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2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084442 上传时间:2018-03-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2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2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2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2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2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导学案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 5 荆轲刺秦王荆轲刺秦王1能记住重点实词、虚词、重点句式等文言知识,提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能理清本文的叙事脉络,能学会作者在尖锐的矛盾中通过人物的言行、表情、神 态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3能读懂课文,会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4引导学生正确辨析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和评述荆轲这一历史人物。1连线作者 刘向(约前 77前 6),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 家、文学家。元帝时,改名为“向” ,所撰别录 ,为我国目录学之祖。今存新序 说苑 列女传等书。战国策是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共 33 篇,按国别分为 12 策,反映了 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

2、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 和言论。 “战国”作为那段纷纭复杂的历史的名称正是由此书而来。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 叙事,文笔生动流畅,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探寻背景 秦于公元前 230 年灭掉了韩国,又于公元前 228 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 222 年),秦统 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 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 ,于是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 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 “使悉反 诸侯之地” ;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 “君

3、臣相疑” ,然后再度联合诸侯共同破 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杀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进 攻燕,于公元前 226 年破燕,公元前 222 年灭燕。1识字注音 樊於期( ) 揕( ) 拊心( ) 拜谒( ) 偏袒( ) 淬火( ) 忤视( ) 濡缕( ) 徵声( ) 瞋目( ) 慑( ) 惶惧( ) 夏无且( ) 王翦( ) 骨髓( ) 2字形辨认3通假字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3)卒起不意( ) 4古今异义 (1)今行而无信 古义:_。今义:_。 (2)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_。今义:_。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

4、_。今义:_。 (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_。今义:_。 (5)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古义:_。今义:_。 (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古义:_。今义:_。 (7)终已不顾 古义:_。今义:_。 (8)愿大王少假借之 古义:_。今义:_。 (9)诸郎中执兵 古义:_。今义:_。 5一词多义6词类活用 (1)进兵北略地( ) (2)樊於期乃前曰( ) (3)函封之( ) (4)其人居远未来( ) (5)今太子迟之( ) (6)皆白衣冠以送之( ) (7)又前而为歌曰( ) (8)既祖,取道( ) (9)使使以闻大王( ) (10)乃朝服,设九宾( ) (11)群臣怪之( ) (12)箕踞

5、以骂曰( ) 7特殊句式 (1)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2)秦王购之金千斤( ) (3)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 (4)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5)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 (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7)群臣侍殿上者( ) (8)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 答案:答案:1w zhn f y tn cu w r zh chn sh hung j jin su 2(1)揕其胸/斟酌/勘察 (2)濡湿/嗫嚅/孺子牛 (3)忤逆/水浒/杵臼 (4)淬火/憔悴/荟萃 3(1)通“返” ,返回 (2)通“震” ,惧怕 (3)通“猝” ,突然 4(1)没有信物 不讲信用 (2)谨厚者

6、 年长者 (3)走投无路 贫穷 (4)袒露一只臂膀 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5)的原因 表结果 (6)门客,食客 客人 (7)不回头 照顾,考虑,顾及 (8)宽容、原谅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 (9)宫廷的侍卫 称中医医生;古代一种官职 5(1)形容词,走投无路,陷入困境/动词,穷尽,走到的尽头 (2)动词,环绕/ 动词,回来/动词,回转,掉转/动词,归还 (3)动词,看,回头看/动词,拜访/连词,不 过、只是 (4)动词,指身子向上起/动词,举、起 (5)动词,成功/动词,登上,坐上 (6)名词,兵器、武器/名词,士兵、武士/名词,军队 (7)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 介词,按照/介词

7、,因为 (8)副词,于是,就/副词,才/副词,仅仅,只/判断动词,是 6(1)名词作状语,向北 (2)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3)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 (4)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 (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迟缓 (6)名词用作动词,着 白衣冠 (7)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8)名词用作动词,(临行前)祭路神 (9)动词的使动用 法,使听到 (10)名词用作动词,穿上朝服 (1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12)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 7(1)被动句 (2)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 (3)判断句 (4)被动句 (5)判断句 (6)定语后置 (7)定语后置 (8)判断句1荆轲刺秦王是在什么形势下发

8、生的?写这一形势有何作用?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2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3荆轲和太子丹为刺秦王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这几项准备工作中哪些是详写?哪 些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4文章在描述“秦廷行刺”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时,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答案:答案:1提示: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渲染这一形势既是 铺垫,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促使刺杀秦王计划的产生。文章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破” “虏” “略” ,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尽收其地”的 “尽”字写出了秦军之“强” , “旦暮渡易水”写出了燕国形势的危急。 2提

9、示: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 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樊於期的反 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 知也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生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 腕而进” 。自刎献身,既表现了樊於期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他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3提示:做了四项准备工作。其中取樊於期的人头,是详写。因为太子丹不忍心杀死 樊将军,这件“信物”取之不易。而荆轲三言两语就激怒了樊氏,使其自刎献头。作者详 写这件事,既表现了荆轲的能言善辩,也为后来荆轲能从容

10、不迫地为秦武阳的失态进行辩 解作了有力的铺垫。另外两件事,买匕首和找副手,是略写。因为办这两件事不能表现主 要人物的什么精神品质,所以略写。从后文来看,还准备了督亢地图,那是现成的东西, 所以此处连提都没有提。这样看来,写人的记叙文,记述详略的标准,是看它能否表现人 物的精神品质,能表现则详写,否则便略写。 4提示:刺秦的过程:进入秦殿顾笑武阳秦廷搏击倚柱笑骂英勇就义。 (1)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 逐提” ,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 ,由 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2)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

11、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 曰” “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3)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 ,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 , “群臣惊愕” , “尽失其度” , “不知所 为” ,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 ,这寥寥数 语,从侧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在预习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你在听课时加以关注?请在下列表格中做 个备忘吧!我的学困点我的学疑点1文中描写“易水辞诀”写得非常精彩,试分析这段文字在叙述描写方面的特点。 2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

12、形象。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应该怎样评价刺杀秦王 的行为? 3本文有多处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形象。赏析下列句子,体会这 一特点。 (1)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2)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答案:答案:1提示:在描述这个情节的过程中,作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均抓住了“白衣冠”这个特点。 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之中,重点写荆轲。 “既祖,取道”是略写,重点写其慷慨悲 歌。 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 “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有条不紊,送行

13、既祖和歌就车,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有条不紊。 以景衬托, “风萧萧兮易水寒” ,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送行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这种特殊的颜色表达了送行者和荆轲一行生离死别的 情感;环境描写“风萧萧兮易水寒”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音乐,变徵之声是一种悲凉 的声音,让众人“涕泣” , “慷慨羽声”是一种激愤的声音,让众人“瞋目” “发尽上指冠” , “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有力地突现了荆轲重义轻生的侠 士性格和英雄气概。 各种因素综合构成一个充满悲壮气氛的场面,有极为强烈的感人力量。这是刺秦前故 事情节发展的一个高潮,也是这篇文章感人肺腑、千古传诵的闪光情节。 2提示:荆轲是一个勇敢而又充满智慧、忠义而又有真性情的侠士形 象。(1)思想上, 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 , “报将 军之仇” ,除“燕国见陵之耻” 。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