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区华侨小学语文S版四上《重阳节的传说》教学设计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065692 上传时间:2018-03-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星区华侨小学语文S版四上《重阳节的传说》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星区华侨小学语文S版四上《重阳节的传说》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星区华侨小学语文S版四上《重阳节的传说》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七星区华侨小学语文S版四上《重阳节的传说》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七星区华侨小学语文S版四上《重阳节的传说》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星区华侨小学语文S版四上《重阳节的传说》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星区华侨小学语文S版四上《重阳节的传说》教学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S 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重阳节的传说重阳节的传说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桂林市七星区华侨小学 雷小东设计理念设计理念重阳节的传说是一篇民间传说,也是 S 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讲的是古时候,汝河有个名叫桓景的人,在经历瘟疫肆虐、家破人亡的痛楚之后,决心拜师学艺,在历经艰险学有所成后铲除了瘟魔的故事,赞扬了桓景为民除害的精神。全文共有 9 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来理解。教学时,我主要侧重抓住重点语段、重点词句,以读促悟来理解课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2)了解课文的内容,知道重

2、阳节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理解,抓住课文中重点部分、重点语段仔细体会。 (3)练习用“终于、先然后、因为所以”造句。(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拼读、组词、书写等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3)通过理解课文,体会桓景为民除害的精神品质。(4)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遇到困难都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教育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

3、容,知道重阳节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2、抓住课文重点语段、重点词语深入理解感悟。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时数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知道一年当中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清明、中秋、端午)其实在我们国家,有很多节日都跟民间美丽的传说有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民间传说有关的节日:重阳节。师:同学们知道重阳节吗?对它有哪些了解?以前我们学习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

4、,现在哪位同学能背诵。并告诉大家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课件播放九月九的乐曲,学生朗诵诗歌)师:在民间流传着关于重阳节来历的美丽传说,同学们想不想了解重阳节到底是怎样来的呢?(学生齐读,老师板书课题:29、重阳节的传说)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出新课的学习,学生的积极性浓厚。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学习欲望。 二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读通课文、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读通课文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读准生字词;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顺畅。2、指名学生开火车读课文,每人一个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进行评价,指

5、出优点和不足。3、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多读课文,教师在课上给足时间,每次读书应明确要求,注意读的质量。三三 、指导认字和写字、指导认字和写字1、幻灯片屏显本课的生字。指名读生字、开火车读、齐读。2、幻灯片出示词语,学生朗读,先读课文的词再进行扩词,并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3 、书写指导。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要求认识的字,引导观察要求写的字。重点探讨交流“妻、拜、瓶、侵、袭”这 5 个字的写法。教师板书给学生看。 生字教学,要求学生注意读准字音,指导写字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每一个字,找出特点和易错的地方,让学生自己观察并提出问

6、题,这样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生字掌握会更快、更牢。四、读懂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四、读懂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指名读课文,说说所读的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2、让学生将意思相近的段落合并在一起,划分段落。3、交流、讨论分段。五、小结五、小结桓景是如何勤学苦练、练成武艺斩妖除魔的,瘟魔下节课继续学习。六、作业六、作业1、抄写生字2、熟读课文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一、复习引入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吗?(学生回答)是的,它跟一个民间传说有关,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这个传说,谁能说说重阳节的传说主要讲的是什么?(学生讲述故事)根据学生所说概括并板书:桓景不怕困难拜师学艺斩妖除魔为民

7、除害那桓景到底历经了怎样的艰险,又是怎样铲除瘟魔的,这节课瘟魔继续来学习课文。二、深入研读二、深入研读(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指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哪一句话概括了桓景为什么要拜师学艺。学生回答,幻灯片出示:桓景病好后,一心想除掉瘟魔,让乡亲们不再受害。指读、评读:感受桓景为民除害的决心异常坚定。2、默读第四自然段:还能从哪里看出桓景下定决心要为民除害?哪些词说明桓景进山历尽了艰辛?结合学生汇报,出示重点内容。课件出示: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趟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鞋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指名学生读,教师范读,学生赛读)从“终于”这个词你体会

8、到什么?指导学生用“终于”说一句话。引导学生理解桓景拜师学艺历尽了艰辛,可见他为民除害的决心多么坚定。先让学生体会,再将自己深刻的体会放到句子中品读。师:桓景是怎样练成一身好武艺的?结合学生汇报,课件出示: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终于见到了费长房,同时支持着他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想象一下桓景每天都是怎样练习的,能否把桓景怎样勤学苦练的补充具体?再结合自身,联系实际,说说我们平时学习、生活当中应该怎样勤奋学习。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是读写结合,既理解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的精神,又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学习传说故事的写作特点,为本单元的习作打基础。从写作

9、角度说,传说故事多半是口头流传的,要求便于记忆,所以多用反复、对比、重叠等修辞方法,使故事情节在反复、对比中产生扣人心弦、发人深思的艺术魅力。学生在表达时不用告诉他们这些内容,能模仿上文去说就可以了。这一环节中,还通过设计让学生想象主人公刻苦训练的画面,来达到情感渗透的目标与思维能力的培养。3、过渡:桓景一心为民除害,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他又是怎样铲除妖魔的,你有什么感受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1、按要求自读这部分内容,出示自学提示,思考桓景是怎样铲除瘟魔的?(1)费长房教给桓景的除魔方法是怎样的?桓景是怎么按师傅的方法做的?(

10、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瘟魔,标出课文中瘟魔动作、神态的语句,认真体会,这些语句说明了什么?(3)可是面对这么厉害的瘟魔,桓景害怕了吗?他是如何他勇敢地与瘟魔展开搏斗的?2、交流汇报,理解重点,反复朗读感悟。(1)到了瘟魔出来那天,桓景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让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联系上文理解桓景按照师父的办法去做,做好了斩妖除魔的准备。(2)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爬上了河岸,趾高气扬地走进村里。他发现村里一个人也没有,就四处张望,最后发现村民们都躲在山上,便狂叫着向山上冲去。幻灯片出示:桓景与瘟魔搏斗的画面,让学生想象瘟魔的厉害以及桓景

11、与瘟魔搏斗的勇敢。(3)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对准他的后心“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桓景奋勇除魔,毫不畏惧的精神,再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学生对桓景为民除害的敬佩之情。3、教师范读重点语句,再指名读,分小组朗读。4、段小结:桓景为民除害的精神品质令人佩服。(三)学习课文最后一部分(三)学习课文最后一部分1、齐读这一自然段。2、为什么要把九月初九这天称为重阳节,这天大家都在做什么?3、出示幻灯片让学生填空: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妖魔、为民除害。 九月初九又是重阳

12、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4、教师简介重阳日。5、拓展说说重阳节的习俗。三、三、 复述故事,总结全文复述故事,总结全文1、学习完了课文,你觉得桓景是个什么样的人?(勇敢、刻苦)指导朗读课文中描写桓景勤奋、勇敢的语句,带着对桓景的敬佩与爱戴之情有感情地朗读。2、你知道重阳节的由来了吗?复述故事情节。3、总结全文。结束语:很多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同学们可以通过看书、上网、询问家长等途径了解这些故事,把你喜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四、作业四、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2、把重阳节的传说讲给家长或别的小朋友听。附:板书设计29 重阳节的传说讲故事:家人死于瘟

13、疫不怕困难拜师学艺勤学苦练练成武艺斩妖除魔为民除害说由来:九月九重阳日习俗:登高、喝菊花酒、 佩茱萸叶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新课标指出,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更要注意学生读中独特的个性体验。设计教案时,尤其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我尤其注意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侧重让学生找出本文中关键的句、段进行理解、体会、朗读。尊重学生的个别体会,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地声情并茂地朗读。本文中,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的过程的重点,因此整个教学活动,我都围绕这些问题来开展教学,我让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并试着说出自己的体会,在了学生谈体会之后,再将自己深刻的体会放到句子中品读。当然,人无完人,诚然,课也是这样,不管准备得多充分,但课堂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突发问题出现,教案设计虽然不错,但实际操作起来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教学时间的把握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等着我们机智的去解决,我期待,下次的课堂能更生动,能跟学生碰撞出更多的智慧的火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