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全媒体时代的文艺价值重构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970127 上传时间:2018-03-23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注全媒体时代的文艺价值重构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注全媒体时代的文艺价值重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注全媒体时代的文艺价值重构(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多媒体对生活的改变, 其 迅猛程度令我们始料未及, 这 是科技引进所带来的, 更是艺术创作者在新时代格局下可 以借助的一个利器, 来传播自 己的视野和观念, 更为精细准 确地把它放大延伸, 戏剧舞台 的边界随之被不断打破和刷 新。但多媒体不只是技术, 更 应成为艺术的组成部分。 第一, 多媒体手段主要体 现在舞汇的拓展与更新, 它作为戏剧环境、 作为巧妙呈 现空间的转换手段、 作为戏剧 中的角色, 更多是作为重要的 戏剧元素手段使用。第二, 我们都说戏剧无可取代的其实 是现场性, 舞台剧不在现场看 的话, 观众就失去了互动交流 的及时反应, 可以说是一个遗 憾。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即使在现

2、场, 因为观众只能坐 在一个固定的位置, 由于固定 座位的限制信息容易错失, 这 可能也是舞台剧自身所无法 重新去追溯的特点, 多媒体使 得这样的流失变得可以返 还。此外, 多媒体的手段也可 能把更多好的作品带到全世界,“走出去” 和 “请进来” , 对 戏剧的传播会更方便。第三, 戏剧从业者应该在实践中去 探索多媒体技术和舞台艺术 之间的适度比例。最后, 随着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戏剧传播 随之变得更加多元, 这对于观 众和戏剧艺术是冲击和挑战, 也是新的传播方式, 也许我们 可以饶有兴致地去身体力行 这一重要而有趣的变革。 ( 林蔚然北京演艺集团 新剧本 杂志执行主编 )多媒体对当代戏剧的

3、渗入与改变多媒体对当代戏剧的渗入与改变摄影现在已经到了一个 非常繁荣的时期。谈到巨 变, 一个特别大的改变就是影像的全民化, 过去摄影还 是技术性很强的行业, 机器 很难把控, 后来出现了傻瓜 相机再到数码摄影完全普 及, 再加上手机摄影的铺天 盖地, 人人都是影像生产者, 而且数量完全超出了想象, 过去这么多年, 摄影行业从 来没有面临过如此大的全民 化影像生产, 应该说从生产 源头上已经达到了全民性。 第二个大的变化就是传播的 时效性, 影像传播的时效性虽然过去也很常见, 但现在 感觉人人都在第一现场, 影 像传播非常迅速, 尤其是在 新闻性上, 每个人都是直播 而且采编一条龙, 这在过去

4、 是很难想象的。再有就是个 性化, 我一直在想什么叫全 媒体, 我个人理解这个全媒 体较之于此前来说就是加入 了特别大量的自媒体, 过去 的媒体大多数都是官方组织 的、 集体的, 有一定的话语 权, 现在产生了自媒体, 个人平台出现了。 那么, 什么没变?灵韵 没变, 精神上的一些追求付 诸在艺术上的东西没有变, 还有, 探索也没有变。另 外, 我觉得值得注意的是科 学的精神在艺术圈和摄影 圈也可以适用, 就是大胆想 象、 小心求证, 在变化非常 迅速的时代里更需要的是 冷静的思考。 (周岚中央美术学院 设计学院副教授)摄影的巨变与不变摄影的巨变与不变无论是文学批评还是文 学写作, 现在真正进

5、入了一个 全媒体时代。有时候会觉得其实文学改编的力量很小, 但 技术改编力量很大, 文学必须 要拥抱这个东西, 否则你可能 就会被淘汰。想到我们评茅 盾文学奖的时候, 有一个特别 大的争论就是有一部分老师 会说这个小说写得特别像电 影, 情节设置、 人物叙述和表 达方式基本上就持否定态度, 但另外也有一些老师觉得把 电影元素引进小说中也没有 问题。我觉得这样一个争论 恰恰反映了媒体时代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交融, 当然前 提是你不能损害艺术本身的 丰富性和复杂性, 在这个情 况下小说借鉴电影未尝不 可, 但如果只是为了更强烈 的画面感就陷入新的视觉控 制主义, 未免得不偿失。目 前的文学包括小说写

6、作有两 个基本点, 首先是你能不能 讲一个好故事, 另外是你能 不能讲出一个更有力量的故 事。写作怎么来面对这些问 题, 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文学评论更是如此, 全 媒体是有特点的, 每个人都 成了故事的作者或者潜在批 评家, 大家都可以通过不同 的渠道发表意见, 在这个时 候说教式的或者高高在上式 的故事抑或意见都已经不受 人欢迎, 需要一种更有亲和 力的、 更能贴近人性本身的 或者能够跟普通读者的观感 发生互动和呼应的方式。 (杨庆祥中国人民大 学文学院副教授)全媒体时代的写作与批评今年影视行业最大的一 个热门话题就是IP, 所有公 司都在寻找购买IP, 如果让一个外国人看到IP这个词,

7、 可能会以为这就是IP地址, 但今年它在影视行业当中绝 对不是这个意思, 而是知识 产权。IP在今年如此火爆, 它在中国影视行业达到的狂 热程度, 已经超越了理性, 我 们回归到理性会发现, 其实 IP不仅仅是指小说, 甚至它 可以是迪斯尼经典形象、 商 标、 一句话等等, 都有可能成 为一个IP, 但在中国, 影视从 业者谈到它就变得很惶恐,把IP大部分界定为网络小说 的一种改编, 其实良莠不齐。 我觉得IP热有以下四点 原因: 首先, 跟原创萎缩息息 相关。第二, 跟网络自制剧 有关。去年是网络自制剧元 年, 今年是疯涨年。第三, 就 是视频网站在台播剧 “一剧 两 星 ” 之 后 成 为

8、 “ 第 三 颗 星” 。第四, 是大数据指导了 资本向一边倾斜, 制造了网 生代的超级点击率。 IP带来的负面效果, 一个就是IP价格虚高甚至有炒 作之嫌, 再有就是对于原创 空间的一种挤压。影视产品 一旦成为IP养成系列当中的 粉丝经济的附庸品, 我们的 文化必然遭受灭顶之灾, 甚 至陷入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困 境。要改变这种状况, 需要 焕发整个产业的创作活力, 以故事为王, 讲好真正动人 心弦的中国故事。 (赵晖中国传媒大学 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电视剧主流价值的迷失与重构本版编辑: 怡梦美编: 杨兴热线电话:(010) 64810159E-mail: 2015年12月11日2015年12月

9、11日专题712月1日、 2日, 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 京市文联研究部、 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承 办的 “全媒体时代的文艺价值重构: 2015 北京文艺论坛” 在京召开。北京市文联党 组副书记刚杰, 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谢冕分别致辞。北京 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 副主席张恬宣布 论坛开幕。 2015 北京文艺论坛以 “全媒体时代的 文艺价值重构” 为主题, 旨在贯彻落实党的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 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 中共 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 , 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 发挥文联职能, 团 结引导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 在当今互联

10、 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各种传播媒介相互 融合互动的 “全媒体” 背景下, 充分认识多 种媒体融合对当代文艺在创作生产、 传播 方式及发展趋向等各方面的深刻影响, 明确新时期文艺评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 任务, 共同讨论文艺评论如何适应时代需 求, 提供新的思路、 新的方法, 以正确的价 值观引领文艺创作生产, 进一步加强当下 多元文艺思潮之间的沟通、 交流和对话, 构 建良好的文艺生态环境, 切实发挥文艺评 论引导创作、 多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 尚的重要作用。 论坛上, 曾庆瑞、 张柠、 解玺璋、 吴文 科、 邹文、 杨庆祥、 兴安、 陶庆梅、 张定浩、 颜 榴、 解小青、 周岚、

11、王鹏等文艺评论家, 温亚 军、 崔曼莉、 石一枫等青年作家围绕全媒体 背景下文艺价值的重构, 结合当前多个艺 术领域文艺发展现状, 深入探讨了文艺价 值重构的艺术尺度、 全媒体时代的写作与 批评、 多媒体对当代戏剧的渗入与改变、 媒 体时代舞蹈价值的坚守与重塑、 全媒体时 代的音乐生态建设等理论话题。大家认 为, 在全媒体背景下, 文艺理论潮流多变、取向各异, 面对纷繁复杂的新环境, 作为对 文艺创作进行臧否评骘与方向引导的文艺 评论, 更应该高屋建瓴地站在历史、 社会、 时代和政治的高度, 对当下的文艺创作进 行科学认知和宏观把握, 要进一步加强文 艺评论家的主体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发 挥

12、文艺评论对创作的巨大推动作用和引导 功能。 “北京文艺论坛” 创办于2005年, 每年 一届, 本次为第 11 届。历届论坛分别以 “市场经济与文艺”“传媒与文艺”“批评与 文艺”“传统与文艺”“现实与文艺”“网络与 文艺”“梦想与文艺” 等内容为主题, 从文联 工作的角度, 提出有现实针对性的话题, 以 引起社会各界的进一步关注, 促进首都文 艺评论的发展。关注全媒体时代的文艺价值重构关注全媒体时代的文艺价值重构2015 北京文艺论坛在京举办二一五北京文艺论坛现场我谈一谈书法方面和现 代技术的结合。我今年夏天 做了一个例证, 中美联合拍了个舞剧 春江花月夜 , 是以赛 珍珠为题材的, 我们创

13、作的时 候就在想如何把中国元素集 中体现在这里面。在我录制 写书法的时候因为制作方都 是美方, 他们完全不认字也不 懂笔画, 所以拍照的时候严格 按照书写顺序拍下来, 然而首 演呈现出来却让我相当震 惊。他们是用西方的舞蹈语 言方式来传达我们中国的意 象, 表达中国的这种思维传统 和价值观。书法是最能反映中国哲学精神的一个艺术门 类, 我们讲写字先做人, 一幅 作品不是简单的一张字, 它 是把对社会的思考等全部灌 输在里面。既然书法这么能 传达出我们古人留下的对社 会的思考, 那么我们在今天 如何用声光电等先进技术让 它的内涵能够更加发挥出 来, 在世界上打好这一张中 国名片呢? 汉字认知不是

14、认字写字 的问题, 是要让人们更多地领悟传达古代贤明的价值观、 人 生观等等, 这种意象传达出来 了, 汉字才能真正和中西交流 联系在一起, 作为一个很好的 纽带。书法艺术也是一样, 不 能被一些所谓的装置前卫艺 术等所蒙蔽, 而是要沉下心来 思考, 因为书法里面蕴含着深 厚的文化功底, 它不仅仅是一 门艺术, 更是一门学问, 需要 我们去研究。 ( 解小青首都师范大学 书法研究院教授 )汉字认知与书法表现批评发生的理由到底是 什么, 也就是说我们根据什 么对一部文艺作品发表意见?很少有批评家告诉我们 他做批评的理由, 我想也许 是说不清或是不好说。批评 的发生大约是从对文艺作品 的选择开始的

15、, 选择就是批 评, 既然要选择好的淘汰坏 的, 就不能没有批评的眼光, 也不能没有批评的标准。 新世纪的到来, 伴随着新 媒体的兴起, 网络开辟了更加 广阔的批评空间, 批评的碎片 化、 随意性以及呈现出来的多 元价值取向和批评标准名目繁多, 更将革命、 审美批评置 于绝境, 其严重性不仅在于 文艺作品本身拒绝革命、 审 美批评的意义阐释, 即使批 评本身也放弃了这种意义阐 释而变成了一种语言游戏, 解构批评最终针对的是作品 本身, 到最后似乎连自身也 被解构了。因此, 提出文艺 价值重构显然是对意义虚无 的反抗和意义重建的试探, 但如何重构似乎又不是批评 界内部所能解决的, 因为任何一种批

16、评都和一定的社会 存在相联系。然而我们也并 非无所作为, 有些问题仍然 值得深入探讨和思考, 至少 商业文化所带来的虚无感已 经使其只提供享受的许诺打 了折扣, 人们会越来越不满 意这种享受, 而试图寻找更 多的东西, 这种渐进式变化 也许就蕴含着重构批评价值 体系的机会和可能。 (解玺璋北京文艺评 论家协会副秘书长)艺术价值与批评标准在我看来, IP这个词, 从 其本身的内涵来说, 可能并不 新鲜, 但今天我们讨论它, 是因为对研究者、 评论者来说, 它意味着一次全新的遭遇, 我 们遭遇到了资本推动下的文 艺大生产。以前, 我们只是看 到资本推动重工业生产、 轻工 业生产, 今天终于到了资本推 动下的文艺大生产的历史阶 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我们 作为创作、 研究与评论, 在内 心深处对这样一个新的时代 的新的感觉, 其实还没有完全 适应, 可能也并不完全理解。 而这个历史阶段, 又与网络时代的到来相遇, 因而, 两个时 代的问题叠加在一块了。今 天我们从全媒体时代引申了 很多问题, 但突然间会发现I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