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古诗教学设计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010941 上传时间:2018-03-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渔歌子》古诗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渔歌子》古诗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渔歌子》古诗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渔歌子》古诗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渔歌子》古诗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渔歌子》古诗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渔歌子》古诗教学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7 页渔歌子渔歌子古诗教学设计古诗教学设计渔歌子古诗教学设计王丽娟(绛县教育局教研室小学组)王霁昀(绛县冷口中心校冷口小学)一、教材解读渔歌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这个单元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向往之情;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体味优美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积累精彩句段。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所以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远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垂钓的渔翁这画面是那么清新,这

2、色彩是那么明丽,整个天地浸润在朦朦烟雨中,宁静而美好。整首词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这样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学习方法。本学期,他们在第一单元学习忆江南时已经接触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对词的常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张志和“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表现特点,尤其是感悟“不须归“的境界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二、教学目标1、A类(基础目标)认识4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准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诵诗词。第 2 页 共 7 页2、B类(核心目标)展开想象,体会词中的画面感

3、,感受“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表现特点,并感悟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之情,在这些感受与感悟中引起情感共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与体现。3、C类(延伸目标)了解“渔夫“在古诗词中的文化意象。三、预习作业认准生字词;了解作者张志和的生平。四、教学过程(一)忆主题、酝诗情。1、同学们,我们都是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乡村生活对我们来说是习以为常的,可是你们知道吗,正是因为这种悠闲舒适、与世无争的特点,被城里人所向往,今人如此,古人也是这样。我们学习过哪些描写乡村生活的诗歌呢?2、是啊,乡村生活是翁卷笔下“才了蚕桑又插田“的忙碌,是范成大笔下“也傍桑阴学种瓜“的天真。那么在唐代诗人张志和的笔下,乡村生活又

4、是什么样子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志和的渔歌子感受他笔下的乡村。【板书:渔歌子唐张志和】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这是什么体裁呀?我们以前学过词么?(白居易的忆江南)词和诗有什么区别呢?同桌讨论一下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合作闯过诗词旅途上的四道关卡,摘取胜利的果实,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赶紧看看我们将要打通的哪四关?大家一起来读一下:(第一关、字正腔圆读正确;第二关、抑扬顿挫读韵律;第三关、入情入境读画面;第四关、知人论事读情感)。(二)闯四关、读诗情。1、字正腔圆读正确。(1)通过自读、同桌互读的形式把词读正确。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完成。(2)谁为大家展示自己的朗读功力?这首词虽然只有短短的第

5、 3 页 共 7 页二十几个字,但是想读好可不太容易,我们一起来看:西塞山的“塞“是多音字,鳜鱼的“鳜“字非常的生僻,好多成年人都读不对,还有“箬笠、蓑衣“都不太常见。现在跟我读:西塞山,鳜鱼,箬笠,蓑衣。同学们,箬笠和蓑衣是什么东西呢?看一下“箬笠“这两个字是什么偏旁部首?可能和什么有关?(箬笠是用竹篾编制的斗笠,而蓑衣呢,是用草编织的雨衣)(3)读准字音之后,请同学们再通过同桌互读的形式读词,要字字落实。2、抑扬顿挫读节奏。(1)抑扬顿挫地朗诵,与同桌商量着试着读出词的节奏。每首古诗都有不同的节奏,每个人也有自己不同的节奏,现在同学们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读词,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2)请你来展

6、示一下,你用的是二二三的节奏,请同学们按照这个节奏来试读一下。诗词中的每次停顿要做到语断而气连,千万不要读的断开。请你再读一下,你用的是二二二一的节奏。老师也有两种读法介绍给大家,看远处跳过来一只小青蛙,它的节奏是“呱、呱、呱、呱“,举起你们的右手,我们学着青蛙叫的节奏来读一遍。青蛙刚走又来了一只小麻雀,麻雀跳的节奏是“呱呱呱呱、呱呱呱“,来我们再跟着麻雀的节奏跳一遍。(3)除了刚介绍的读诗节奏,还有一种节奏。我们知道一二声称为平声,三四声称为仄声,平声读的悠长一点,仄声读的稍快一点,(课件),听老师来示范一下。现在同学们自己试着读一下体会平仄的韵律美。男生先试读一次,我们女生也不能落后,再来

7、试读。第 4 页 共 7 页(4)除此之外呢,在注意诗歌字与字之间节奏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标点符号,不同的标点符号也说明停顿的时长不同,逗号时间短,句号时间长。让我们跟着大屏幕上的节奏再齐诵这首诗。3、入情入境读画面(1)诗歌是一朵绽放的花,俏丽迷人;诗歌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墨画,引人入胜;诗歌是一方清秀宜人的山水,醉人心扉;诗歌是人类最美的语言。诗词中的每一字每一词每一句都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音乐声中、在老师的朗诵声中张开想象的翅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2)同学们真是听的如痴如醉,相信此时你们的眼前一定出现了很多的画面吧,先让我们走进词的第一句,看看它为我们呈现了怎样的画面。

8、看到了西塞山和白鹭。西塞山在哪里?江南的山是什么样子的?生:秀美的。我们来欣赏一下秀美的西塞山(课件)。白鹭是什么样子的呢?(课件)。白鹭飞翔的姿态特别的优美。注意:“鹭“字的写法指导。哪位同学能把这些词连成一句话组成一幅画面呢?(秀美的西塞山前,姿态优美的白鹭在自由的飞翔。)(3)我们再走进第二句的美景中去尽情的欣赏一番吧。你看到了什么?(桃花、鳜鱼、流水)桃花是什么颜色的?长在什么地方?桃花树下有什么?给流水加上一个形容词你想用哪个词?河水里有什么?我们来认识一下鳜鱼是什么样子的?(课件)试着用这几个词连成一句话来描述一下这美景吧。(三三两两的桃花开在岸上,潺潺的流水中有淡黄色的鳜鱼在不时

9、的跃动着。)(4)秀美的西塞山,姿态优美的白鹭,三三两两的桃花,潺潺的流水,淡黄色跳跃的鳜鱼,这是一幅多么优美的写意山水画啊?【板书:山水画】第 5 页 共 7 页(5)引读:看啊,在秀美的西塞山前,从水田里飞过来的白鹭上下翻飞,姿态优美,在这明媚的大好春光里自由嬉戏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三月的阳光里,桃花盛开,那片片粉红倒映在水中,红的花绿的水,引得水中的鳜鱼也争相追逐这落花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烟花三月,草长莺飞,阳光在河面洒下点点金光,肥美的鳜鱼也不甘寂寞,时不时的跃出水面,也想欣赏这迷人山水画,看到这美景,张志和的信不由的欢悦起来,让我们用欢快的语气读出来西塞山前白

10、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6)这美景让人流连忘返,所以张志和“斜风细雨“也“不须归“,“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读到这两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作者在湖上钓鱼。)箬笠是什么颜色的?蓑衣呢?再加上青山绿水和白鹭,色彩美不美?除了这色彩还有什么?(斜风细雨)为什么是斜风细雨啊?春天的风雨也是多情的、温柔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飞翔的鸟、跃动的鱼,拂过脸颊的微风、洒落湖面的细雨,再加上沉稳不动的青山,有动有静,美不美?作者流连在美景之中不舍得回去,我们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觉啊?对了,不舍的,舒缓的。请你来试一下,看来这美景还没有完全吸引住你。【板书:

11、垂钓人】(7)想着那一幅幅画面,我们在美读中尽情的欣赏这美景吧(课件)知人论事读情感(1)风和日丽的时候作者徜徉在秀美的山水之中,风雨来临也“不须归“.作者为什么不归呢?学习诗词讲究知人论事,第 6 页 共 7 页课前预习时候咱们搜集了张志和的资料,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张志和(课件)。(2)所谓无官一身轻,心无挂碍才能真正领略这山水之美。在这里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张志和钓鱼从来不设鱼钩不放鱼饵,那么他钓的是什么啊?同学们讨论一下。请你说一下,你来说,钓的是美景,钓的是闲情。那同学们大胆的想像一下,“不须归“的“须“字还能换成什么字呢?(舍、愿、想)(3)引读:不舍归,一袭蓑衣,一顶斗笠,

12、便融入这青山绿水之中,请你;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好自在的张志和啊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不愿归,是不愿陷入那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污秽官场,请你;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好率性的张志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不想归,是不想让世俗纷扰牵绊住自己不羁的心,请你;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好逍遥的张志和!让我们一起走近那逍遥的烟波钓徒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4)感受“渔夫“的文化意象。张志和在南方的春日中垂钓,不舍归去,无独有偶,在北方大雪纷飞的寒冬中也有人垂钓不舍归去,这就是柳宗元。齐诵柳宗元的江雪。可见,在古诗中,渔夫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世

13、无争、纵情山水的生活状态,他是诗人自己内心的选择,与景无关,与情有关。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同学们为什么不把有关渔夫的文化内涵标注在自己的课本上呢?(5)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渔歌子这首词在我们的朗读声中被唤醒了,并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也正是通过渔歌子这座桥梁,我们认识了张志第 7 页 共 7 页和,走进了张志和的内心世界,和他展开了跨越千年的对话,他的经历也引起了我们的共鸣,这就是诗歌的魅力,这就是我们中华少年经典诵读的意义所在。请全体起立,再次齐诵渔歌子。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顺利的闯过了所有的关卡,恭喜大家闯关成功,为这么优秀的我们鼓鼓掌。三、学有疑,带诗文。1、孩子们,学贵有疑,张志和说“不须归“,难道就真的能不用归了么?在他写的渔歌子广为传唱之后,他的哥哥张松龄也写了一首词来回应:“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2、一个说“斜风细雨不须归“,一个却说“狂风浪起且须还“,他们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呢?课后请同学们赏析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看看他想告诉我们些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