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导学案之三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104171 上传时间:2018-03-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导学案之三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7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导学案之三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7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导学案之三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导学案之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导学案之三(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第 23 课课 马说马说学案学案【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力目标: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情感目标: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学习流程学习流程】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

2、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 ,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 ,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3、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 “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4、字词(1)注音)注音祗( ) 骈( ) 槽枥 (

3、) 一食( )或尽 粟( )一石( ) 食( )马者 其真无马邪邪( ) 外见见( ) 辱( ) (2)一词多义)一词多义1.策策 策之不以其道 ( ) 执策临之 ( ) 2.之之 策之不以其道 (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3.其其 策之不以其道 ( )其真无马邪? ( )其真不知马也。 ( )(3)解释字词)解释字词祗: 食: 虽: 且: 等: 安: 材: 通:外见: 预习导学预习导学策之: 执策:5、翻译、翻译(1)骈死于槽枥之间(2)一食或尽粟一石(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6、独立思考、独立思考(1)课文首先为我们摆明了什么观点?突出

4、强调了什么问题?(2)请在第一段中找出当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时会有怎样的遭遇?(3)请从第二段中找出句子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4)请从第三段中找出千里马被摧残、被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文段中哪句话能揭示全文的主旨? 二、合作探究二、合作探究 1、作者所说的“食马者”、 “伯乐” 、 “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它们各指的是什么?2、 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3、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4、伯乐与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谈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学习研讨学习研讨知识拓展知识拓展读完本文以后,你认为伯乐应具有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1、以读做为主线,贯穿课 堂的主线2、学生的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应注意做到以强带弱。多让表达能力稍弱的学生多回答问题。避免出现差生不受关注的问题。3、课堂应更多的让学生去抓重要词语的识词,抓重要句子的翻译,能在课堂解决的问题不留在课后。课后反思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