碟形升力体的低速气动特性研究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972401 上传时间:2018-03-2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61.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碟形升力体的低速气动特性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碟形升力体的低速气动特性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碟形升力体的低速气动特性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碟形升力体的低速气动特性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碟形升力体的低速气动特性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碟形升力体的低速气动特性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碟形升力体的低速气动特性研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收稿日期:!“!#“$#$%作者简介:王劲东 ($ !),,不仅带来较大的容积, 而且增大了绕流环量, 在不发生分离的情况下提高升力+在碟形升力体的两侧增加了附加翼面, 一方图 $碟形低速升力体外形!“* 年0 月 第!? AB201C .DEFB:;2 3B90GB;=H8B/2 :;0/;02!40IF,:;?/;0B;P2 Q;:,9 D, WD XB/Y4B, RD XB;FB;=, #$ %=:;=M4/; B9 UFB=40 _/4B:F/ R/2B=; 9 N/1; /(R/50! 9 .15DF2B;,H/BZB;= L;B?/12B0C 9 N/1;9 7 25/8 FB90

2、B;=GE8C 7/1/ :;8D:0/8,91 04/ 5D152/ 9BI51?B;= B02 F7 25/8 8C;1I9 ?D2 8C;12! N/18CG;/99B:B/;02 7/1/ I/I/ 8B99/1/;0 I/0482 9 ED;8;01F7/1/ :I57/8 04IEB;/8 7B04 515/1 8C;D;8;01F,04/ 5/191I9 04/ 27 25/8 FB90B;=GE8C :?/8 2B=;B9GB: 81 B2 D5 0 0 1/F B02 5100C5/,7B04 04/ Y/1GFB9081/99B:B/;0 E/B;= 8/:1/D;8;01

3、F B;201DI/;02,8C;1I9 BI51?/8! ba5/1BI/;02 ?/8 048C 09 F/22D0/1 2BY/ 9 B02 1 :;01F 9FB=40 I8/F 4I5FB24/8 2D:G:/229DFFC!$7 30%5-:FB90B;= E8B/2;FB90G81;ED;8;01FJ(第 期王劲东等: 碟形升力体的低速气动特性研究碟形升力体的低速气动特性研究碟形升力体的低速气动特性研究作者:王劲东, 沈遐龄, 高歌 作者单位:王劲东,沈遐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应用力学系), 高歌(北京航空航天大 学,动力系) 刊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

4、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年,卷(期):2003,29(4) 被引用次数:3次参考文献(4条)参考文献(4条)1.Peters L 查看详情 19982.Bowers P M Unconventional aircraft 19843.屈希曼D.冯远猷.吴介之.杜金陵 飞机空气动力学设计 19894.恽起麟 风洞试验 2000相似文献(10条)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 王劲东 升力体低速气动特性的实验研究 2002为改善升力体的低速气动性能,探讨各种措施对升力体低速气动特性的影响,分别对三种低

5、速升力体设计方案进行了风洞实验和遥控模型试飞实 验研究.在风洞实验中重点进行了升力体低速纵向气动力测量,并对多种附面层控制方案进行了对比,给出了相应的试验结果,对其控制机理进行了初 步的探讨.为进一步全面考察几种升力体设计方案的低速气动性能,又对三种方案的遥控模型试飞研究.试飞验证了风洞吹风的结果,并且充分反映出 几种升力体方案不同的飞行特性.此外,以这两种成功的升力体方案为基础上进行了实际应用的设计算例,并与相同情况下的常规飞行器进行了对比 分析.2.期刊论文 唐伟.桂业伟.TANG Wei.GUI Ye-wei 通用大气飞行器的参数化气动布局研究 -空气动力学学报2009,27(3)提出了

6、一种新的升力体类通用大气飞行器布局方案.应用基于二次曲线的模线设计方法,通过二次曲线的控制点和形状参数实现参数化外形建模 ,构造适用于通用大气飞行器的升力体布局方案,提高飞行器气动布局方案的设计效率,为进一步的气动特性计算和布局方案设计优化奠定基础.采用 修正的内伏牛顿流理论,对通用大气飞行器进行高超声速气动特性计算,并进行了质心设计,获得的高超声速稳定配平升阻比达到3.5以上.进行了控 制舵面设计和控制效率的计算分析.3.会议论文 叶友达.卢笙.张涵信.王发民 高超声速高升阻比飞行器气动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2006本文通过完全N-S方程的数值模拟和网格生成技术的研究,数值模拟了升力体类飞行器和

7、乘波类飞行器的气动特性,在获得两类飞行器气动力特 性的同时,进行了热环境的计算,初步给出了两类飞行器的表面热流分布,同时对乘波体飞行器的表面辐射平衡温度分布进行了初步估计.为了检查数 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的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进行的高升阻比飞行器的气动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能够给出飞行器的气动力 、热特性,数值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4.期刊论文 钟范俊.王正平.ZHONG Fanjun.WANG Zhengping 火箭动力的翼身组合体高超声速巡航布局研究 -弹箭与制导学报2010,30(4)针对火箭动力的翼身组合体,通过机头弯度、翼型弯度和机翼扭转角三个布局特征参数的定

8、义,对高超声速下机身、机翼形成的激波升力体、激 波升力面进行研究,确定它们对全机升阻比的影响,给出了适应临近空间高超声速巡航的布局设计准则以及由此得到的优化构型.研究表明,通过激波 升力体和激波升力面的相互耦合设计,可以满足小迎角下高超声速巡航的气动特性要求,以及低速大迎角飞行的要求,实现翼身组合体布局的优化.5.期刊论文 朱森元 单级入轨运输器的发射技术研究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2001(5)建立了一个具有升力体气动外形飞行器的运动方程,并把飞行器的推重比和其升阻比、发射角以及起飞加速度的函数关系建立了起来.利用这些 关系分析的结论是:垂直起飞的推重比必须达到1.3左右,它只适合多级火箭的发

9、射;水平起飞的单级入轨运输器由于升力体效应把推重比控制在 0.65左右,适合单级入轨运输器的发射.6.会议论文 唐伟.桂业伟.张勇 重复使用运载器:回顾与展望 2006探索和开发宇宙空间的费用极其昂贵,降低单位有效载荷运输成本的合理途径之一是运输工具的可重复使用.航天运载器气动布局正向升力体、 翼身组合体及乘波体的方向发展,升阻比的不断提高,使得大范围机动、定点着陆、水平着陆、降低过载和热载峰值、提高有效载荷、低廉可靠、完 全可重复使用等成为可能.重复使用运载器布局概念层出不穷,典型布局方式包括锥柱体、翼身组合体、升力体及乘波构型等.本文系统回顾了以美 国为首航天大国的航天运载器研发历程,分析

10、了气动布局的演变及其原因,总结了国外目前研发重复使用航天运载器面临的技术挑战.7.期刊论文 于军力.王林林.高歌.Yu Junli.Wang Linlin.Gao Ge 碟形升力体飞行器气动特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0,36(2)碟形升力体飞行器采用了翼身融合的小展弦比气动布局.利用重心前移方式解决了横向稳定性问题,其效果在模型试飞实验中得到了验证,由于 展弦比小而导致诱导阻力较大,为减小诱导阻力,在风洞中对一种后掠鱼鳍形小翼进行了吹风试验,模型安装翼尖小翼后,风洞测量其最大升阻比在30 m/s风速下提高了70%.在试飞模型中验证了这种小翼不仅可以增大载重量而且增强了横向稳定性.为进一

11、步了解碟形升力体飞行器的气动特性,利用 数值方法对升力体流场进行了模拟研究,数值结果显示,由于展弦比小,升力体翼尖处诱导旋涡对升力体的气动特性影响较大.8.会议论文 唐伟.桂业伟.张勇 重复使用运载器:回顾与展望 2005探索和开发宇宙空间的费用极其昂贵,降低单位有效载荷运输成本的合理途径之一是运输工具的可重复使用。航天运载器气动布局正向升力体 、翼身组合体及乘波体的方向发展,升阻比的不断提高,使得大范围机动、定点着陆、水平着陆、降低过载和热载峰值、提高有效载荷、低廉可靠 、完全可重复使用等成为可能。重复使用运载器布局概念层出不穷,典型布局方式包括锥柱体、翼身组合体、升力体及乘波构型等。本文系

12、统回顾 了以美国为首航天大国的航天运载器研发历程,分析了气动布局的演变及其原因,总结了国外目前研发重复使用航天运载器面临的技术挑战。9.会议论文 叶友达.王振亚.卢笙.张涵信.张来平 高超声速飞行器一体化流场数值模拟研究 2003通过对Hyper-X的三面图尺寸的测绘,建立了高超声速一体化飞行器的计算模型,利用有限体积算法对所得到的Hyper-X一体化外形进行气动力特 性的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以良好的巡航性能为目标,进行升力体外形的气动特性研究,通过NS方程的数值模拟,提出了一种升阻比较高的升力体外 形,并根据Hyper-X外形的测仿结果,设计了一种升力体的一体化外形,然后用EULER方程进

13、行数值模拟,并比较了本文提出的两种一体化外形的气动特 性.最后对一种巡航导弹外形的气动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给出了其横向和纵向气动力特性,比较了三种一体化外形的气动特性.在数值模拟的技术 研究中,采用了分区网格技术、自适应网格技术和非结构网格技术等.10.学位论文 肖洪 乘波机的构型设计与优化 2003该文首先利用泰勒麦克尔模型和特征线方法分别计算了高超声速圆锥流场和轴对称物面绕流流场,并以此为基础运用锥导理论、吻切锥理论 、吻切轴对称理论生成了三种不同类型的乘波机.乘波机的性能计算包括升力、粘性阻力、波阻、升阻比、乘波机长度、体积、容积效率等乘波机 的各主要性能指标.计算结果表明:乘波机相对

14、于一般升力体具有很高的升阻比,其值已经突破了库希曼给出的“升阻比屏障“;源流场锥角是锥导乘波 机、吻切锥乘波机性能的决定性因素;乘波机捕捉流管母线曲率、进气道进口高度分别是锥导乘波机、吻切锥乘波机性能的另一重要的决定性参数 ;在乘波机容积效率要求较高的设计要求下,粘性阻力占乘波机阻力的主导地位,其初设计过程也必须考虑粘性的影响.乘波机的生成过程和性能计算 充分证明了乘波机作为高超声速飞行器和空天飞机外形的三项无与伦比的性能;较高的升阻比、由流场推算乘波机外形的反设计和一体化设计性能.引证文献(3条)引证文献(3条)1.王林林.高歌 碟形飞行器纵向飞行品质期刊论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8(12)2.邓以高.于进勇.于红芸.张友安 一类新型飞行器的气动数据模型期刊论文-系统仿真学报 2007(16)3.娄伟.冯国虎.雷军委 一类微小型碟式飞行器低速气动特性的数值分析期刊论文-计算机仿真 2006(6)本文链接:http:/ 授权使用:郑州航空学院(wfzzgkxy),授权号:e0d39bd5-74d4-4239-bbe4-9e650125b82b 下载时间:2011年1月8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