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 习作七》版教学设计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074343 上传时间:2018-03-2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 习作七》版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 习作七》版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 习作七》版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 习作七》版教学设计(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习作本次习作是学写读后感。经常写读后感,可以提高阅读和作文的能力;还可以增长见 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教学时,可以参照下列步骤引导学生进行习作。第一步:让学生阅读提示,了解什么是读后感及写读后感的作用。特别是要使学生明 确其基础是“读” ,只有仔细地阅读,认真地思考,深入地感悟,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才能有感而发写好读后感。可以提示 学生,平时在阅读文章或书籍时,在文旁圈点批注,随时记下瞬间的思考与感受,遇到相 关的资料随时积累下来,对写好读后感有很大帮助。第二步:赏析范文,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读后感的写法。结合教材中范文,教师也可补 充范文,让学

2、生阅读、讨论、交流,在自我发现的基础上,归纳出读后感的一般写法及要 注意之处。如:紧扣原文,抓住重点。读后感的“感” ,必须是从原文引发出来的感想、体会,不要面 面俱到,泛泛而谈,应集中到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或几点上来发表议论。联系实际,情感真实。读了一篇文章,产生了对现实生活或自己思想上某些问题的思 考,于是激发了“感” 。所以,写读后感一定要联系社会现实和自己的生活、思想实际。联 系实际一定要实事求是,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想,忌说假话、空话、套话。叙议结合,以“感”为主。读后感属议论文范围,但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常用的写 法是夹叙夹议。可以适当引用原文中对自己触动最大、体会最深的章节、句段或人物

3、的语 言等,在此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感想。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还可以适当引用相关的 资料。另外,恰当运用一些平时积累的名言警句、古诗文名句和谚语等,也可以增强文章 的说服力与感染力。一般来说,读后感的题目是“读有感”或“读后感” ,当然,也 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自己的感受拟一个醒目、新颖的正标题,下面再写上副标题。如:愤怒与惋惜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成功刻苦勤奋机遇读岳飞苦练成帅才有感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选略高于本班学生现有水平的优秀习作做范文,让学生由仿到 创;不要以一个模式来要求学生,更不能用范文来束缚学生。第三步:明确要求,开启思路。本次习作主要是围绕本单元课文或同专题文章写读后 感,把习

4、作与单元专题结合起来,把写读后感与整理、运用资料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当然,学生就读过的其他文章写读后感也可以。动笔之前让学生互相说说, 以开启思路,活跃思维,然后按要求写出来。第四步:引导学生自改互评,教师及时批阅反馈。讲评习作时,可以相互看一看,交 流一下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对学生真实的、有个性的、有创造性见解的习作,教师应给 予鼓励和表扬。口语交际本次口语交际是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开展一次演讲活动。其目的在于 培养学生初步的演讲能力,增进学生对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了解,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与 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公开演说能力,是学生未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能力

5、, 要从小培养。但小学生演讲,主要是一项口语交际的练习,因此要求不要过高,能围绕一 个主要意思作一两分钟的发言,语言比较流畅,态度比较大方,感情比较真挚即可。本次演讲的主题是“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可在课前布置学生结合自己的习作和搜集 的资料列一个简单的提纲,上课时先交流一下所列的提纲,相互启发,开启思路;再完善 提纲并在小组里试讲,听听同学的建议;然后自荐、推荐与按一定顺序上台当众演讲相结 合,让更多的学生受到锻炼;最后评议上台演讲的情况,总结交流怎样演讲才能取得更好 的效果。也可以先请两、三名口语交际能力强的同学当众演讲作示范,然后分组试讲并推 举代表在全班当众演讲。指导演讲时,可引导学生恰当地运用手势、表情来配合演讲,表情达意,增强演讲效 果。对听众要提出应注意的事项,比如,有礼貌,听时注意力集中,听完以后要热情鼓掌。 要注意的是,如果学生引用的资料不符合历史事实或不准确,教师要及时纠正;教师要通 过点评与小结,使学生初步明白不忘历史不等于铭记仇恨,而应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努力学习,不让历史悲剧重演,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