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四上《冷和热》教案设计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078845 上传时间:2018-03-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科学四上《冷和热》教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苏教版科学四上《冷和热》教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苏教版科学四上《冷和热》教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苏教版科学四上《冷和热》教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苏教版科学四上《冷和热》教案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科学四上《冷和热》教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科学四上《冷和热》教案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教案 1 热水变凉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2感悟到任何科学认识都必须来源于科学实践。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水杯、热水、温度表等。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小结前段时间学习的内容,引入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 1、问题: (1)当着学生的面倒一杯开水,问学生这杯水放在这儿,过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什么情况? (2)学生猜测。 (3)热水变

2、凉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2、假设。 让学生各种假设。然后让每个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假设,进行验证。 3、设计实验。 (1)各小组讨论怎样进行实验。 (2)请小组汇报实验的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一些注意事项: A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表,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在本节课中老师适当给予提醒。 B怎样读出温度计的读数? C每隔多长时间记录一次温度? D从什么时间开始记录温度? E把实验中得到的数据记录下来。 (记在 P76 的表格中) 4、学生分组实验。 5、分析统计。 (1)分析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并将数据画出曲线图。 (2)学生完成 P76 中的曲线图。 (3)请学生说说看了曲线图后你

3、想到些什么?尽量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说。 A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和我们的预测一样吗? B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会怎样变化? 6、得出结论。 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是逐渐下降的。继续观测下去,温度将逐渐稳定。板书设计: 1热水变凉问题 做出假设 设计实验 实验探究 分析统计 得出结论 热往哪里传一、 教学目标: 1、 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 2、 能够做液体热对流的实验。 3、 能够设计实验说明热水在冷水中是怎样“跑”的。 二、教学准备 热、冷水、温度表、计时器、蜡烛、管子、试管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引导学生回顾热水变凉的过程,是热水放出热温度变低会变成凉水,其

4、他物体(空 气、手等)吸收热温度会升高,并进一步引导学生问题:热往哪里传?热在固体液体 中是怎样传的。 【评析】热水变凉一课学生主要研究了热水温度的变化,没有涉及热传递的知识,本课这 样导入,既是前课知识的深入,又可使学生明确什么是热传递及其条件,为探究热传递做 好知识准备。 二、探究金属怎样传热 1、问题:热在金属里是怎样传的? 2、猜想与假设。 (学生画出假设图示,并配有课件辅助) 3、讨论设计实验:怎样能方便看见金属是怎样传热的?进行汇报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4、小组实验,教师注意观察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5、各组汇报并展示实验结果,交流后达成共识,总结金属传热的规律。 三、探究

5、水是热的部良导体 1、问题:水能否象金属那样传热?用课本 18 页方式给水加热,试管里上部水和下部 水的温度会一样升高吗? 2、猜想与假设。 (学生画出假设图示,并配有课件辅助) 3、讨论设计实验:怎样方便准确测出试管中上部与下部水的温度?汇报交流,完善实验方 案。 (引导学生设计双温度计)4、各组实验,教师注意观察指导。 5、各组汇报并展示实验结果,并根据测量数据,交流得出水与金属传热方式不同的结论。 四、探究水的传热方式对流 1、问题:水怎样传热?怎样使试管里的水全部变热呢? 2、假设与猜想。提示:从加热部位和传热方式两方面想。 3、讨论设计实验:实验方案要能够方便观察水的传热情况,汇报交

6、流,完善实验方案(引 导学生设计利用借助物观察实验) 4、各组进行是,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观察水在受热过程中运动方式,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 象准确的描述和表达。5、各组汇报并展示实验记录结果,根据实验现象说明水的传热方式。 五、课堂小结:热往哪里传 六、游戏竞赛:怎样能使对流管中“棉团”按照你的要求运动?3吸热和散热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完成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2能够设计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2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快。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结论需要数据来验证。

7、2意识到身边的许多现象蕴含着科学道理。 3有认真、细致、严格操作的工作态度,并愿意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任务。 二、教学准备: 1杯子、温度表、水、沙、记录表、黑白纸杯、不同颜色的气球等。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课,我们研究了热传递的几种方式。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一样吗/ (二)自主学习: 1研究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是否相同。 (1)师生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A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体吸热快、散热也很快? B哪些物体吸热慢、散热也很慢? C哪些物体吸热慢、散热快? D哪些物体吸热快、散热慢? (2)你知道水和沙这两种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情况吗? (3)学生预测水和沙这两种物体的吸热和

8、散热情况。 (4)分组讨论,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去做。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A需要控制哪些相同条件?需要哪些材料?小组内应该怎样分工?怎样去做实验? (5)学生分组实验: A水和沙要一样多,杯子要一样。 B要阳光下观测 10 分钟,测量水和沙的温度变化情况;再到阴凉处观测 10 分钟记录下 水和沙的温度变化情况。 C将实验的结果记录在 P78 的表格中。 D完成 P78 的剩余内容。 (6)汇报交流。 (7)得出结论。 A沙吸热快,散热也快。水吸热慢,散热也慢。 B对比实验:像这样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对照比较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 2研究不同颜色的物体,它们吸热、散热性能一样吗?(1)学生讨论怎样来研

9、究这个问题。 (2)学生汇报研究的方法。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 A预测; B设计实验; C进行实验; D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三、巩固应用: 1 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 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二) 一、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尝试用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方法去解决问 题。 2、在学生研究空气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基础上能作出推断:固体和液体有这种性质吗? 3、能够设计实验证明固体和液体有热胀冷缩性质。知识与技能: 4、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水、空气、铜球等体积大小发生变化即热胀冷缩现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认识固体、气体

10、、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难点:怎 样设计实验证明一些物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教具准备 1、气球、烧杯、烧瓶、酒精灯、乒乓球、玻璃小瓶、冷水、热水、水槽、 玻璃管、滴管、固体热胀冷缩演示器。2、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新问题 1、请大家说说上堂课我们研究了些什么。 2、揭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 3、教师演示实验:空气的热胀冷缩 4、提问: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也想来试一试吗? 回顾 已学知识学生观察,产生疑问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出本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二、 探究空气受热受冷后的变化 1、 请大家用桌上的材料也来试一试,想

11、一想这是为什么? 2、 讨论:烧瓶里有什么?玻璃管里的水柱为什么会来回移动?水柱往外移说明了 什么?向里移呢? 3、 小结:原来冷和热对空气有这样的影响:受热体积会膨胀,受冷体积会收缩。 实验探 究分析现象,寻找奥秘 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更深的感知冷和热对空气体积的影响。学会分 析实验现象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归宿。 二、 探究固体和液体的热胀冷缩。 1、 提问:其他物体受冷受热后会有这样的变化吗?实验桌上的物体受冷受热后有这 样的变化吗?你最想研究实验桌上的什么物体? 2、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观点。 3、 让学生选取桌子上的材料,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现象。 4、 交流、小结:研究的是什么物

12、体?你们是怎么研究的?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 猜想选择研究的对象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现象收集事实得出结论 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 发散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研究的兴趣。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是有目的的、有 选择的。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自行探究的能力。通过实验使学生观察到一些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到只有通过实际实验、观察,才能得出科学结论。 三、热胀冷缩的应用和防止指导学生分析事实,解释现象。 1、 讨论:生活中看到过这种现象吗? 2、 热胀冷缩的应用使瘪了的乒乓球变圆温度计 3、 防止热胀冷缩冬天、夏天电线的变化铁轨间的缝隙大面积水泥地上的夹缝桥 面上的缝隙 讨论、解释现象

13、引发相关问题,感受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四、拓展 1、介绍:神舟飞船的防热 2、总结 学生谈体会 让学生关注我国的航天事业, 树立从小学好科学知识,长大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5、水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云和雾的模拟实验了解云、雾的形成原因。 2能够通过雨的模拟实验了解雨的成因。 3能够通过蒸发和沸腾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形成。 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蒸气会吸收热量。 5能够通过实验了解水结冰的条件。 6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云、雾、雨、露、雪、冰、雹上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

14、身。 2知道云、雾的成因。 3知道雨、露的成因。 4知道水蒸气的成因。 5知道水在蒸发和沸腾的时候要吸收大量的热。 6知道水会在一定条件下结冰,成为固体。 7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体三态会互相转化。 8知道在大自然中水的循环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 2愿意通过一些实验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3体会到自然界神奇的变化。 二、教学过程: (一)认识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水体 1、 提问:你见过哪些形态的水? 2、 教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美丽的水体。 二、要研究的有关水的问题 1、提问:关于水,你想研究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2、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引导到水的变化问题

15、上来,为下面环节打下基础。 三、研究云和雾的形成 1、提问:水在什么条件下会形成云或雾? 3、 学生讨论、预测、汇报。 3、 教师指导实验:把一支冰棒(或温度大致相当于冰棒的物体)放在不冒热气的杯口, 你有什么发现?(指导学生运用多种观察方法) 4、学生做实验、汇报。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云和雾的形成,是因为温度的降低。 6、提问:自己设计实验,说明雨是怎样形成的?(教师应该适当的指导) 7、学生实验、汇报。8、教师引导总结:云、雾等都是由空气中的水遇到低温形成的。 四、研究蒸发和沸腾 1、提问:空气中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2、学生猜测、汇报 3、提问:把水和酒精涂在手背上,会怎样?你有什么

16、感觉? 4、学生进行实验。 5、汇报(重点让学生谈自己的观察现象和自己的感受) 6、提问:用温度计先测量教室的温度,再测量水的温度,把温度计从水中取出的瞬间,温 度计测量的温度会是多少? 7、学生猜测。 8、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9、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为什么把水和酒精涂在手上后,手总是感觉凉丝丝的?温度计 从水中取出时,温度反而会下降呢? 10、得出结论:水在常温时会吸收周围的热,由液体形态的水变成眼睛看不见的气体形态 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11、提问:水在烧开是能达到多少度?一直烧下去,会怎样呢? 1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归纳出结论:蒸发和沸腾都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而且都 要吸收热量。 (应该注意安全) 【评析】通过实验,既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蒸发时吸收热量,又可以通过温度计实验让学 生形成感官上的认识。 五、研究水在什么条件下能结冰 1、提问:在什么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