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_雅俗_金庸的成功及武侠小说的出路

上传人:nbwa****ajie 文档编号:36040695 上传时间:2018-03-2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41.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越_雅俗_金庸的成功及武侠小说的出路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超越_雅俗_金庸的成功及武侠小说的出路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超越_雅俗_金庸的成功及武侠小说的出路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超越_雅俗_金庸的成功及武侠小说的出路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超越_雅俗_金庸的成功及武侠小说的出路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超越_雅俗_金庸的成功及武侠小说的出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越_雅俗_金庸的成功及武侠小说的出路(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庸评论小辑超 越“ 雅 俗 ”金庸的成功及武侠小说的出路陈 平 原金庸的成功,对于世纪末中国的文坛和 学界,都是个极大的刺激。所谓雅俗之争、 所谓大? 小传统之别、 所谓高等? 大众文化的分 野,由于 笑傲江湖 等小说的出现,变得更加 复杂。 在上述三对概念中,“雅俗” 的历史无疑 最为久远,边界也最为模糊。 选择相对含混的 “雅俗” 作为论述的主线,缘于金庸对传统中国文化的迷恋,以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演进 的特殊性。也就是说,在我看来,谈论武侠小 说在本世纪的命运,作为参照系的,不只是 “新文学” 的迅速崛起,或者工业文明的横扫 千军,还必须将 “旧文学” 之 “被压抑” 以及 “不绝如缕”

2、 考虑在内。 时至今日,称金庸的贡献在于其以特有 的方式超越了 “雅俗” 与 “古今”,不难被学界 认可。难以说清的是,金庸的成功,到底是不 可重复的奇迹,还是能够转化为一种新的文学传统?若是后者,则敢问 “路在何方”?大作 家的出现,可以提升一个文学类型的品格,这 点早被中外文学史所证实。追问金庸是否提 升了武侠小说的品格,或者设想武侠小说到 底还能走多远,主要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从另一侧面理解这一小说类型的潜力,并进而破译金庸获得巨大成功的 “秘诀” 。 谈论本世纪中国武侠小说的兴衰,无法绕开其与 “新文学家” 的尖锐对立。金庸自然 也不例外。 惟一不同的是,金庸不满足于自坚 营垒,而是

3、主动出击,对新文学家的选择颇多 微词。因而,本文的写作,不能不时时回应五 四以来新文学家对作为一种小说类型的武侠小说的严厉指责。1作为本世纪最为成功的武侠小说家,金 庸从不为武侠小说 “吆喝”,这点值得注意。 在许多公开场合,金庸甚至 “自贬身价”,称 “武 侠小说虽然也有一点点文学的意味,基本上 还是娱乐性的读物,最好不要跟正式的文学 作品相提并论”。如此低调的自我陈述,恰 好与在场众武侠迷之 “慷慨激昂” 形成鲜明的对照。 将其归结为兵家之欲擒故纵,或者个人 品德之谦虚谨慎,似乎都不得要领。 在几则流传甚广的访谈录(如 长风万里 撼江湖 、 金庸访问记 、 文人论武 、 掩映52陈平原 超

4、越 “雅俗” 林以亮等 金庸访问记,诸子百家看金庸 第三册。多姿跌宕风流的金庸世界)中,金庸对于 武侠小说的基本看法是:第一,武侠小说是一种娱乐性读物,迄今为止没有什么重大价值 的作品出现;第二,类型的高低与作品的好坏 没有必然联系,武侠小说也和其他文学作品 一样,有好也有坏;第三,若是有几个大才子 出来,将本来很粗糙的形式打磨加工,武侠小说的地位也可以迅速提高;第四,作为个体的 武侠小说家,“我希望它多少有一点人生哲理 或个人的思想,通过小说可以表现一些自己 对社会的看法” 。 如此立说,进退有据,不卑不 亢,能为各方人士所接受,可也并非纯粹的外交辞令,其中确实包含着金庸对武侠小说的 定位。

5、 可是,请别忘了,撰写 “娱乐性读物” 的, 只是文化人查良镛的一只手;还有另外一只 手,正在撰写 “铁肩担道义” 的政论文章。 据我猜想,在很长时间里,查氏本人更看重的是后 者,而不是前者。据说,“ 明报 不倒闭,全靠 金庸的武侠小说”;这话用在查氏创业之初, 当不无道理。为了吸引广大读者,查良镛以 神雕侠侣 等作为诱饵如此陈述,很容易消解小说家金庸的 “意义” 。 但我宁愿相信, 这是实情。因为,在我眼中,查先生是个有政 治抱负的小说家。 也正是这一点,使其在本世 纪无数武侠小说家中显得卓尔不群。 五四以降,创作态度稍为认真的武侠小说家,面对新文学家义正词严的道德讨伐,只 有招架之功,而无

6、还手之力。 敢于理直气壮地 为自家创作辩护的,寥寥无几,而且也都说不 出什么大道理。 原因是,著名的新文学家多为 “大知识分子”,政治上举足轻重,在文坛上更是能够呼风唤雨,其社会地位及影响力,绝 非卖文为生的平江不肖生们可比。 另外,新文 学家之批评 “旧派小说” 的 “金钱主义” 以及以 “消闲” 为惟一旨趣,基本上击中要害。 在本世 纪末以前的中国,文人无论新旧,对于纯粹“游戏” 、 “消闲” 的作品,评价历来不高。一句“基本上还是娱乐性的读物”,便足以使金庸放弃为武侠小说辩护的责任。 至于金庸本人,为何一面自贬身价,一面乐此不疲,因其另有崇高志向具体说来,便是 明报 的事业。有了 明报

7、的事业,金庸与无数武侠小说家拉开了距离。 一个武侠小说家,不只是娱乐大众,而且可以引导社会舆论,在金庸奇迹出现以前,实在不能想像。据说,金庸撰写的社评与政论,总共约两万篇。 倘若有一天,查良镛政论集 出版,将其与 金庸作品集 参照阅读,我们方能真正理解查先生的抱负与情怀 。查氏之政论文章,读者面自然远不及其武侠小说,可备受学者及政治家的关注。 前者以金耀基为例:在率领香港中文大学诸学者“文人论武” 时,金氏大谈对于查先生所撰社论之热爱,称其 “知识丰富,见解卓越,同时有战略,有战术,时常有先见之明,玄机甚高,表现出锐利的新闻眼”。后者则有查氏 北国初春有所思 记录的与江泽民的会谈为证:“没有仔

8、细读过” 金庸的武侠小说的 “江总书记”,却很关注查先生发表在 明报 上的政治见解。作为小说家的金庸早已金盆洗手,而作为政论家的查良镛仍然宝刀不老,表面上二者有时间差,可这不妨碍我们将其相提并论。因为,在金庸创作的高峰期,左手政论,右手小说。我关注的是,这种写作策略,使武侠小说家金庸一改 “边缘” 姿态,在某种程度上介入了现实政治与思想文化进程。62当代作家评论 1998年第5期 查良镛:北国初春有所思,见 侠之大者金庸评传附录,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4年。参见刘晓梅 文人论武香港学术界与金庸讨论武侠小说,诸子百家看金庸 第三册。参见杜南发 长风万里撼江湖与金庸一席谈,诸子百家看金庸

9、第四册。上述诸文载 诸子百家看金庸 第三、 第四册,台北:远流出版公司, 1987年;费勇等著 金庸传奇 附录,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6年;金庸研究 第二期,海宁市金庸学术研究会, 1997年。既不完全认同新文学家的 “雅”,也不真 正根基于武侠小说家的 “俗”,而是两面开弓,左右逢源。 支撑起如此独立不羁的言说的,乃 是其作为 “舆论家” 的自我定位以及由此而派 生的 “道义感” 。晚清以降,文学的雅俗之争, 有审美趣味的区别,但更直接的,还是在于社 会承担:一主干预社会,一主娱乐人生。查氏起步之处在新闻,现代中国的新闻事业,恰好 与武侠小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绝大部分武 侠小说,都是

10、先在报刊连载,而后才单独刊行 的)。 可是,同在一张报纸,头版的社论与末版 的副刊,各有各的功能,几 “不可同日而语” 。金庸之自办报纸,并且 “赤膊上阵”,下午褒贬 现实政治,晚上揄扬千古侠风。 有商业上的野 心,但更有政治上的抱负。 长期坚持亲自撰写 社评,实际上认同的是新文化人的担当精神 这才能理解金庸为何对作为一种 “娱乐性读物” 的武侠小说评价并不高。 金庸曾表示,当初撰写武侠小说,固然有 自娱的成分,主要还是为了报纸的生存。 如此 “动机不纯”,难怪其对于仅局限于此的同道, 不太恭维。 时至今日,金庸仍是第一个在小说之外还有显赫功绩的武侠小说家。查氏本人 对此十分自豪。在北京大学授

11、予名誉教授仪 式上,出现一个有趣的局面:校方表彰的是 “新闻学家”,金庸演讲的是 “中国历史” 。 至于 武侠小说,依然 “不登大雅之堂” 。 “大家希望听我讲小说,其实写小说并没有什么学问,大 家喜欢看也就过去了。我对历史倒是有点兴 趣。 ”如此立说,确实让无数 “金迷” 大失所 望。 不愿意只是被定义为 “武侠小说家”,金庸 于是不时提醒读者,请关注他真正的 “学问” 。其实,关于金庸的传记或著作,大都会提 及其值得夸耀的 “ 明报 的事业” 。本文只是 将常见的 “并列句” 改为 “因果句”,而且不是 从 神雕侠侣 对于 明报 销量的决定性影响 立论,而是反过来,强调办报纸、 写社评对于

12、笑傲江湖 等小说创作的意义。 社论与小说,一诉诸理性与分析,一依赖情感与想像,前者 需要 “现实”,后者不妨 “浪漫” 。如此冷热交 替,再清醒的头脑,也难保永远不 “串行” 。只 要对当代中国政治略有了解,都会在 笑傲江 湖 和 鹿鼎记 中读出强烈的 “寓言” 意味;可 金庸本人偏偏极力否认其有所影射。 在 笑傲 江湖 的 后记 中,金庸称:这部小说通过书中一些人物,企图 刻画中国三千年来政治生活中的若干普 遍现象。 影射性的小说并无多大意义,政 治情况很快就会改变,只有刻画人性,才 有较长期的价值。其实,小说家之追求普遍意义,与政论家 的注重现实感慨,并不完全抵牾。 说 “影射” 或 许过

13、于坐实,但对 “千秋万载,一统江湖” 的极 度反感,毕竟包含着明显的现实刺激。 即便小说家无意影射,政论家的思路也 不可能严守边界,不越雷池半步。 就在左右手 交错使用之际,不可避免地,“串行” 发生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有无影射,二说皆可。 就 像六朝人娴熟藻绘骈偶,即便无意为文的著 述,在后人眼中,也都颇有 “文章” 的韵味。同 时写作政论与小说,使得金庸的武侠小说,往 往感慨遥深。撰写政论时,自是充满入世精 神;即便写作 “娱乐性读物”,金庸也并非一味 “消闲” 。 理解查君的这一立场,不难明白其何 以能够 “超越雅俗” 。儒道之互补、 出入之调 和、 自由与责任、 个人与国家,在金

14、庸这里,既 落实在大侠精神之阐发,也体现为小说与政 论之间的巨大张力。2武侠小说与 明报 社评,二者不可通约,72陈平原 超越 “雅俗”金庸的中国历史观,原载 明报月刊,期数不详;这里依据的是 金庸研究 创刊号的转载本,海宁市金庸学术研究会, 1996年。可也并非完全绝缘。强调金庸的小说与政论 之间的互补关系,其实是为了指向武侠小说之特色:极大的兼容性。 很难想像言情小说或 侦探小说也能如此 “兼容” 政治与社会、 文化 与历史。 篇幅巨大,有足够的空间可供小说家 纵横驰骋,这并非主要原因。关键在于,作为 一种小说类型,武侠小说从一诞生起,便趋向于 “综合” 。 同是武侠小说家的古龙,自觉意识

15、到这 一点,在一次与金庸的座谈时,曾称:武侠小说有一点不易为人公认,甚至武侠小说的作者也鲜少意识到的,那 就是武侠小说可以融合各种小说类型及 小说写作技巧。古龙举出金庸的小说对于历史小说、 推理小说和爱情小说的借鉴。 其实,这并非金庸 个人的独创,而是小说类型的内驱力决定的。 在我的论述框架中,游侠文学源远流长, 但作为小说类型的武侠小说,则只能说是后 起之秀。清代侠义小说在其走出混沌状态的过程中,从公案小说学来长篇小说的结构技 巧,从英雄传奇学来打斗场面以及侠义主题, 又从其对手风月传奇那里学来了 “既侠又 情”。进入二十世纪,武侠小说的声威日渐 壮大,其综合能力也日渐高超,以至逐渐成了章回

16、小说的代表。 六十年代范烟桥改订 民国 旧派小说史略 时,论述的次序是言情小说、 社会小说、 历史小说、 武侠小说、 侦探小说;九 十年代王先霈等主编 八十年代中国通俗文 学,武侠小说已经成了通俗文学的排头兵,而后才是侦探小说、 言情小说、 历史小说 等。后起的武侠小说,有能力博采众长,将 言情、 社会、 历史、 侦探等纳入其间,这一点, 其他小说类型均望尘莫及。 这就难怪,世人之 谈论 “仍然健在” 的传统中国小说,很容易举出武侠小说作为代表。武侠小说之日渐走向综合,必定对作家的学识与修养提出较高的要求。可以像古龙那样凭借个人天赋出奇制胜,但武侠小说的“名门正派”,非金庸莫属。碧血剑 之附人物论 袁崇焕,射雕英雄传 书后之成吉思汗家族诸传记,倚天屠龙记 之描写明教及元末历史,还有 鹿鼎记 中大量的注解,都只是金庸学识的冰山一角。 凡读过金庸小说的,无不对其历史知识与文化修养之丰厚留下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