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说“木叶”》导学案12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104071 上传时间:2018-03-2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说“木叶”》导学案12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7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说“木叶”》导学案12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7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说“木叶”》导学案12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7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说“木叶”》导学案12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7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说“木叶”》导学案12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说“木叶”》导学案1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说“木叶”》导学案12(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中语文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中语文 3.113.11说说“木叶木叶” 导学案导学案 新人教新人教版必修版必修 5 5 “ “重点难点提示重点难点提示教材内容全解教材内容全解(一)识词释义1词语认读袅袅(nio) 照浦(p) 褒(bo)灼灼(zhu) 亭皋(go) 寒砧(zhn)涔(cn)阳 万能锭(dng) 言筌(qun)窸窣(x s) 迢(tio)远2词语理解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寒砧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萧萧此处形容草木摇落的声音。无妨不妨。万事锭万能药。锭,锭药。疏朗稀疏

2、透明、通透明亮的意思。窸窣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歧路岔路。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翩翩飞舞的样子。缠绵文中形容叶对枝情深意厚,难以解脱,是活化的拟人辞格的运用。绵密柔和紧密的样子。迢远遥远。相去无几互相间存在的距离不大。(二)感知内容,剖析结构阅读一篇文章,都离不开先整体阅读,对全文轮廓进行把握。我们容易忽略的常是有了文章粗线条后该干什么,因此,我们要学会精读。学会精读,必须首先明确全文的中心,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善于概括各语段内容,善于找出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段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这篇文章“融会贯通” 。本文共分为七个自然段,各段的主要信息如下:1以诗文引出“木叶

3、”话题,导出文章,以设悬念。2释“木叶”为“树叶” ,同时,对这样单纯的解释产生质疑;并由“木叶”推出“落木” ,指出古代诗人们在前人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如此丰富多彩。3承上文从“木叶”发展到“落木” ,关键在“木” 。指出这正是诗歌语言的精妙。4指出“木”自屈原开始就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里;并通过举例加以比较得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5先提出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再通过论证得出“木”让我们易想起了树干。指出“木叶”与“树叶”的不同,为下文引出“木叶”的第二个艺术特征作张本。6阐释“木”所暗示的颜色性并得出最终结论“木叶”所以

4、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是“木”和“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遥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特征。7总结“木叶”与“树叶” ,在艺术形象的领域,差别是一字千里。(三)重点、难点、能力点全解1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从课文看, “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明确:按照字面的解释, “木”就是“树” ,木本植物的统称。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一般“木头” 、 “木料” 、 “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

5、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 “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2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文中说到的“树叶”与“木叶” 、 “木叶”与“落叶”有怎样不同的意味?明确:“树叶” 、 “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 ,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

6、泊。 “木叶”是属于风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而“落叶” ,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3第 4、5、6 段是课文的中心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艺术特征?明确:“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其一,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4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

7、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 ” ,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你以为如何?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恐怕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标题拟为 “说木叶 ” ,文章选取古诗中的“木叶”意象作为论题,在结构安排上由引古诗探意蕴,先排除古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从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探寻其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阐释。这样,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 “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并逐层深入,探幽发微,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读者的阅读心理。“说木叶 ”的拟题应该是本文的

8、一个亮点。5课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明确: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引子,可以援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例证,可以使得对道理的分析有根有据;三是增强文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知识小结知识小结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 “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一味想规规矩矩分析诗的人,读诗必将是顾此失彼的折磨诗人跳跃的思维绝不会遵守理性的规则,自然也就不会顾及一本正经的析诗者。林庚先生曾说过,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 ,他们似乎渗透了深奥的美学与心理学原

9、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做出“科学”的解答的。马致远的被誉为“秋思之祖”的曲子天净沙秋思 ,展示了秋天夕阳下特有的意象,表达了游子浪迹天涯的孤独与愁苦。如其中的名句“枯藤老树昏鸦” ,拆开单看,“藤” 、 “树” 、 “鸦”只不过是三个不同意义的词汇的凑合。但作者在它们的前头分别加了“枯” “老” “昏”三个修饰词语,情况就起了变化。 “枯藤” 、 “老树” 、 “昏鸦”三个复词在表象和内在性质方面,均有了一致的地方,如同样表现了昏黄、灰暗、衰败、凄凉的气氛和情绪等等。当三者紧紧挨着排列在一起的时候,这些相同的情趣便突出出来,加深了人们的印象。对上述内容的理解,读

10、过说“木叶” 和没读过说“木叶” 文章的人一定会大有不同。林庚先生在这篇诗论中对上述现象给出了一个答案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 ,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 ,诗人“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成为令人玩味无穷的“精妙”的诗歌语言。在吟咏之间,那些“潜在的力量”便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读者,感染启发着读者,让人情思灵动,视通万里。如文中所说的“木叶” ,按字面解释, “木”就是“树” , “木叶”就是“树叶” 。然而, “木”却“具有一般木头 、 木料 、木板等的影子” , “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

11、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起了叶子” ,这样,也就有了“落叶”的暗示,还有颜色的暗示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 “木叶”诗句便“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读着它,甚至“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这就是“木叶”之于“树叶”一字千里的差异。我国古代的诗歌可谓是汪洋恣肆,仪态万方。其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如“杨柳” 、 “鸿雁” 、 “蟋蟀”等表示赠别的意象常可见于赠别类诗歌中,再如文中的“木叶”所具有的艺术特征。但也有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中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

12、感情。如“月”这一意象,用在赠别诗中是一番韵味,在边塞诗中则是另一道景致。前者如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后者如陈子昂的“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感遇其三十四)、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我们应该像林庚先生那样,勤于钻研,探究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林庚先生那样,不故意摆出理论的面孔来吓唬读者,而是将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这样,才能使我们不知不觉地参悟了蕴藏在其中的道理,走进诗歌的殿堂。疑难解析疑难解析(一)1(题目略)答:(1)“木”就是“树

13、” ,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意味上, “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而“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答:(2)“树叶” “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 “树叶”可简化为“叶” 。 “木叶” 、 “木”具有一般“木头” 、“木料” 、 “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 “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 “木”与“叶”的形象之间是不一致的。“落木”与“落叶”的不同:以曹植美女篇为例, “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木叶”还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

14、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答:(3)“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 第一, “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 、 “木料” 、 “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 “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例如,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这里“扫高木” ,显然是落叶的景况,显出“落木千山”的空阔。 第二, “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而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

15、” ,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 “木叶”中“叶”带有绵密的意思, “落木”则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二)(题目略) 提示:本题是扩展题,旨在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分析诗歌的方法,提高欣赏诗歌尤其是我国古代诗歌的能力。 在我国诗歌中, “梅”是诗人喜欢歌咏的对象之一。但作者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王安石梅花表现了梅花“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我国古代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 ,是高贵圣洁的象征,这首梅花的意象表现的就是我国这种传统文化精神。陆游卜算子咏梅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 “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坚定达观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和豪放乐观,振奋人心。 古代诗歌中,类似“梅”的意象不胜枚举。例如,竹、松、草、柳等等。归结起来,甚至可以编撰一本中国古代诗歌意象辞典小册子。课后巩固课后巩固梯级演练梯级演练检查我的基础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征戍(sh) 橘颂(j) 招徕(li) 萧萧落木(s)B.涔阳(cn) 无妨(fn) 陇首(ln) 得鱼忘筌(qun)C.寒砧(zhn) 桅杆(wi) 漂泊(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