据,讲授时不必强求 理解的一致性) 要点: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 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 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思考:(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 和比喻义是什么?含有怎样的哲理? 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用 “千帆过”“万木春”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的仕途得意, 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是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 理,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2)你是如何理解“沉舟

11、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一句的现实意义的? 明确:示例一:作者将自己喻为“沉舟”“病树”,但 依然可以用欣慰的眼光去看待“千帆”与“万木”,这是 一种很难得的积极心态,对我们现代也有很现实的意义。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或许由于年龄、或许由于能力等 等的原因,在事业上不能有太高的成就了,在社会上不能 起先锋作用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最多见的是一种怎么 样的心态呢?不管当事人愿不愿意承认,多多少少都希望 别人干的不如自己,干砸点什么,以此来向领导、向社会 说明:没有我不行!自己已经是“病树”了,也希望别人 比自己更“病”!而作者却能够克服自己这种狭隘的心胸, 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从自己这艘“沉

12、舟”身边迅速掠过的 “千帆”,在自己这棵“病树”前面生长得郁郁葱葱的 “万木”,着眼于社会发展的高度,欣然接受自己的命运。示例二:感悟此诗句还可以从两个角度切入,着眼于 “万木春”“千帆过”,就能认识到事业的发展,社会的 前进,绝不会因困难、挫折而止步不前,以四化大业为例, 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尽管也有失误、波 折,但总的形势令人欢欣鼓舞。 示例三:如果从“病树”“沉船”的角度切入,也能给 人深刻的启示,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失误和教训:要找准出 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认真分析,加以总结,更要认识到, 蝼蚁之穴,溃堤千里的危害,小的问题也不能掉以轻心, 要力求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4尾联

13、看似平淡,其实是点睛之笔。点明酬赠之意,同时 又友人共勉。“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 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慨。 5本诗各联分别写了什么? 首联:直抒胸臆。“凄凉地” “弃置身”,表现辛酸,愤 懑不平 (愤激之情 ) 颔联:运用典故。闻笛赋 “烂柯人”悲悼旧友,感叹 变迁(感叹之情) 颈联:千古名句。沉舟” “病树” 自比之意新贵得意, 悲叹身世 尾联:点睛之笔。“歌一曲” “长精神” 意志不衰,坚忍不拔(坚忍之慨)6模拟白居易与刘禹锡相逢,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 然后表演。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遍,体会文章的主旨。 明确: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通过写自身的坎坷遭 遇和无限感慨,表

14、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对偶、比喻、借代名句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 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 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六 学习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结构美。 明确: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 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悼念战友,自己回故乡的情景,使 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颈联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们的得 势进行对比,使自己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急转直 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全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 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 作品。 七背诵大比拼。规定 5 分钟的时间,看谁背得最快最好。 请背

15、得快的同学介绍经验。 巩 固 训 练当 堂 练 习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 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 。 二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 ,后四 句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三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 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四对唐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分析错误的项是( ) A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 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 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 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 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 五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颈联诗句,作简要分析。六请写出一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蕴含哲理 一致的诗句。(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二低沉愤懑 高昂乐观 三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 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四C 五“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 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 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