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983915 上传时间:2018-03-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词两首》导学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年 月 日 班级: 姓名: 学习小组: 苏轼词两首苏轼词两首【导学目标导学目标】 1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3、准确背诵并默写全词。 重点:1、理解词的意境。 2、苏词中字词句使用的妙处。 难点:学习怀古诗把写景、咏史、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的写法。 。预习案预习案【知识链接知识链接】一、苏轼(1036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

2、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高出一筹。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社会政治现实的不满情绪。 二、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所写。这时作者 47 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苏轼出狱后被派往黄州,名义上是

3、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为了排遣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临皋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每天早饭后他就到那里去读书,跟朋友们谈论,或浏览风景。有时也到稍远的地方走走,到过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等地。苏轼游赤鼻矶,据前后赤壁赋所记,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年)这一年里。这首词大概是这期间写的。当时他已 45 岁,所以词中有“早生华发”一语。三、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四、关于定风波定风波也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期的作品,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述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

4、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学习过程:五、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烘托和映衬。 烘托:烘托是“以乙托甲” ,使甲的性质更加突出,乙起陪衬作用。词中“千古风流人物”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 ,最后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主要地位。 映衬:映衬是烘托的特殊形式,一方面“以乙托甲” ,一方面“以甲托乙” ,有互相彰显的作用。词中有两种映衬:实景与虚景映衬。作者亲眼所见的景象是实,作者想象的战争情景是虚,二者互相衬托。周瑜的“雄姿英发”与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嫌出作者的壮志未酬。【预习自测预习自测】1给加点字注音:羽扇纶巾(

5、) 樯橹( )( ) 一尊还酹( )江月吟啸( ) 一蓑( )烟雨 料峭(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2字词释义樯橹: 一樽: 酹: 已而: 芒鞋: 吟啸: 料峭:3念奴娇赤壁怀古塑造了词人自身什么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4请翻译定风坡的“小序” ,了解这首词的写作缘由。我的疑问 探究案探究案【合作探究合作探究】1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2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3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与前赤壁赋中的哪些语句表达的情感有相似之处?联系全词内容及作者的生平,谈谈你对作者思

6、想感情的理解。你觉得作者此时悲观消极吗?4.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5从定风坡中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6东坡为何不躲雨?【拓展延伸拓展延伸】酣畅豪放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整体艺术表现主要是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一种恢弘峥嵘的意境。先是由“大江东去”建立起博大、开阔的空间意象,再从“千古风流人物”带出时间的长远,空间的长江水变成了时间的洪流,冲刷着“故垒西边”的历史,拍打着“乱石穿空”的岩岸,映现出“雄姿英发”的身影,激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全部的词作由“江”带出, “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

7、情,三维一体构成了这么一种心情,这就是这首词的主旨所在。全词笔力雄健,一气如注,一洗婉约词愁山恨水之景、游子思乡之情与低年 月 日 班级: 姓名: 学习小组: 回婉转之调,表现出一种全新的气象,因而被誉为“古今绝唱” 。风趣幽默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笔调风趣幽默,主要表现在语带双关。以“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为例:芒鞋,即草鞋。作者当时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所应玩味的是,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本是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而马则是官员和忙人用的,所谓“竹杖芒鞋轻胜马” ,就是要拿“竹杖芒鞋”和“马”对比,就是要拿穿着芒鞋、拄着竹杖的闲人隐者与骑着马的官人、忙人对比,得出一个“

8、轻胜马”的结论,玩味词意,这个“轻”字并非指行走之轻快,分明指心情的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 (杜甫漫成二首之一)中的“轻”字亦同。词人想,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自然界的风雨也好,政治上的风雨(指贬谪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怕的呢?况且,我这么多年,不就是这样风风雨雨过来的吗?此际我且吟诗,风雨随它去吧!“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笔调的风趣幽默,和本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情志是和谐的,因而这首词使我们在谈笑风生中受到启发,在机智诙谐中得到美感。风雨任平生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

9、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 “风雨任平生”的一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风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

10、,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风雨任平生。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道理。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他要让西湖储藏的心灵,淹没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 ”这是他被贬至天涯海角的海南所作的诗。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场的污垢。他宁愿一辈子做一个普通的岭南人,每天尝尽甜美的荔枝。你看,这是一个何等豁达的心情,官场的风雨,生活的风雨均无法阻挡他心灵的前行。他要让他的一生过得甜美、豁达。

11、 明月几时有一词道尽了诗人在外想家想人的心境。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然而他也没有因此悲伤叹息,对生活失去勇气,失去信心。他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让他的风雨一生得到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思乡思人的心灵。这个时候,他把其豁达的心交给了饱怀思念之情的人们。他要告诉他们生活的风雨摧不倒我们,我们同在。 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苏轼,永垂不朽。【课堂自测课堂自测】1.从下列说法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长河落日圆”中的“长河”指黄河。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

12、国,旧地,即今天的中原地区。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武将的装束。2. 对定风坡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A. 词小序中的“狼狈”是说在雨中感到窘迫、难堪,“不觉”指不在乎。B. 首句中的“莫听”意思是不用管;“吟啸”的意思是放声长啸。C. “一蓑烟雨”一句是说自己对披蓑衣、冒风雨的生活,向来处之泰然。D. “山头斜照”一句是说云开雨霖,落日有情,脉脉斜辉,映照我身。3. 对定风坡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词的上阙写雨中情形,诗人不理会那穿林打叶之声,吟啸徐行,无一丝慌乱之意,与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B. 词末句的“归去”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照应上阙的“一蓑烟雨”句,表达了诗人摆脱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归隐田园的决心。C. 全词从叙事到抒情,以表达感受、见解到体现诗人的襟怀、个性,都紧密关系着旅途中遇雨一事。D. 诗人以曲笔抒写胸臆,把日常生活的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地融合统一在一起,读来令人深受启迪。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东 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有错必改我的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