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怎样在岁月中显影的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005538 上传时间:2018-03-23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745.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是怎样在岁月中显影的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是怎样在岁月中显影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是怎样在岁月中显影的(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年4月19日星期二 本版主编/ 张忠亮责编/曹新玲 电话: 09915593242 E-mail:11宝地 文学生活编辑手记【序与跋】【人物写真】短文章方能显出大手笔。 因为文字有限, 所以必须在有限的 文字里承载、 浓缩最有意义、 最有价值的东西。 鲁迅的 从百草园 到三味书屋 故乡 社戏 最是明证。 人是怎样在岁月中显影的 是作家周涛为其大学老师王怀 玉先生的新书 天厚集 所作的序。 文章不长, 却以作家惯有的睿 智、 简洁、 生动及时时冒出的神来之笔将一个人的一生和其鲜明 特点逐渐 “显影” , 读来实是一种享受。 高处 是怎样一种情形, 倘不亲身攀登尝试, 你永远不 会了解,

2、从而始终对其怀有一种憧憬和期待。 而当你真正登 临高处, 你会发现, 高处本也平凡, 高处本也质朴, 只是我们 原来无从参透, 将它想象成另外一种样子了。 其实生活中的 许多事情都是这样。 这篇兼有双关寓意的文章, 对我们真的 不无启迪。 中国的文学评论队伍本就薄弱, 而西北, 屈指算算, 搞评论 的更是寥若晨星, 连 “队” 都没有, 更谈不上 “伍” 。 即便如此, 仍有 不屈不挠孤军奋战者, 一直笔耕不辍。 年轻的评论家牛学智算是 其中的一个。 我们在此特刊发 边塞的文学批评者牛学智与 他的文学批评 , 向这位默默耕耘的勇者致敬。当所有的人都负累于山的陡峭时, 我决定即 使一个人, 也要

3、登上山顶。 当时, 我独自坐在和丽山庄的小屋里, 山庄 坐落在被峻岭环绕的山坳里。 清晨的阳光新鲜的 像一杯刚榨出的果橙, 整个山庄和窗前的一湾池 塘都被涂抹的一派暖色。 尽管期间隔着不短的距 离, 但靠西的山势依然挡住了整扇窗子, 逡巡的 目光无法翻越高耸的体魄。 这样, 山就成了一个 屏障, 它让我觉得, 自己遇到了和愚公近似的问 题。 山的高度从表相上看是阻挡了目光的前途, 而它最终的作用是影响到了思想的走向。 看不清 远方的事物, 就无法做出符合行为的准则。 所以, 我决定要登上山顶, 我渴望知道对面的风景。 我朝着山梁走去的时候, 阳光从后面斜照过 来, 它使得我的影子比步伐快了几尺

4、, 仿佛心情走 在了前面。 这种与影同行的画面置身于苍茫大山 的背景之下, 极好地表现了一种孤独的元素。 个体 的渺小, 加重了孤独的分量, 而山, 却愈发彰显出 磅礴的气势了。 山是西天山的分支, 婆罗科努山的一部分。 七月的骄阳催生出各类茂密的花草和不同的灌 木。 从1600米到2300米, 追随着山的海拔, 依次 排满了蒿类、 针矛、 河柳、 栒子、 蔷薇、 爬地松、 山 杨、 天山花楸、 雪岭云杉等各类植物, 这种错综有 序的分布, 仿佛是被大牌导演精心安排的, 每位 演员的表达都是整个剧目不可或缺的组成。 又让 你觉得, 一座山的背景, 近似于一个人的成长。 这 一层层梯次排列的植物

5、, 其实就是我们人生不同 阶段的经历, 许多或青涩或酸甜的果实, 解释着 自己, 也揭示着生命丰富的内容, 最终构成了整 座山的郁郁葱葱。 而我面对的, 是一座叫不上名字的山梁, 只 因为它挡住了我思维的趋向, 才让我与这座山有 了情缘一直以为, 能奋力攀登一座山, 你就 一定与这山前尘有缘。 而我更坚信, 所有的缘, 都 是因为偶然因素导致的必然结果。许是一条死路, 但对我而言, 它却是我抵达山 前的捷径。 河床两岸的平滩上, 长满了茂密的沙棘 和野蔷薇, 二者相互辅助, 联袂成大片大片的植物 群落, 彰显着勃勃生机。 只有几株河柳, 斜倚在岸 堤上, 勾首垂腰、 萎靡不振, 表达着对水的忠

6、诚。 半个多小时的跋涉, 当我仰视自己将要征服 的这座高山时, 还是忍不住咬紧了牙关。 回回头, 除了空旷的山谷和密集的植物, 只剩头顶的艳阳 了。 山庄已被另一道矮山遮挡, 绿草也收藏了我的 来路。 对于生活在盆地的我来说, 爬山并不是擅长 的运动, 但当你面对的是一座阻挡了自己想像空 间的山时, 战胜这座山的意义, 似乎已经不是单 纯的站到顶峰的体力行为了, 它或许已经演变成 了一种心理需求。 也许只有将自己置身于最高 处, 心才能找到停泊的理由。 觉得自己精疲力竭时, 离山顶不到三分之一 的高度了。 期间我休息了十几次, 喝干了两瓶半 水, 耗时两个小时。 现在我躺在平坦的草坡上, 觉

7、得把一生的疲惫都卸落下来了, 湿漉漉的头发枕 着仅剩的半瓶矿泉水, 目光空洞而辽远。 天像举 着一帏蓝蚊帐, 罩住了我的身体, 就连思想都瘫 软在了微风里。 什么都不干。 什么都不想。 身体的 劳役让我们体味到了幸福的另一层含义。 绒绒的痒从脖子开始慢慢向脸颊爬行, 我用 手触摸到一个小虫, 捏过来一看, 是只蚂蚁。 细小 的束腰几乎勒断了身体, 六只悬空的脚足狂蹬乱 舞。 在这空旷的山上, 一定是第一次面对人这样 的庞然大物, 在它有限的阅历里, 找不到一个可 以参照的评判, 所以, 蚂蚁的疑惑, 应该比人的更 多。 我坐起来, 指尖不停地拨弄手心里这只张皇 失措的蚂蚁, 看它似无头苍蝇,

8、四处乱撞。 它一定 肩负有某种使命, 走在履行的路上, 忽然我的身 体挡在了它必经的路口, 而绕开需要太多的时 间, 所以, 它选择了翻越。 蚂蚁一定把我当成了一 块石头了, 在此之前它一定从许多石头上翻过,并且掌握了丰富的经验, 就像人类翻越山岭一 样, 但今天它遇到了我一块活的山石。 一只蚂蚁鼓舞起了我的斗志, 抖擞精神, 开 始向山顶进发。 又休息了三四次, 喝干最后一口 水, 朝着最后的顶峰冲刺。 山巅就在眼前, 也就几十米的高度, 却都是 陡峭的山岩, 从两侧迂回过去, 要绕道很远, 更不 知侧翼是否有坦途? 面对困境, 我想起了那只蚂 蚁, 在此之前, 它比我更早地遭遇了这样的问题

9、, 最终它选择了翻越。 何况, 蚂蚁的目标不是攀登 山顶, 只是翻越障碍。 从这个意义上说, 我比蚂蚁 有更充足的理由, 于此登临。 我脱去外衣, 包裹好 手机、 相机、 钥匙、 空瓶等杂物, 用石块压牢, 一身 轻松, 开始攀岩。 尽管不时有碎石滑落坡下, 但我 却在一米一米地接近山顶。 最后, 右手扣住一块 岩石, 发力指端, 右脚猛地弹起, 将整个身体送上 巅峰。 我趴在蒿草间, 鼓腮呼吸。 粗重的气流将生 长在嘴边的一株鹅冠草吹歪, 我看见叶枚的底 部, 蛰伏着一只七星瓢虫这或许是它终极一 生的故乡, 终于被我惠顾了。 艰难地翻身坐起, 才看见头顶的蓝天早已被 乌云篡权, 在风的驱赶下

10、, 不堪负重的云降低了 自尊, 朝着山顶蹒跚而来。 我坐起就是想看清远 处的风景, 未料却被缭绕的水雾, 遮蔽了视线, 所 有的物象, 都飘渺起来了。 端坐在云雾间, 一缕一 缕的轻纱将山和人都置身于仙境之中, 让我的思 想和视觉都恍惚起来。 才觉得, 高处, 并不都是认 识世界的理想角度。 此后, 我又登过了不少名山, 心却更加无法 停泊了。 或许我们只有到了顶点, 才会发现, 这其 实不是我们期待的高度。高处熊红久人是怎样在岁月中显影的王怀玉先生 天厚集 序周涛现居美国的著名文学批评家李劼先生曾在文章中说:“南 帆写文章很少面对作品, 而是喜欢从概念到概念, 做概念游 戏。 那情形就像玩碰

11、碰车一样, 驾驶着一个概念, 在场子里跟 其他许多概念碰来碰去的, 碰完一个小时, 文章正好结束。 ” 看 到此处, 我不禁会心一笑, 想起了我的朋友牛学智, 而南帆又 正是他非常崇拜的评论家。 牛学智那时在宁夏石嘴山师范学校, 后来那个学校变 成了高中, 他于是又成为了高中语文老师。 在那样一个环境 里从事文学批评, 真的是太艰难了。 记得好多年以前, 他在 文学评论 上发表了一篇很长的文章, 这在现在的学术界 那是大事情了, 起码可以到学校领一笔丰厚的赏金。 在北京 开会期间, 我向他祝贺。 他苦笑着说:“不能说, 不能说的。 在 我们那个学校这是要保密的, 否则领导要批评我不务正业 了。

12、 ” 我说:“有那么严重吗? ” 他只是一个苦笑。 后来, 我到网 上查询资料, 不意间, 发现他真写了许多有关中学语文教育 的论文。 我想他大概就是凭这些东西成了那个中学高级教 师吧? “说实在的, 南帆的概念游戏还仅仅是玩玩而已, 并没 有其他图谋。 比起90 年代一些学术新贵在概念游戏掩护之 下的夺取话语权力, 南帆还真可算是个老实人。 南帆的问 题在于, 他的感觉对作品缺乏穿透力, 所以导致一旦做起 文章来, 只好退到概念上, 力图从概念本身的发掘中, 找到 一条阐释道路。 ” (李劼) 这段话移之于牛学智, 也是非常恰 当的。 而这也是他的天赋。 据说康德的艺术鉴赏力很差, 但 这不

13、妨碍他的 判断力批判 成为世界上最杰出的美学著 作之一。 去年, 他终于调到了宁夏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 所, 成为了一名研究员。 这是领导重视文化人的表现, 也是他 多年努力的结果。 要知道, 破格名额, 还破格英语, 这在当下学 术界几乎是没有先例的。 牛学智的才华和倚马可待的功力是不容质疑的。 他非常 擅长选题, 而选的题都很时髦且切中当下痼弊。 如 “批评主体” “中国批评话语”“中国文学理论的基点” , 等等, 一般人都无法 措手的题目。 并且一旦开手, 就写得很深入, 旁征博引, 左冲右 突, 宛如长坂坡的赵子龙。 比如底层写作问题, 他一而再, 再而 三地写, 从 光明日报 读

14、书 一直到 文学自由谈 小说评 论 , 洋洋洒洒, 数万字, 似乎还意犹未尽。 这般理论功夫, 何等 了得! 牛君的文学批评往往与时俱进。 这与他敏感的天资有 关, 也来自他的勤奋。 小说评论 南方文坛 这几年都在重 点推他, 他也不负众望, 每年要发表10 多篇重量级文章, 一 半都是头条。 这在当下学术杂志是不多见的。 这几年他首先 对当代重要的批评家进行了一次扫描式的研究, 这些文章 都面对的是当下最红的批评家, 如李建军、 王彬彬、 刘川鄂 等等, 每篇都长达万字。 它们的先后发表, 对他知名度的扩 充, 作用甚大。 另外, 就是对当下文坛的全景式地扫描、 概 括, 用他的话说, 是:

15、 命名。 他有很强的命名能力, 也就是很 擅长概念思维。 牛学智的读书也是很惊人的, 而且还是有计划的。 他的写 作真的是一个工程, 有计划, 有进度, 这是我们无法做到的。 不 少人的读书、 写作是随意的, 没有任何计划。 他的则完全是现 代工业式的, 而且为文完全是 “学院派” , 就是前面说的一个概 念跟着一个概念, 看得人眼花缭乱, 而且语言不走正路, 很有 个人特点。 这里就有一个学养, 或者为文习惯的问题。 去年, 小说评论 主编李国平老师让我约一组文章, 以 “西部批评 家” 栏目名义发表。 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牛学智, 而他的文章果 然大气:寻求基础, 本土批评话语建构的可能 。

16、文章发表后, 被人大复印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复印。 我曾对他如此疯狂的写作及超人产量而不解, 他说: 我们 要生存。 其实, 这话可能说对了一半, 就他目前状况来说,经 济已不是问题。 但他以前单位的小而杂, 严重限制了他的发 展, 他可能也有从此走出一条道的想法, 也可能是压抑的缘 故, 心里有话要说。 但不管哪个原因, 他都很让人敬佩。 现在, 已经调到社科院的他, 还是那么勤奋。 据说, 已经完成了 中国 批评话语 等两本专著, 这令我好不惭愧。 雷达先生在给牛学智的一册评论集的前言中感慨道: 那 些偏远地区的牛学智们, 能有如许成绩确实让人佩服。 雷先生 是我敬佩的前辈, 看了这篇优秀的序言, 我对这句话感到突 兀, 我曾当面问雷老师: 这里面有没有地域歧视? 他睁大眼睛 说:“没有。 他确实不容易。 ” 我看出了雷老师的真诚与善良, 可 也看出了我们西北人从事文学批评的艰难。 山东的张炜写小 说 外省书 , 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