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过秦论》教案2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104687 上传时间:2018-03-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过秦论》教案2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7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过秦论》教案2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7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过秦论》教案2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7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过秦论》教案2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过秦论》教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过秦论》教案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西平南县中学广西平南县中学 20142014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 过秦论教案过秦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新人教版必修 3 3【学习目标】 1. 归纳掌握一词多义、通假字、古汉语特殊句式。 2. 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3. 了解贾谊对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借古讽今的进步意义。 【教学重点: 】 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 教学难点: 】 了解贾谊对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借古讽今的进步意义。【知识导学】 1.解题 本文是史论。“过秦”意思是 “指出秦的过失” ,“过”是动词。“论”是一种议论文体,重 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政论”。这

2、是贾谊最著名的作 品,分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总论天下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论 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 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 子婴的过失。2.作者介绍贾谊(前 200前 168),世称“贾生”,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 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仅活了 33 岁。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问题、 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

3、主张国家应以民为本, 施行仁政,重视礼乐,严明等级;同时也杂有法家运用法术势,力主中央集权,削弱诸侯权势和道 家的貌似旷达实为消极等思想。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张上是积极进步,富有进取精神的。 他的政论散文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 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由于经过 500 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贾谊认为推 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过 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学习过程: 第一

4、课时第一课时 一、整体把握: 1.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提示:提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 导致亡国。2.理清文章结构,完成下面填空: 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一)记叙部分( 1-4 段 ):写 秦王朝的兴亡过程 第一层:( 1-3 段 ):写 兴起的过程。第二层:( 4 段 ):写 灭亡的过程。(二)议论部分( 5 段 ):写 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3.文章第一段主要写的什么内容?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提示:主要写秦国势力的崛起。先写秦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然后写秦孝公的对内 对外政策,

5、最后写实施上述内外政策取得的成果。4.读第三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 答案:这是中国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的无比强大。 试用几个词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写秦始皇对内政策这一层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愚民、弱民、以民为敌 说明秦守天下“不施仁义”,为结论张本。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 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第二课时第二课时1.第四自然段作者写了陈涉起义

6、有怎样的条件?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陈涉起义的条件与天下人的积极 响应? 明确:详述了陈涉身分之低下,才能之平庸、财富之匮乏、起义之仓猝,士卒疲惫(或军队弱少) 武器钝劣等方面的不利条件。同时又描述天下风起云涌、积极响应的形势。在这样的劣势之下,竟 能使“天下云集响应”,说明秦的暴政使得人心尽背,整个天下都是秦王朝的敌人。这些事实说明 了秦朝的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在叙述中含有“过秦”之意。2.第 5 自然段写了哪些对比?文中还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有何作用? 明确: 第 5 自然段先将攻天下的秦国和守天下的秦朝进行对比,然后将陈涉的起义与诸侯国合纵抗秦作了 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比。“陈涉之位,非尊于

7、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一比地位。鉏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二比兵器。“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三比士卒。 “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四比人才。一句话,陈涉与诸侯“不可同年而语” ,强弱对比如此悬殊,它们同是秦的对手,曾先后与之抗衡,然而人多势众的六国,却一一为秦所 灭,区区一个陈涉,竟然使秦“七庙隳”,对比将前面形成的反差,进一步深化、强化了。全文共有三大方面的对比:一是六国与秦之对比。文章在叙述惠文、武、昭襄的业绩时,以诸侯国军队之众,谋士之多, 土地之广等作对比,并不厌其烦地列举国名、人名。与秦抗衡的六国,地广、人多、俊才云集,且 “合纵缔

8、交、相与为一”,似乎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结果却是“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 已困矣”,“从散约败”、“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这样夸张的对比,足以衬托出秦国实力之强。 这第一层对比是极强者与较强者的对比,形成一个反差。二是陈涉与秦王朝的对比。文章叙述始皇统一中国的功业与陈涉以一介戍卒率众起义的情景, 确是又一个强烈的对比。虽然“始皇既没”,但陈涉面对的仍是“余威震于殊俗”的强大秦王朝。 而陈涉,作者极写其穷困平庸,出身卑贱,才能平平,没钱没势,士卒稀少而疲敝,更无装备可言,但一旦揭竿而起,“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影响所及,“山东豪俊遂并起”,以致显赫一 时的强秦亡于一朝。这第二层对比是

9、极强者与极弱者的对比,形成的反差较前更为强烈。三是陈涉与六国的对比。(第 5 自然段) 作用:随着对比的层层深入,形成的反差亦步步强化,更留下串串悬念,人们急待答案,作者一个 “何也”,终于把焦点逼示出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就是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全 文结论之所在。这一结论如金石掷地,铿然有声,又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更如磐石置地,不可 移易。3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 文章? 明确:“施仁政,行仁政”。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其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 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滋生暗长,统治阶级日益滋长“淫侈之俗

10、”,并横征暴敛, 加重人民负担,以至逼迫农民卖妻鬻子。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于是借此文,要求汉 文帝以秦亡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之覆辙。从前面对贾谊的介绍可以看出,贾谊是个对政 治功名有强烈愿望的人,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实现其政治抱负。4整合小结:本文着重叙述秦王朝兴亡的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提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作者总结这历史教训,目的在于借古讽今。基础练习: 1.本文题为“过秦论”,是一篇论说文,但全文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试讨论分析为 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文章由叙史和议论两部分组成。叙史是议论的依据,议论是叙史的

11、升华。作者通过叙述, 概括秦朝百余年的由兴而亡的全过程,即从“攻”势转为守势两大阶段,为最后的议论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另外,作者的叙述中始终包蕴着文章的中心,这样由事见意,由史出论,以史实为论据的 论证,虽然叙述较多,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蓄势,体现了事实胜于雄辩的特点,使文章的中心 突出,论证更加有力,更能使人信服。2.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明确:具有赋的特色,讲究铺排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 举宇内”等四个短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很 有气势。 行文多用骈偶,琅琅上口。它的骈偶不同于后来的骈体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形式

12、, 而是非常灵活,有时字数不完全相等,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有时骈句包含 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变化多端,不 显得单调。拓展练习:贾 谊(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理解此诗表现了贾谊怎样的际遇?提示: 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 。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课外积累: 治国之道名言治国之道名言 治国之道,爱民而已。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说苑政理 (这两句大意是:治理国家的方法,不过是爱护人民罢了。 ) 治国之道,务

13、在举贤。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春秋时期政治家,史称管子 管仲 管子治国 (这两句大意是:凡是治理得比较好的国家,都遵循了同一原则,那就是必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 ) 治国之道,以仁政为先。 清末官吏,法学家 沈家本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这两句大意是:掌握着真理和正义的人,帮助的人就多;抛弃了真理和正义的人,帮助的人就少。 ) 治国之道,在乎猛宽得中。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春秋时期政治家,史称管子 管仲 (增产粮食乃是成王业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务,是招引民众的途径和治国的道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