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六下《能量的转换》单元教案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079417 上传时间:2018-03-25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科学六下《能量的转换》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苏教版科学六下《能量的转换》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苏教版科学六下《能量的转换》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苏教版科学六下《能量的转换》单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苏教版科学六下《能量的转换》单元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科学六下《能量的转换》单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科学六下《能量的转换》单元教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能量的转换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学会用模式图、卡通图等方法来解释能量的转换过程。能制作一个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知识与技能知道能量转换是一种形式的能量转换成另一种或几种形式的能量。知道能量的具体转换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愿意交流,并学会在交流中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体会到能量转换和我们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乐于用所学知识来改善我们的生活。教学准备:1、能量转换的多媒体课件。2、简易电磁铁,用于学生制作小玩具的材料。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各种各样的能,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自己制作的小玩具,出示简易电磁铁。2、师生共同演示操作电磁铁吸铁。3、提问:是什么让这枚

2、铁钉具备了神奇的吸铁能力呢?(电能)4、讲述:电能让这枚小小的铁钉具备了吸铁的能力,也就是具备了磁能。(边讲述边板书:电能 磁能)象这样能量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其他形式,是能量的一个重要特征能量的转换(板书)。5、讲述:其实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看电视是什么形式的能转换能什么形式的能?(电能 光能、声能)我们一起来搓搓手(搓手),有什么感觉(热)?又是什么形式的能转换成什么形式的能?(机械能 热能)。二、实验探究,能量如何转换1、谈话: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小实验来了解一下能量是如何进行转换的。请大家翻开书本,对照书上的步骤,利用桌子上提供的材料进行实验,别忘了先测量一下水温并记录下来再

3、开始点燃花生米。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3、汇报并讨论,水温有什么变化?能量是如何转换的?三、实际应用,加深巩固1、谈话:老师这儿有一张图,有许多能量转换在里面,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倒底有哪些能,它们又是如何转换的呢?(媒体出示 56 页图)2、学生回答(选择一种)。继续谈话:就象刚才这样,小组进行讨论,把这张图片里能量是如何转换描述出来,并记录在 78 页的活动记录上。3、学生分组讨论并记录,教师巡视、指导。4、全班进行交流。四、做小玩具,体会能量转换过程1、谈话:能量的转换除了可以象刚才这样解释,还可以通过具体的模型来解释,比如刚才的电磁铁,老师这里还有一个玩具“飞旋的扣子”,想不想自己动手

4、制作一个呢?老师在这里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材料超市,有制作电磁铁的,也有制作“飞旋的扣子”的,请你们小组商量一下制作什么,再派一名同学上来领取材料。电磁铁请观察大屏幕,“飞旋的扣子”请参照书本 56 页的步骤制作。2、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进行指导。3、交流讨论玩具中的科学道理。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哪些收获?2、观察书本 56 页上最后的一幅图,是用卡通画的形式描述机械能转换成声能,请大家课后也用同样的形式将你设计的能量转换过程画出来,提个要求,至少要包括两种能量转换,能多最好。下节课我们评一评谁画得好,在教室里办一个能量转换卡通画展览。能量的转换是六年级科学的一节

5、观察实验课,我在教学中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实验、思考和玩游戏的时间。2、面向全体学生,给实验做得慢的小组重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3、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展了他们的知识视野(两次用视频资料,一次用自制的 ppt 课件),起到了语言讲述无法达到的效果。4、指导实验到位,引导学生讨论出注意事项,各组分工要明确,每人都有事做,注意实验习惯等。5、教学的生成性体现的很好。不足:注重了面向全体学生,但控制好部分学生学习纪律方面处理得不太理想。学生分组实验中,发现有 2 个小组做的很慢,总也点不着花生米,就让他们接着

6、做直到成功,因为我想让每个组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所以耽误了时间。这时有的组先做完了,很兴奋,有的学生不认真讨论,显得秩序不太好,需要改进第 1 课、认识固体(三下 31 页) 一、教学目标: (一)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辨别周围的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 出来。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混合前固体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文具盒、石块、笔、鸡蛋等各种固体;水、饮料、胶水、酒精

7、等液体;天平、 量筒、量杯。 分组实验材料:烧杯、水、面粉、筷子、小勺、放大镜、筛子。 2、学生准备:各种固体、锤子等。 三、教学时间: 2 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认识有关固体和液体的一些知识。 (板书课题)关于固体和液体,你都知 道些什么呢? 2、学生回答。 (二)自主学习。 1、按固体和液体两类给物体分类。 (1)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一些物体,请学生按固体和液体分类。 (2)师生交流。 (3)还有哪些物体是固体或者是液体。 (4)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牙膏是固体还是液体?“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不需要下定论,只要学生能够说出道理即可。 (5)

8、教师演示“和面“的实验。 往水里加水,不停地搅拌,直到搅不动为止。边搅动边让学生描述当时是固体还是液体? 从而让学生明确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2、研究固体和液体的性质。 (1)小组确定研究哪几种固体。 (2)组内讲座用哪些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 (3)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记录研究的情况。 (4)小组内交流,完善本组的研究成果。 (5)小组间交流,描述固体的性质,还要比一比,哪个组研究的项目多。教师可以引导学 生发现: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能够全面地认识固体的性质。 (6)引导学生总结固体的共同性质:都有一定的形状。 (7)学生实践活动:用多种办法把 P44 上列举的固体弄碎,并按硬度的强弱排队。

9、3、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1)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是否变化。 教师带领同学们利用天平来共同完成这项实验。通过数据分析,使学生发现,固体混合前 后和重量不变。 (2)研究固体混合前后体积是否变化。 让学生利用工具箱里的器材独立完成此项实验。通过数据分析,原来自己的猜想与实际情 况有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白,工具的测量比自己的感官更可靠。 (3)指导学生把黄豆、绿豆、玉米粉的混合物分开。 A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B小组交流办法。 C如果课内时间不够,要求学生能够在课后完成。 (三)小结本课。科二:苏教版三年级科学把液体倒进水里教学反思本课是在学生已知液体形态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把液体倒进水

10、里,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 现象和液体混合前后体积和重量的变化,多侧面、多角度地认识液体的性质。在教学液体在水中的浮沉时,选取有代表性的蜂蜜和油为实验材料,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把蜂蜜和油分别倒进水中,初步认识液体也像固体一样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第二步,把液体按照不同的顺序到入杯中,认识液体的浮沉与到的顺序无关。从而进一步 引发学生思考“液体的浮沉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在前一节学习的基础上,很容易得出与 液体的轻重有关,油比水轻在上,蜂蜜比水重在下。其实,在上节学习之前,大多学生认 为油比水重,通过比较同体积液体的重量后得以纠正,由于和自己的认知发生了冲突,学 生对这个知识点印象相当深

11、,对于本课浮沉原因的理解就很自然地联想到了上节课的轻重 比较结果。第三步,观察热水在冷水中是怎样流动的。在热水中加一点红墨水,现象非常明显,红色 的热水在冷水中上升,浮在上面,视觉效果相当好,有上一步实验结论为基础,让学生来 解释,学生就会觉得轻松、容易得多。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补问“热气球是怎么升空的? 你能尝试解释一下吗?”这样的问题,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在一步一步的观察实验中,全面深入地了解了液体的浮沉现象。科三:热的传递教材分析热量总会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这就是热的传递。其中由于固体不能 流动,主要传热方式是传导。在液体、气体中由于流动性的特点主要呈现为对流,另外

12、热 还有一种不借助任何物体也能传递的形式:这就是辐射。本课重点要让孩子们通过实验认识热传导和热对流。传导为学生初识,故需重点进行研究,热的观察在摸、不在看,但并不是每种情况 下都能摸,用火加热物体是最常见的现象,这种情况下便不能摸,这样难点就集中为引导 学生想办法借助一些物体的变化来观察看不见的热的传递过程。对流为后续研究,但因为涉及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等物体的使用,也有一定的 难度,而且液体中的传递较难观察,当我们借助木屑末、胡椒粉、茶叶末观察时,它的变 化又太快了,而且很容易受到火焰大小、水量多少的影响,故也需加大指导的力度。热传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2、

13、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3、会做固体热传导的实验。4、会做液体对流的实验。5、能正确使用酒精灯。情感态度价值观:1、愿意合作与交流。2、愿意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蜡烛金属汤匙竹夹 火柴 酒精灯 烧杯 三脚架 石棉网 橡皮屑学情分析:本课是在学生知道一杯热水的温度有规律地降低,这是热水向周围散发热量的结果 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研究三种形态的物质用什么方式来传热。因此,本课应该以学生的探 究为主,让其亲身感受金属、水热传递的真实过程。研究固体的热传递方式时,实验时让 学生在金属片上涂满蜡油,观察热是怎样传递的,并让他们知道蜡在这个实验中起的的作 用。探

14、究液体的热传递方式时,酒精灯是必要的,这是孩子们第一次使用,教师示范操作 后,一定要让学生亲自操作一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后再放手让孩子们去探究。热的辐射, 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用生活中的实际体验来验证热的辐射。教学设计:(一)导入1、谈话:把我们的手放在桌子或暖气上,看看有什么样的感觉?并进一步引导学生 提出问题:热往哪里传?2、热在固体、液体中是怎样传递的。(二) 、探究固体(金属)怎样传热1、提出问题:热在金属里是怎样传递的?2、学生进行猜想并作出假设。 (学生画出假设图示,并配有课件辅助)3、讨论设计实验:怎样能方便看见金属是怎样传热的?进行汇报交流,完善实验方 案。4、教师讲解示范正确

15、使用酒精灯的方法,学生练习使用。5、小组实验,教师注意观察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6、各组汇报并展示实验结果,交流后达成共识: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 方。7教师小结: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叫传导。(三) 、探究液体的传热方式对流1、提出问题:热在固体中是用传导的方式进行传递的,那么在液体中,热又是怎样 传递的呢?2、假设与猜想。提示:从加热部位和传热方式两方面想。3、讨论设计实验:实验方案要能够方便观察水的传热情况,汇报交流,完善实验方 案(引导学生设计利用借助物观察实验)4、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观察水在受热过程中运动方式,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准确 的描述和表达。5、教师小结:水受热后

16、会发生流动,靠流动传递热的方式叫“对流” 。空气也是靠 对流传递热的。(四)认识热辐射1、小游戏,气功演示。把你的两只手掌心相对,慢慢靠近,有什么感觉?这是怎么 回事呢?2、学生讨论,汇报交流。3、教师讲述:太阳的热传递到地面上来,既不是传导也不是对流。像这样不靠空气、 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五)巩固应用出示教材 p.20 的图片1、提出问题:在这张图中有哪些热传递的方式?2、学生讨论交流。板书设计:热的传递方式 适用物体 特点传导 固体 高温 低温对流 液体、气体 受热上升、遇冷下降辐射 太阳 向四周直接发射热传递空讲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出示一个装有热水的杯子)谁愿意上来抚一下?(一生上来体验)有什么发现? 假如将这杯热水倒入一杯冷水中,冷水会有什么变化?关于这个现象,同学们有什么问题? “热水中的热是怎样传到杯子再传到我们的手?” “热水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