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模具专业“能力递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5970970 上传时间:2018-03-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模具专业“能力递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职模具专业“能力递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职模具专业“能力递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职模具专业“能力递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职模具专业“能力递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职模具专业“能力递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模具专业“能力递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探索(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职模具专业高职模具专业“能力递进能力递进, ,工学交替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摘 要 高职教育要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核心,为此,我们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结合本地区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市场人才需求特点,以岗位需求为依托明确专业定位,加强企业深度合作,提出了“能力递进,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关键词 模具设计与制造 工学交替 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 课程体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机械类专业中的长线与主体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模具设计、制造、装配与调试能力、冲压塑压加工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过

2、程中,以河南省国防科技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需要为指导,以模具岗位需求为依托,并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岗位能力分析及人才培养目标确定通过对河南省军工企业的调研,河南省军工企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年需求 500 人以上;据南阳市人才市场统计的有关资料表明,南阳地方制造类企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年需求 400人以上,实际招聘模具专业人才不足 200 人,存在较大缺口。模具专业人才供不应求将会影响区域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其中,富士康公司生产线中模具专业高级技能型人才占 10%,每年仅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

3、的需求量就达数千名。由此可见,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根据对企业岗位及岗位能力需求的分析,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为: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所需的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模具设计、制造、装配与调试能力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主要就业岗位包括金属冲压模设计与制造、塑料成型模设计与制造、模具装配与调试等模具设计师及模具制造技师。二、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利用毕业生岗位需求以及行业企业职业标准,加强与当地知名军工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确定模具生产岗位群及其对应的能力与素质要求,重新构建模具专业“能力递进,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模具专业“能力递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构架如图 1 所示。图

4、1 “能力递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能力递进,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基于模具设计能力、模具制造能力、模具装配与调试能力等培养要求,进行职业认知、职业能力初步形成、职业能力提升和岗位训练、顶岗实习等进行递进式设计” 。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及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教学实施,实现工作与学习的任务交替,学校与工厂的环境交替,学生与员工、教师与师傅的角色交替,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实践训练与企业的实际认知、岗位锻炼的全线融通,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中有工,工中有学” ,完成人才培养目标。三、实施“能力递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根据“能力递进,工

5、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企业合作,进行专业市场调研,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制订模具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能力递进与交替设计如图 2 所示。图 2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示意图根据模具专业“能力递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多学期分段组织教学的形式。通过校内学习和企业实习的交替进行实现模具设计能力、模具制造能力、模具装配与调试能力和操作技能的逐步强化。学生每一个学期除了在校内学习专业知识和接受单项基本技能训练外,还利用一年级暑期和二年级暑期到校外企业实习基地进行生产实习,同时第 6 学期安排 6 个月的顶岗实习,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训练技能、锻炼能力、提高

6、专业意识,同时接受企业真实环境熏陶,增强模具专业技术的感性认识,学会做人、做事,提高职业综合素质。(二)课程体系构建。围绕“能力递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提出的三种职业核心能力,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进而确定基于模具设计和制造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体系基础上,加上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职业能力延展模块等课程,构成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完整课程体系。(三)基于岗位能力分析的核心课程体系设计。围绕“能力递进,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提出的三种职业核心能力,根据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合作开发了本专业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通过改革,使得模

7、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时间线教学环节占到整个课程体系课时量的 50%左右,设定的实训内容涵盖模具制造认识实习、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装配、模具维修等多方面,同时配合相关的电视、视频教学片、图片、生产现场等,提高实训效果。(四)推行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专业课程原有的理论教学模式,根据每一个学习情境,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驱动形式完成项目任务,提高相关能力。以模具设计与制造的阶段产品作为任务载体,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内容的构建与开发。如,针对模具制造实践课程,设置加工准备阶段的审图、备料、加工工艺编制等项目,加工阶段的普通加工、特种加工等项目,以此来构建行动领域,并最终形成整个项目。又

8、如工种实训,在校内的实训基地可以进行普通车、铣、磨、钳工和数控车铣、特种加工等项目。(五)改革考核系统,实行全面考评。注重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考核,注重对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课程考核体系同时涵盖专业理论考核与专业技能考核。因此,以实操考核为主的课程考核体系在教师过程评价的基础上,要加大企业和行业直接参与评价的力度,将企业和行业的从业标准引入学生学习评价过程中,依托国家职业资格培训认证考试,形成一套适应工学交替、以实操考核为主的课程考核体系,即从教师过程评价、企业评价及职业资格考证几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教师评价主要从课堂学习态度、任务完成情况、技能操作评价及期中、期末考试评价等方面进行考核;企业评价则是由来自行业的专业指导委员进行技能现场考核。以此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丰富其行业经验的积累,提高其就业的适岗能力。四、 结束语按照“能力递进,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制定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深度合作,在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培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了系统建设。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遵循高职教育规律,有效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根本举措,作为高职骨干院校,我们应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为社会提供高素质高级技能型的专业人才。参考文献:1王正才.高职模具专业工学结合实训模式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