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讨论文学批评如何融入当下社会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031205 上传时间:2018-03-24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25.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讨论文学批评如何融入当下社会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专题讨论文学批评如何融入当下社会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专题讨论文学批评如何融入当下社会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专题讨论文学批评如何融入当下社会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专题讨论文学批评如何融入当下社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讨论文学批评如何融入当下社会(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3 年第4 期 No. 4. 2003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 nal of Hangzhou Teachers College(SocialSciences Edi tion)2003 年 7 月 July 2003收稿日期: 2003- 05- 26专题讨论: 文学批评如何融入当下社会历史的变形记) 文学批评与大众媒体的关系陈晓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文学研究所)英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 (Terry Eagleton) 曾说过: 英语文学批评是骑在战时民族主义身上兴起的一门学科。中国现代文学批 评的兴起, 也可以看成是中国现代性的民族- 国 家建构的产物

2、。五四新文化运动有赖于文学批评作为变革先驱开拓突破之路才可能向前推进, 五 四新文化运动也直接推动了中国的文学批评。在 新文化运动时期,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文学批评与大众媒体互动发展, 它们在现代性理念和社会建 构方面达成一致。就思想文化意义而言, 五四时 期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以知识分子为主体而展开 的历史实践, 具有历史自主性的知识分子, 主要以大学和大众传媒为生存空间, 在这个公共空间里, 没有来自国家意识形态的直接干预。在那个时 期, 知识分子的现代性理念, 与国家和民众的理念基本共通一致。总而言之, 新文化运动就是推动 中国经典化的文学平民化和普及化, 文学批评正 是借助大众媒体完成了伟

3、大的现代白话文转换运动。同时, 也展开了现代性的社会理念、 知识和审 美感知方式的传播和普及。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它在文化上所提 示的一系列的现代性理念, 都与新文化运动一脉相承。建构无产阶级的/ 普罗文艺0, 人民大众的 文艺理想, 由此促使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方面转 化。关于中国文学艺术的民族化、 平民化和通俗化, 一直是中国革命文艺的美学理想。由于这个 理想中一直隐含着启蒙教育的动机, 这个理想又具有精英主义的特征。当社会主义的文化还一直是知识分子的文化时, 它与大众传媒还处于平等 平行的关系, 它们的社会理念和知识话语也具有一致性。20 世纪 40 年代的上海是多种文化并存 的地

4、方, 虽然国民党有比较严格的书报检查制度, 对的社会主义思想持排挤压制方式, 但左翼文化运动的声势还是相当强大。这就有赖于当时 的大众媒体创建的公共空间具有相当的自由度。左翼的文学批评一直在倡导这种理念, 即文学艺 术应该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民族革命的有力武器。1949 年以后, 社会主义文化取得领导权, 所有 的文化艺术都变成/ 人民大众0的, 同时也是领导 和支配人民大众的。文学艺术成为团结人民、 教育人民、 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 也就是说成为无产 阶级革命事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大众传媒当然也成为意识形态的工具。准确地说, 在中国社 会主义文化体系内, 并没有一个西方新闻学意义 上的/ 大

5、众媒体0。虽然, 我们的媒体是/ 0 ( the mouthpiece of Party) 而不是/ 大众媒体0 (mass media) 。中国大众媒体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根本不存在的, 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 中国 的出版社、 电影电视、 报刊杂志开始自负盈亏时,文化生产不再是纯粹的意识形态机器, 而开始转 向市场经济, 由此开始出现文化市场。但报业传媒依然没有放松意识形态的支配功能, 直到 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 中国出现第二轮的市场经 济浪潮, 图书出版发行更大规模走向市场, 报业传媒的市场化趋势也随之加剧。/ 大众媒体0得以形 成, 我以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其一,

6、 媒体的市场化。报纸传媒业自身的经 济运作的结果导致它要加大市场化的力度, 除了少数的党报党刊可以从财政拨款中获得经济支 持, 绝大部分的报纸都要靠自身的发行量, 特别是 广告收益才可能支持下去。报纸不得不追求发行量, 这要以市场为导向, 适应读者的品味, 而不是单纯是上级的方针政策。其二, 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中国经济在 20 世 纪90 年代的高速发展, 确实给社会各阶层提供谋 取经济利益的巨大空间, 正如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样, 报纸的意识形态诉求在很大程度上让 位于经济利益的期盼。经济利益带动的功利主义 价值观实际消减了政治意识形态功能, 这使报业转向大众传媒提供了内在动力。 其三,

7、广告业的迅速发展。广告业的发展为报纸的发展提供了实际的经济支柱。广告费取决 于发行量, 这使报纸更具有产业性质。特别是最 近几年, 出现一批股份制的报业集团, 甚至民营资本也介入报纸, 在这里, 报纸主要是一种文化产 业, 广告为它们的生存提供了经济运作空间。这 样的报纸必然以普通民众为诉求对象。其四, 报纸从业人员队伍的变化。越来越年 轻的人才充实到报业中, 专业化的报业经营者开 始掌握报纸, 年轻的职业编辑和记者成为当今报业的骨干。这一切, 都使中国的报业很难再充当 意识形态的简单工具, 而是更具有/ 大众媒体0的 特征。尽管从管理体制方面看, 中国的报业媒体并没有发生多少根本性的变化,

8、但人的变化促使 其内涵发生深刻的变化。一代人的观念、 一代人的知识结构、 一代人的价值取向, 都促使当今中国 的报业媒体开始具有大众传媒的特征。 正因为中国的报业传媒与中国当代新兴的经济发展, 与更年轻一代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相关, 它正向着大众文化的方面推进, 这使它不可 避免与文学批评这个更具有稳定性的文化类型分道扬镳, 以至于在它们发生交合的环节出现严重 的错位。 正如前面所论述过的那样, 中国的文学批评长期是意识形态的工具, / 文革后0逐步具有了艺 术自主性的特征。老一代和中年一代的批评家理论家也顽强地从意识形态的压力底下解放出来, 他们带着劫后余生的激情, 为/ 新时期0中国文

9、学 重回现实主义的道路而努力。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 随着年轻一代的文学研究者和批评家 的崛起, 他们带来了新的观念和知识, 新的话语和 表达方式。在观念的意义上, 中国当今的批评话语与大众媒体没有深刻的裂痕, 在实际的语言表 达方式和知识运用方面, 媒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 间内还显得落后和贫乏。学院化的文学批评实际在20 世纪 90年代以来的批评实践中占据重要地 位, 在青年作家和青年学生中有广泛影响, 这主要是通过学术期刊和学术著作产生作用。有一点现象是值得注意的, 在五六十年代和文革时期, 以至于在20世纪80 年代上半期, 中国的文学批评话语 与报业媒体的话语没有任何区别,

10、 大家使用的都 是同一种语言, 同一种表述方式; 但在 90 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学院派的文学批评却与报业媒体的话 语表达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这就在于前者专业 化程度显著提高而成为一门专门化的学科, 它特别与西方的现代文艺理论相关, 受到西方后结构 主义的影响, 显然很难做到通俗化和普及化。也就是说, 它们很难在话语表达方式这一点与大众 媒体同歌共舞。 在西方的文化体制中, 学院派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并不与大众传媒发生直接关系, 但传媒 知识分子会在某种程度上吸引学院派的理论知 识, 它们可以做通俗化和普及化的工作, 二者已经找到比较好的连接方式, 但在中国还没这种连接 形式。 文学批评的经典化和

11、权威化遭遇危机, 大学和研究机构创建的文化越来越遭到流行文化的排挤, 退居到社会的边缘地位。歌星影星电视主持人, 以 及娱乐报业的记者, 日益成为影响当代社会的文化精英。当然, 这与文学本身的边缘化相关, 而文学 批评更难以它的学院姿态和方式对社会发言。媒体的魔力正在使这个时代的各种事物变成一种必 然的事件, 而批评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意外。 正因为此, / 媒体批评0开始应运而生。所谓/ 媒体批评0, 主要是指发表在报刊杂志和互联网 上的那些短小尖刻的批评文字。20 世纪 90 年代 下半期以来, 地方晚报, 以及一些民营和股份制合作办的报纸渐成气候, 形成了一股颇带有民间色 彩的文化气候。毫

12、无疑问, 这类报纸有值得肯定 的地方, 它贴近老百姓, 敢于发牢骚, 针贬时弊, 在某种程度上为民间言论自由表达提供了一个相对 宽松的场所。这类报纸追求事件性和刺激性, 迅速形成一种尖刻锐利的文风。这类批评开始以社 会批评和杂文为主, 随后影响到文学批评。于是 媒体上的文学批评倾向于以批评为主, 这与学院派的文学批评以阐释为主大相径庭。历史经常在 重复中发生严重的错位, 中国的学院派有感于过 去作为意识形态工具的文学批评, 要么是为政治论证合法性和合理性, 要么就是对文学现象进行 政治上的剿杀, 学院派的批评才因此转向知识化 和理论化, 特别是偏向于发掘新的有活力的文学现象, 以此作为建构新的

13、文学潮流的资源。但媒 体越来越不满足于学院派的这类工作, 认为它们疲软无力。媒体需要强烈刺激, 需要尖叫和谩骂,65第 4 期专题讨论: 文学批评如何融入当下社会批评也就向着这一方向努力迈进。这又使得人们怀疑媒体批评是不是又重新祭起了造反有理的大 旗, 与文革时期的打棍子扣帽子如出一辙。 当然, 互联网的迅速兴起, 使当今的大众媒体的含义也发生某些变化, 互联网给人们的表达提 供了广阔空间, 表达变得更加自由、 随心所欲, 不 需要理由、 逻辑、 证明和结论。互联网的语言以碎片的形式展开, 喷射, 倾泄, 既没有根据也无需目 的, 它是狂欢、 暴力和战争的工具。这里展开的语言杀戮也不过是场电子

14、游戏, 一切都转瞬即逝, 一 切都不过是虚拟的语言盛宴。没有中心, 没有权 威, 没有标准。我就是中心、 权威和标准。互联网在提升人们表达的自由度时, 也把个人的自以为 是推到极端, 个人变成语言超市里的挥霍者。所 有的表达实际只对个人有意义, 因而所有的表达都变得廉价和轻易。互联网确实提供了无穷无尽 的信息, 它使人类生存的时间/ 空间的内涵和外延 发生了根本变化, 生活具有最大可能的虚拟性。作为一项新起的事物, 互联网无疑有着极多的好 处和无限远大的前景, 但目前, 它确实给人们的表 达方式提供了自由而不负责任的可能。尽管互联网的使用者更多限于年轻的群体, 但它快速的发展也开始对传统的印刷

15、符号媒体产生影响。平面媒体的语言表达形式, 文本制作也 趋向于随意和轻便, 书面语言和表达过去所具有 的神圣性和权威性也处于祛魅的危险境地。它们文体上的相近和风格上的类似, 必然在某种程度 上影响到传统的文学批评。在某种程度上, 也对 传统批评的经典性展开强有力的祛魅。因此, 不难理解, 媒体批评在近几年正在形成 一股潮流和风气, 它们努力树立起据说是批评的 / 公正无私0的权威。有的评论家称 2000 年的中国文学批评是/ 骂派0批评当道, 这并不是过分夸 张的说法。翻翻那些报刊杂志, 文章越写越短, 越写越尖刻。这正好投合了现在的读者时间匆忙, 没 有耐心却又需要刺激的特点。媒体与读者也相

16、互 寄生, 媒体日益把读者变成一些无聊的听众和看客。读者也全然失去了耐心, 只要看到谁和谁在吵 就乐开了怀, 想象的媒体和想象的读者正在合谋和 相互怂恿, 共同制造着这个时代的文化快餐。媒体创建了自己的批评, 或者说媒体的魔法 使批评变得无所适从。因此批评的/ 媒体化0也就 是批评自我更新的变形记) ) 这当然是指大彻大悟的人们制造的历史奇观。批评主导趋势不再是 强化学术品质和理论含量, 而是变成一些消息、 奇闻和事件。如果这些风气只限于一些流行小报那也无关紧要, 问题是文学刊物和学术刊物吃不住劲,也开始模仿流行小报的版式、 文体和传播方 式。批评变成制造事端的工具, 变成现场的记录 者, 变成流行的快餐。刊物发的文章越来越像小报的随笔、 杂感, 文学类刊物正在适应媒体文化, 努力把自己变成媒体的一部分。 当然, 并不是说文学批评不能针贬时弊, 不能尖锐严格直接地批评那些不合理的现象。恰恰相 反, 尖锐犀利是文学批评理应具有的基本风格, 但尖锐犀利不是胡说八道, 不是任意地表达恶意。 文学批评总应该回到具体的事实, 回到具体的作 品, 回到具体的历史情境。文学批评总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