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身毒”的读音

上传人:杰猫 文档编号:35970132 上传时间:2018-03-2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也说“身毒”的读音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也说“身毒”的读音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也说“身毒”的读音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也说“身毒”的读音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也说“身毒”的读音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也说“身毒”的读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也说“身毒”的读音(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和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 中国语言问题与中华民族认同研究? ?编号0601024C?阶段性成果。 )( 南京大学中文系? 江苏? 210093)也说? 身毒?的读音徐时仪? ? 汉语历史悠久, 使用区域广阔,在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汉语与异质语言的接触可谓源远流长。上起商周, 下迄清末民初, 汉语既有同亲属语言的接触, 又有同非亲属语言的接触。汉语与异质语言的接触中有交流和碰撞, 也有交融和认同, 汉语在与不同语言文化的接触中不断充实完善, 语体上则渐由文言转型为白话。 1郑婕? 身毒?的读音?探讨了? 身毒?的读音 2, 本文拟就文献所载身毒的异译名读音作一些比较, 冀考探汉语

2、与异质语言的接触和汉语语音的古今演变。身毒, 据文献记载为张骞出使西域于 大夏 所 听到 的国 名。?史记? 西南夷列传?载:? 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 言居大夏时见蜀布、 邛竹杖, 使问 所从来, 曰:?从东南身毒国, 可数千里, 得蜀贾人市。 ? 或闻 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 ?根据?史记?所载, 西汉元狩元年( 公元前 121 年)已见? 身毒?一词。身毒, 又称? 天毒?。据?山海经? 海内经?载:? 东海之内, 北海之隅, 有国名曰朝鲜、 天毒,其人水居, 偎人爱之。 ?郭璞注:? 朝鲜, 今乐浪郡也。天毒即天竺国。 ?据?四库全书提要?云?山海经?: ? 殆周秦间人所述,

3、 而后来好异者又附益之欤。 ?考书中所说? 东海之内, 北海之隅?的地理位置,似指朝鲜一国, ? 天毒?有可能为后人传写误入的衍文。身毒, 汉时又称作? 天笃?、 ? 捐毒?、 ? 县(悬) 度?、 ? 天督?, 后又有译作? 天竺?、 ? 贤豆?等。据?汉书 ? 西域传? 载, 皮山国? 南与天笃接?, 无雷国? 北与捐毒, 西与大月氏接?。又载乌孙国? 本塞地也, 大月氏西破走塞王, 塞王南越县度, 大月氏居其地。 ?后汉书 ? 文苑传?载杜笃?论都赋?说, 武帝时曾? 摧天督?。又?史记 ? 大宛列传?载, 大夏? 其东南有身毒国?裴骃集解引徐广曰: ? 身, 或作?乾? , 又作?讫?

4、 。 ?其注?西南夷列传?中? 身毒?一词引徐广曰: ? 字或作?竺? 。?汉书? 直云?身136毒? ,?史记?一本作?乾毒? 。 ?司马贞索隐注此词亦云:? 身音捐, 毒音笃。一本作?乾毒? 。 ?考裴骃?史记?集解自序说徐广为故中散大夫, 约为东晋时人。据徐广所说以及?史记?的异文, 东晋六朝时身毒又有? 乾毒?、? 讫毒?、 ? 身竺?之异写。又据?后汉书? 西域传?载:? 天竺国一名身毒, 在月氏之东南数千里。 ?裴骃?史记?集解和司马贞?史记?索隐注?西南夷列传?中? 身毒?一词亦 引? 汉书音 义? 曰? 一 名天竺?, 司马贞?史记? 索隐注?大宛列传?中? 身毒? 一词还引孟

5、康云: ? 即天竺也, 所谓浮图胡也。 ?孟康为魏散骑侍郎, 故汉魏时已有? 天竺?之异读。?广弘明集?载梁荀济上书论佛教说:?汉书 ? 西域传?: 塞种本允姓之戎, 世居于炖煌, 为月氏迫逐,遂住( 往) 葱岭南奔。又谓悬度、 贤豆、 身毒、 天毒, 仍讹转以塞种为释种, 其实一也。 ?( 52/129a)3唐释道宣驳荀济所论之案语说:? 允姓之居炖煌, 西戎也。悬度、 贤豆等, 南梵也。西戎即叙, ?禹贡?所传。悬度已下, 荀济加谤。不读一史, 奚以定之。寻夫悬度, 乃北天之险地, 乘索而度也。贤豆、 天竺, 仁风所行, 四时和于玉烛。 ?4据荀 济和道宣所说, 南朝梁时又有贤豆之异名。延

6、至唐代始有? 印度?之名。玄奘?大唐西域记? 印度总述?说: ? 详夫天竺之称, 异议纠纷, 或云身毒,或云贤豆, 今从正音, 宜云印度。 ?又有? 呬度?、 ? 信度?、 ? 信图?、 ? 辛头?之异名, 据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载: ? 其北方胡国, 独唤圣方以为呬度。 ?(54/ 222a)5又据其?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一载? 渐至迦毕试国, 复过信度国, 方 达罗荼矣。 ?( 51/2a)悟空?佛说十力经序?亦称其曾? 次信度城?, 自注说:? 所信度河也。亦 云 信图, 亦 云 辛头 城。 ?( 17/716a) 6据前哲时贤的研究可知, 印度之 名 起 源 于 梵 语 sin

7、dhu 一 词,sindhu 在伊朗语中读作 hindu。印度的古音读作 ind ? ?k 或 induo, 来源于龟兹语。 7印度一词汉译异读的读音大多或与梵语 sindhu 音近, 或与伊朗语 hindu 音近, 可大致分为hindu 和 sindhu 两大系列。据?史记? 所载, 身毒一词系公元前 2世纪张骞在大夏时从大月氏人处得知的印度名称。身, 书母真韵真部;8毒, 定母沃韵觉部, 书母的演变为 qhj( qhlj)?hj ?( hlj ?)? , 故身毒中古为 ? induok, 上古为 hjind?uuk, 正为伊朗语 hindu 的译音。捐毒和县( 悬) 度见于? 汉书?。捐,

8、 以母仙韵元部; 悬, 匣母先韵元部; 度,137定母暮韵鱼部; 毒, 定母沃韵觉部。捐毒中古为 jwi?nduok, 由上古?wen?duuk 经 ?wenduuk 演变而来。悬度上古为 ?weendaak, 演变为 ?wendo。?wenduuk 和?wendo 与 hindu 音近。考司马贞?史记索隐?: ? 身音捐。 ?身毒之身,?汉语大词典?音 yu?n,?汉语大 字典? 音 ju?n。据 李荣 先生? 捐?字的音?一文说, 赵元任?钟祥方言记?( 1939 年) 列举古今音演变的例外字列有? 捐?字, 说? 不规则处? 是喻以读如见。漳平永福方言? 捐粮交公粮? 的? 捐? 读如喻

9、以母, ? 捐献?的? 捐? 读如见母。?红楼梦?第十三回中? 捐?的异文作? 蠲?, 据?广韵? 蠲? 和? 涓、 鹃? 为 古玄 切。 9? 捐?有两读, 读如见母为方音。贤豆见于南朝梁。贤, 匣母先韵真部; 豆, 定母侯韵侯部。上古为giindoo, 经 ? indu 演变为 ? end?u, 亦与 hindu 音近。天笃、 天督、 天竺见于汉魏, 然而天为透母先韵真部, 透母为 th, 读透母的天何以可用来对译印度的名称呢? 原来汉魏时天除了读为透母thin 外, 还可读为晓母 hin。据?释名?载,? 天, 显也, 在上高显也。青、徐以舌头言之。天, 坦也, 坦然高而远也。 ?由?释

10、名?所说可知东汉时雅语? 天?读如晓母的? 显?, 有些方言读如透母的? 坦?。因而天的上古音可拟为 hl。iin, 其语音演变一为 hl。iin?l。in?thin?then, 一为 hl。iin?hin。? 天?读 hin 原是古读, 只是到中古没有流传下来。天可读为晓母在其谐声字中亦可找到佐证, ? 天?的谐声字有? 祆?, ?广韵?呼烟切, 正为晓母先韵hen 的读音, 可印证? 天?古有晓母的读音。笃、 督, 端母沃韵觉部; 竺, 知母屋韵觉部, 古代舌头舌上不分, 故天竺在上古某些方言中读为hiintuk或 hinduka,10天 笃、 天 督 亦读 为hintuuk, 与 hin

11、du 亦音近。乾毒和讫毒见于裴骃?史记?集解引东晋徐广所说。乾, 群母仙韵元部; 讫, 见母迄韵术部。乾毒上古为 granduk, 中古读为 g?anduok; 讫毒 上 古 为 k?tduuk, 中 古 读 为kj?tduok。读群、 见母的乾和讫又何以可用来对译印度的名称呢? 据包拟古先生?释名?的语言研究?, 苦khou 与吐 thou、 乌?ou 与舒 ? io、 库khou 与舍? ia 都声训相谐。11库可读为舍, 后写作库。库又为车的谐声字, 车古亦音居。车, 昌母麻韵;居, 见母鱼韵; 库, 溪母暮韵; 舍, 书母祃韵。车、 居、 库、 舍, 上古同属鱼部。昌、 书为照三系,

12、照三系的一部分与见系字往往互谐,12?释名?用h、 kh或? 作 th或?的声训似正透露了其时有的方言中晓母 h 有 kh 的读音。据沈兼士先生?广韵声系?,? 銵,138口茎切。同?铿? 。 ?铿为 khe?, 溪母耕部。? 銵?与? 身?谐声, 由此亦可证其时晓母 h 在有的方言中尚可读为kh。13中亚一带的语言多有喉音成分, 往往有 q x h 的演变, 故乾毒和讫毒的译音亦当源自 hindu。吴其昌先生?印度释名?一文未提及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所载的? 呬度?, 据义净所说, ? 呬?音许恡反, 晓母至韵脂部。考英国学者贝利?于阗语文书?一书中有于阗语hidva 的记载, 14?

13、 呬度?的上古拟音为 hidaa, 中古为 hido, 其语源或当出自于阗语的 hidva, 亦属于 hindu系列。见于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的信度和悟空?佛说十力经序?中的信图、 辛头 则属于 sindhu 系列。信、辛, 心母真韵真部; 度、 图, 定母墓韵、 模韵鱼部; 头, 定母侯韵 侯部。信度、 信图 上古为 sindaa, 中 古为sindo; 辛头上古为 sindoo, 中古为sind?u。sindo、sind?u 与 sindhu 音近。至于? 印度? 一词, 岑麒祥先生?汉语外来语词典? 序?认为? 捐毒?和? 印度?的语源与拉丁语的 Indus有关, 15然据徐文堪先生?

14、汉语外来词的语源考证和词典编纂?一文说,? 考龟兹语 即吐火 罗语 B 有 yen?tukemne 一名, 其中 kem 的意思是?土地、 国土? , ne 是龟兹语单数依格之标志,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二和?宋高僧传?卷三译作?印特伽?( 除龟兹语外, 粟特语作?yntk? 等,回鹘语作?n?tk?k 等, 亦可比照) , 可能是?印度? 一名之所本。 ? 16指出? 今天通行的?印度? 一名, 是由玄奘率先使用的。它绝不是像岑先生所说的那样与拉丁语有关, 而可能是玄奘入印前在突厥汗国里听到的,来源于当时役属于突厥的龟兹国人的语言。 ?17冯志伟先生?关于? 身毒?、 ? 天竺?、 ?

15、印度? 的语源?一文亦认为: ? 当时中国与讲拉丁语的国家并无多少交往, 玄奘并不懂拉丁语,?印度? 这个译名不大可能与拉丁语的 Indu 有关。 ? 18考印为影母震韵真部, 拟音为?in, 亦源自 hindu。方壮猷先生?三种古西域语之发现及其考释?一文曾指出, ? 盖东汉魏晋代中国所传之佛教, 大抵由西域龟兹、 焉耆间接输入, 其时所翻译之佛典, 亦大抵由西域诸国语言如龟兹语、 焉耆语间接翻译而来。然西域诸国语言如龟兹、 焉耆等虽皆取法印度, 然亦各有损益, 与梵文原本不无异同, 故南北朝隋唐高僧乃有直赴印度取经之事。 ? 19玄奘正因为当时所见汉译佛经与梵文原本不无异同, 故不辞千辛万

16、苦前往印度求取真经, 其将? 印度?当作正音或与当139时梵语的变化有关。盖由于梵语与伊朗语语音中存在 s、 h 相交替的现象, 而古代伊朗语中没有 dh 一类的送气浊辅音。所以 sindhu 一词在伊朗语中被读为 hindu, 故汉译印度一词的异名有的源自梵语 sindhu, 有的源自伊朗语 hindu, 形成了 hindu和 sindhu 两大系列。 20附? 注? ? 1 徐时仪. 略论汉语文白的转型.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8( 2) .? ? 2郑婕. ? 身毒?的读音. 辞书研究, 2008( 1) .? ? 3据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编?大正新修大藏经?( 1924 年刊行, 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 1996 年重印), 括号内斜线前后的数字分别为?大正藏?的册数和页码, a、 b、 c 分别表示上、 中、 下栏。下同。? ? 4 道宣. 辩惑篇. 四部丛刊卷七:2.? ? 5 ? 度?, 大正藏本脱. 参王邦维.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 北京: 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