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之一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104117 上传时间:2018-03-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之一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7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之一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7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之一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7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之一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7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之一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之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之一(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说马说教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4、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 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三、教材分析: 马说 ,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 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 才,进行

2、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 己的才能。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 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 四、教学时数: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 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 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 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

3、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 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让我们 一同来学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文马说 ,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 的评说。 二、 作者及文体简介 1、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 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 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 2、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 在门外。

4、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 ,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 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 ,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3、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 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 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 “说”就是“谈 谈”的意思, “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如: 爱莲说 、 捕蛇者说 、 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由此可见

5、,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是不是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他是有其用意的。 三:初读课文,正音上口:1、放录音 2、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 四: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 、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对照注释,大胆提出疑难问题,做出标记,准备在课 堂提问。A 、 解决重点字词 祗(zh):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两马并驾; 槽(co)枥:喂牲口用的槽; 以: 因; 称:著称。B、字词学习1、通假字: 1)食:通“饲” ,喂养 2) 见:通“现” 3)材:通“才” 4)邪:通“耶” ,表示疑问,相当于“吗”2、古今异义: 故 虽 称 等 安 策 道 通 临 是 或 3、虚

6、词:而 之 其 以 也而 A 转接 可以译为“却,可是” B 顺接 可以不译之 A 结构助词“的” B 代词,代人或物C 无意义,句中停顿 D 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其 A 代词,代人或物 B 代词 他的 它的 C 指示代词 那种 D 反问语气词 难道 E 推测语气词 恐怕 以 A 介词 因为 B 介词 按照也 A 肯定语气 B 反问语气 C 推测语气 D 句中停顿 (二)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生就第一自然段不理解的地方提问,教师解答疑问。 (3)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 出名的马

7、,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 行千里而出名。 (4)提问: A、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C、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5)思考巩固: 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没有遇见“伯乐” , “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也就是说,这些千里马早些被伯乐发现了,它们的遭遇还会那样悲惨么?(不是会的)这 说明了什么呢? (6)概括段意: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8、 (7)小结: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 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 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 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 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 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我们不禁要问:造成千里马如此遭遇的原因是什么呢?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千里马被

9、 埋没了呢?下节我们来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 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 (2) 以竞赛的方式解决难字词 一食(sh):吃一顿; 或:有时; 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食(S):通 “饲” ,喂; 能:能够; 是:这样; 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见:通“现” ,表现;且:尚且; 等:等同; 安:疑问词,怎么。 (3) 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 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 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

10、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4) 思考巩固:A、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 B、本段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什么?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C、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的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5) 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6) 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作者先从 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 ,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 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作者最后发出“

1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 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 (2) 请同学提出疑问,其它同学帮助解决 (3) 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策、道、材、通、临、其、邪 (4) 请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 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5) 思考巩固: A、那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

12、思, 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B、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C、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再齐读一遍,大家有没有感觉到作者是在用一种怎样的语气在说? (6) 概括段意: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7) 小结: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把“真无马”与“真 不知马”对照起来,生动地提示了执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马也”结住 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四、三读课文,推究文理 1、齐读课文 2、理解文章结构本文虽短,

13、结构却十分精巧,作者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 然后笔锋一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 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 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 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又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 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 (屏幕显示版书) 3、理解文章的深层寓意 提问:作者所说的“食马者” 、 “伯乐” 、 “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明确:不是,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慧眼识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 知的统治者。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 达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 (屏幕显示版书)五、拓展延伸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 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 由讨论、发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