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人教版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1.2《当仁,不让于师》word教案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091892 上传时间:2018-03-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人教版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1.2《当仁,不让于师》word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7人教版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1.2《当仁,不让于师》word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7人教版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1.2《当仁,不让于师》word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7人教版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1.2《当仁,不让于师》word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人教版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1.2《当仁,不让于师》word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人教版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1.2《当仁,不让于师》word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语论语选读之选读之当仁,不让于师当仁,不让于师教案教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孔子作为万事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 3、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 2、孔子与弟子间的相互态度、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对孔子在道德、学问诸境界的概括、评价。 教学设想:教学设想: 1,可以把教材中 13 章内容作一个简单分类。大体来说,内容有三:一是孔门弟子对孔子 的评价、推崇,二是孔子对学生的评价、感情,三是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 现出

2、的个性魅力。归类后,学生可能会更容易把握课文内容。 2,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先疏通 13 章语录文字障碍、积累文言知识,再讨论、挖掘思想和 文化内涵的方法;也可以通读之后归类,对每一类语录同时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3,宰我与子贡是孔门言语科高材生,尤其是子贡,在言语、事功方面较有成绩,在当时享 有较高的声誉,他对孔子的评价还有若干,可以补充进来,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在学 生心中的地位之高,同时体味子贡的语言表达艺术。颜回是孔子道德学问的传人,颜回之 死对孔子打击很大,但心疼弟子,并不代表孔子会无原则地妥协世俗,他仍然把“礼”放 在首位。这一部分在论语先进中有记载,也可以补充一下。 4, 子路、曾

3、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可以略过。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23 课时。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通读全文一、通读全文 13 章,把这些内容作一简单分类。章,把这些内容作一简单分类。 明确: 一) 、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课文第 1、2、3。 二) 、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课文第 9、10、11、12、13。 三) 、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课文第 4、5、6、7、8。来源:学*科*网 Z*X*X*K 二、学习第一部分二、学习第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 1)阅读第 1、2 则,结合注释,自己疏通。 1,叔孙武

4、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 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 论语子张 19 第 24 ) 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 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 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论语子张 19 第 25 ) 教师明确教师明确: 1,重要实词问题: 毁、逾、伤。知、阶、邦家。 2,虚词及若干句式的翻译: 无以为也 (无以:犹言“无用” ,不要。 “

5、以”不易作确解,就不必解释了。 ) 仲尼岂贤于子乎 (于:比) 如之何其可及也 (如之:像这样,或不译。其:副词,加强语气,无实义。 ) 3,语意略说: 第 1 则是子贡捍卫孔子之言,有两个方面:一是把一般贤者和孔子作比较,用比喻的方式 ,说明孔子的高明、伟大,是常人不可及的;一是批评叔孙武叔是不自量的、无知的。来源: 子贡的“日月”之比,把孔子推向了最高处,把孔子的影响力说到了极致。似可说启发了 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的评价思路。 第 2 则是当别人比较子贡和老师时,子贡的回答。子贡先说一个人的言语是体现着一个人 的认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的,说话要慎重;然后把孔子比作高不可及的上天;接下

6、来再说孔 子为什么高不可及:如果孔子有邦或家之封,则孔子就可以大展宏图,他活着是人类的荣 耀,他逝世则人类永远哀恸。所谓“能一日与此人共存今日之世,则是吾人一日之光荣” , 所谓“生得伟大,死得光荣” ,所谓“永垂不朽”是也。 4,子贡对老师的态度和评价是一以贯之的。下面再补充几则: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 ,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 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论语子张 19 第 23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 识

7、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 论语子张 19 第 22 ) 略说: 叔孙武叔可能是真的佩服、推崇子贡,他可能在不同的场合都表达过这样的意见,估计 上文的“毁仲尼” ,也就是说仲尼不及子贡,所以孔门弟子中独子贡为之辩解。这里,子贡 再次以比喻的手法,来说明世人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比老师高明:自己的高度有限,外人一 览无余;而老师高达数仞高不可测,别人无从了解,所以才有如此见解。后人把收弟子称 为“列入门墙” ,即源于此。 这主要是说孔子无所不学,也即韩愈所说“圣人无常师” 。 5,子贡的道德学问在下面这句话里可见一斑: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

8、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 (论语 子张 19 第 21 )这说明子贡为时人所重,良有以也。 2) ,阅读第三则,自己疏通文意。 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 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 ( 论语子罕 9 第 11 教师明确:教师明确: 1,几个熟语理解好并积累应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循循善诱。 2,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主要是翻译时,注意动补句式。 3,这则内容有三:高度评价老师,也是用比喻的手法;老师是怎样教导自己的;叹息自己 与老师的差距。第二课

9、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温习上一节课的内容。读一读语录,理一理思路。一,温习上一节课的内容。读一读语录,理一理思路。 二,学习第二部分二,学习第二部分“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 阅读 913 则,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第 10 则略过不看。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 (论语雍也 6 第 11 10,略。 11,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 而有斯疾也!” (论语雍也 6 第 10 12,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论语先进 1

10、1 第 9 ) 13,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 ”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论语先进 11 第 10 ) 教师明确教师明确:来源:Z.xx.k.Com 1,这几则里面,有几个后世常用的惯用语,注意积累: 箪食瓢饮,不堪其忧,不改其乐,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2,注意“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个特殊句式的理解。两个“为” ,都是介词,读 we。来源:Z&xx&k.Com3,语意略说: 第 9 则,孔子对颜回的评价着眼于颜回的“安贫乐道” 。世有大成就者,唯安贫乐道者能 为,但安平乐道,说易行难。 第 11 则“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且重言之,是非常伤痛之语,所谓

11、悲不自胜, 难以言之:有德行者,不能得到上天的庇护,竟有此疾,所谓“好人无好报” 。 第 12 则,表现的是颜回之死对孔子的沉重打击。这种悲痛要远远深于伯牛之死所带来的 痛感。伯牛之死,孔子主要是痛惜;而颜回之死,孔子是绝望,是痛彻心肺。原因在于孔 子在颜回身上,寄托着很大很多的理想。对颜回,孔子视之为自己道德、思想和学问的传 人,颜回早逝,无人承传薪火,所以是“天丧予”上天亡我,亡我文化。 第 13 则,孔子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所以当孔子过于伤痛时,有人提醒他:子 恸矣!言下之意,夫子你这样做不合平素主张,而孔子说不为这样的人哀恸为什么人哀恸 呢?后世王戎丧子,悲不自胜,山简谓:“

12、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戎答:“圣人忘情 ,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锺,正在吾辈。 ”有类于此。这说明孔子并不是一个教条主义者,甚 至是一个性情中人。 4,孔子对颜回的好感,还因为颜回的好学。比如: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 (论语先进 11 第 7 ) 孔子在这里不顾及其他学生的感受,而言现在没有好学之人,可见颜回在孔子心中的堪为 典范的印象。 5,但孔子毕竟是注重“礼”的,即便是对颜回,他也不愿失去“礼”的制约。如: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 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

13、行也。 ” (论语先进 11 第 8 )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 ”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 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 (论语先进 11 第 11 )这两则说明孔子的清醒和理智不愿意为着世俗的热闹虚荣而违背“礼” 。来源:Z.xx.k.Com 三、学习第三部分三、学习第三部分“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 学生朗读,疏通第 48 则。 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 (论语述而 7 第 34 5,子曰:“

14、当仁不让于师。 ” (论语卫灵公 15 第 36 6,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 (论 语述而 7 第 24 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 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 (论语阳货 17 第 4 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雍 也 6 第 28 教师明确:教师明确: 1,理解好以下字词: 若,诲人不倦,当仁不让,割鸡焉用牛刀,莞尔一笑,子路不说,矢。 2,语意略说: 第 4 则,是体

15、现孔子的谦逊,但伟大寓于平凡, “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孔门弟子公 西华难以做到的,也更是一般人难以踵从的。 第 5 则,有两点:一是仁义所在,可以反对老师;二是孔子的教育非专制教育。与亚里 士多德“吾爱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如出一辙。 在第 6 则里,孔子是说自己行为坦然,对学生是没有保留的。从上下语意看,这里好像 是学生中有人怀疑孔子有所保留,或者是对孔子所教授的内容有所失望,孔子为自己作的 一个简单辩护。末句自我表白:自己的人格、学问是体现在日常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 第 7 则,孔子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是句玩笑话,意谓“如此小城,何必动用礼乐教化 ” ,这体现了孔子轻松随意的心态。

16、子游则据理而争,也体现出了对师道的理性态度、师生 间的平等关系。 “子见南子”章,一般认为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子路对老师仍然持率真的态度,不因 是老师,就对自己不满之事三缄其口;一是孔子面对弟子的不满,为取信于弟子,连连发 誓的窘态,说明孔子不是一个一直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长者,在生活中,他有着常人一样 的平常性格。但南怀瑾先生持异解,他认为,南子貌美是事实,行为不检点也是事实,子路不高兴老 师去见她也是事实,甚至孔子发誓也是事实,但孔子本意是要澄清弟子们对南子的认识: 南子没有做过罪大恶极之事,大家这么对待南子,有失公正。必须明白“予所否者”的“ 否”是对什么而言以及“天厌之”的“之”指代什么内容。南先生认为“否”是“批判” “ 否定”之意,而“之”是指代“被孔子所否定的人” ,全句意为:如果是我所反对、批判的 人,上天一定会厌弃他。而我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