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琵琶行并序》学案5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102641 上传时间:2018-03-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琵琶行并序》学案5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7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琵琶行并序》学案5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7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琵琶行并序》学案5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7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琵琶行并序》学案5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琵琶行并序》学案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琵琶行并序》学案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语文高中语文琵琶行琵琶行 并序并序导学案(一)导学案(一) 新人教版必修新人教版必修 3 3【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白居易及其诗歌创作主张。 2、整体把握文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疏通文意。 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朗读背诵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 2 难点:目标 3 【学法指导】 自学法: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 【知识链接】 1、品思题目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行,又叫“歌行” ,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篇幅 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 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

2、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 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 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古体。 2、作者介绍 唐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自号“酔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 西)。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音 gu)(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时迁居新郑城西的东 郭宅村(今东郭寺)。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 772 年),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小时候聪颖过人,5/6 岁即 学作诗,9 岁便懂音韵。由于“家贫多故”,11/12 岁便颠沛流离,接触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后到长安应试,以赋得古原草送别得顾况赏识。落第后回家伏案苦读,竟至口舌生疮, 手肘结

3、茧。27 岁中进士,因取中“拔萃”,授秘书省校书郎。唐宪宗元和年间,曾任翰林 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东宫属官,掌讽谏太子过失)。元和十年贬江州司马,后移 忠州刺史。唐穆宗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 分司东都。出任武宗会昌六年(846 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 75 岁。著有白氏 长庆集七十一卷。以 44 岁为界,之前抱定“兼济天下”之思,之后则“独善其身”。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人称“诗魔”,和好友元稹在 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 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六朝

4、以来的“嘲风雪,弄花草”的作品,写下了 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即所谓“讽喻诗”(新乐府50 首秦中吟10 首),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当时对外国也有一定影响。其艺术成就最高的是长 篇叙事抒情诗。 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3、写作背景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年)。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 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 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 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 被看成是“蛮瘴之地”,

5、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 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 满怀郁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学习过程】1填空 琵琶行选自 ,作者_,_朝诗人。诗中富有哲理性的 名句有_。琵琶行的“行”意思是 _。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湓浦口(pn) 憔悴(jio) 六幺(yo) B铮铮然(zhng) 贾人(ji) 荻花(d) C虾蟆陵(h) 嘈杂(co) 钿头(din) D江浸月(jn) 呕哑(y) 嘲哳(zh) 3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曲罢悯然 钿头银

6、蓖 司马青衫 枫叶荻花 B转徒江湖 漂沦憔悴 梦啼妆泪 忧愁暗恨 C轻拢慢捻 天崖沦落 幽咽泉流 谪居卧病 D东船西舫 恬然自安 添酒回灯 暮去朝来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快弹数曲 快:赶快。 B歌以赠之 歌:歌唱。 C凡六百一十六言 言:句。 D座中泣下谁最多 泣:眼泪。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低沉抑郁。 B老大嫁作商人妇 老大:排行第一。 C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离去回来。 D满座重闻皆掩泣 掩泣:掩饰哭泣。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铁骑突出刀枪鸣 B门前冷落鞍马稀

7、 C整顿衣裳起敛容 D凄凄不似向前声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请你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可真难,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啊! B刚退居二线的老王抱怨说:“你看我才退了下来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 人走茶凉啊!” C这段时间,我们一起流汗,一起流泪,“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 D轮到中国选手申雪、赵洪博出场了,大家都屏住呼吸,场内一片寂静,真是“此时无声 胜有声”啊! 8对琵琶行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嘈嘈”形容弹奏动作的粗重,“切切”形容弹奏动作的轻细。 B“间关”形容鸟声婉转,这里指音乐的流畅悦耳。 C“别有幽愁暗恨生”,是说音乐勾起听众

8、内心深处的愁思和怨恨。 D“银瓶乍破”“刀枪鸣”形容音乐的激越雄壮,惊心动魄。 9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千呼万唤始出来, 。 ,此时无声胜有声 。 ,相逢何必曾相识 。 座中泣下谁最多, 。 【课堂检测】 1对第一段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两句交代地点、时间和这一段的中心事件,环境描写烘托出离别时悲凉的气氛。 B三四两句写诗人骑马送别船上即将远行的朋友,要为朋友饯行,却连音乐也没有。 C五六两句写饯别时诗人与朋友的内心都十分悲痛,茫茫的江面上映着月影,更增添 了悲凉之感。 D从七八两句琵琶声使人产生的情绪变化可知:前面的“无管弦” 、 “惨将别”等起了 反衬的作用。 2对第

9、二段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欲语迟” 、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说明琵琶女不愿见官员,她虽曾 为歌伎,却仍不失女子的羞怯。 B “拢” 、 “捻” 、 “抹” 、 “挑”是弹奏的手法,而这些繁复的手法在一个句子中写出, 又是“信手”弹来,足见技巧的娴熟。 C “间关”形容鸟叫声,与诗经中“关关雎鸠”的“关关”相同;“滑”形容乐 曲的婉转流畅,与“冷涩”的“涩”相对。 D由“冷涩”到“凝绝”描绘了声音由迟缓轻细、越来越细,到逐渐消失的过程, “此时无声胜有声”胜在情思缅邈,意味无穷。 3对第二段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一段没有写对话。其实人们之间肯定有交

10、谈,关于琵琶女也只是用“欲语迟” 、 “千呼万唤”带过,这样处理是为了集中描写琵琶女的演奏。 B这一段没有写琵琶女的容貌。她应该是风韵犹存的,或者她的愁容,她的憔悴。没 有写这些是为了更突出她演奏的高超技艺。 C这一段没有写众人。其实船上还有客人,也还应该有船夫和仆人。诗人只以主述者 置身其间并传达感受,是为了突出中心事件和主体形象。 D这一段也没有写其他的船只。江面上不可能只有这“东船西舫”两只船,但没有写 这些,这是为了渲染一派宁静沉寂的气氛。 4对第三段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在乐曲演奏过程中,诗人和客人的反映显然引起了琵琶女的注意,她感受到了尊重 和理解,遇到了知音,

11、所以才主动讲出了自己的身世。 B琵琶女对自己的才艺和年轻时的容貌颇为自信,当年红极一时的歌伎生涯使她觉得 非常美好,因此在自述时仍流露出对那一段生活的怀念。 C “弟走从军阿姨死” ,家庭的变故使琵琶女失去了生活的依靠,而这就成了她人生的 转折点,从此遭冷落,不得已“嫁作商人妇” 。 D琵琶女的演奏之所以使人感到“别有幽愁暗恨生” ,主要是因为她怨恨世人重色轻 才,出嫁后丈夫又重利轻别,使她感到孤独寂寞。 5对第四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人“住近湓江” 、 “举酒独倾”与琵琶女“守空船”是一样的孤苦。 B诗人在政治上被贬谪,琵琶女在生活上遭遗弃,二者有相通之处。 C诗人与琵琶女同

12、是离开京城来到僻远的浔阳,都有繁华不再的感伤。 D诗人把全部情感和慨叹凝结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课外拓展】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白居易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有人评论这首诗中的“景”和“情”全由第三句关联,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在唐代,冬至是一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 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 本诗写诗人冬至时节客居邯郸驿,孤寂思家,诗人是怎样表现他的思乡之情的?请结 合全诗的三、四两句加以赏析。【课堂小结】【学习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