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三要素及色彩的混合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5963363 上传时间:2018-03-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色彩三要素及色彩的混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色彩三要素及色彩的混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色彩三要素及色彩的混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色彩三要素及色彩的混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色彩三要素及色彩的混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色彩三要素及色彩的混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色彩三要素及色彩的混合姓名:牛海浪 班级:电气 0905 学号:200982250505摘要:世界因为有了色彩而美丽,周围形形色色的事物吸引着我们的眼球。所谓色彩,无非就是多种颜色的结合,自然界的颜色有千千万万种,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彩色和非彩色。从心里学的角度出发,色彩有三个属性:色相,色度(饱和度,纯度),明度。本文主要讲什么是色彩三属性及色彩的混合。关关键词键词:色彩:色彩 三属性三属性 混合混合 正文 一:色彩三属性一:色彩三属性正常的视觉所感知的色彩(有彩色系)具有很重要的三个因素,也就是明度,色相、纯度、几乎每出现一块色彩,都伴随着三要素的不同而显现。如我们在中灰色的底纸上分别贴上形状

2、相同、大小一样、机理一致、与观者的距离也相同的红、黄、蓝三原色,结果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首先被视觉注意的是黄色,因为它最明亮,最醒目;其次是红色,其鲜艳度最高,显得扩张、突出;蓝色相对暗淡,有远逝、收缩的感觉。可见,凡色彩都一定会同时具有三种属性,即明度、色相、纯度。这三种属性有相对独立的特点,又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1:明度(VALUE)明度是辨别色彩明暗的程度,也可称色的亮度、深浅,在色学上称光度、深浅度。它主要由光波振幅所定,振幅宽。则明亮;振幅窄更好,则黑暗。色彩间的明度关系是构成色调的基础,色彩的层次、体积感、空间感、重量感、软硬感主要靠色彩的明度对比来实现。色彩的明度可以从两

3、个方面分析:一种是各种色相之间的明度就有差别,同样的纯度,黄色最高,蓝色最低,红色居中;另外一种情况是同一色相的明度,因光亮的强弱而产生不同的明度变化。明度在色彩构成学中被称为“色彩的骨架”,任何色彩均具有其明暗关系,它是色彩关系的架构,有其自私基恩的美学价值和表现魅力。没有明暗关系的构成,色彩也会失去分量而显得苍白无力,只有介入明度的变化,才可以展示出色彩的丰富层次变化。2:色相(HUC)色彩最明显的特征色彩的相貌和主要倾向,不同波长的光波给人特定的感觉是不同的。光谱色中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为基本色相,如玫瑰红、大红、朱红、橘红、土红等,这是因为波长的细微差别所致,它们之间的差别属色

4、相差别。如果红色加入白色混出明度、纯度不同的一些粉红色,加入黑色混出明度、纯度不同的一些暗红色,加入灰色混出一些灰红色,则所混出色彩还是同一色相,只是明度、纯度不同而已,因为它仍保持原色相的主要特征。色相在构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具有主导作用。色彩的丰富性、色彩的冷暖感觉。色彩的心理以及情感主要靠色相对比来实现。3:纯度(CHROMA)纯度,也称彩度,是指色彩的纯净程度,也可以说指色感明确的鲜灰程度。也有彩度、艳度、饱和度等说法。这是取决于色彩波长的单位程度。可见光谱中的各种单色光为极限纯度,是最纯的颜色。颜料中的红色是纯度最高的色相,橙、黄、紫等色是纯度最高的色相,蓝色是纯度最低的色相。一个色

5、相掺进了其它成分,纯度将变低。凡有纯度的色必有相应得到色相感,有纯度感的色都称为有彩色。纯度变化对人们的心理影响极其微妙,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文化教育背景的人对纯度的偏爱有较大的差异。二:色相二:色相 明度明度 纯纯度之度之间间的关系的关系某种颜色加入白色可提高其明度,加黑会降低其明度。另外,在颜色的明度改变的同时,颜色的彩度也会变化,白量和黑量越多彩度越低。 颜色的色调、明度和彩度只有在亮度适中的时候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在中等亮度下,一般人眼能够分辨的色彩总数在 10,000 种左右。在亮度极低的场合,色彩变成了暗色,这时就很难区别色彩的色调和彩度。如果在极亮的光照下,人眼接受刺

6、激的程度已达到了极限,使人产生了耀眼的感觉,这时将无法分辨色彩的一切属性。1纯度变化在色彩设计中,纯度变化是决定色调感觉华丽、高雅、古朴、粗俗、含蓄与否的关键。如我们选出一个纯度价高的色相大红,在寻找一个明度与之相等的中性灰色然后将灰色和大红色直接混合,混合出大红到灰色的纯度依次递减的纯度系列,得到高纯度色、中纯度色、低纯度色,不同的纯度又给予我们不同的视觉感受。如右图同一种颜色,不同的纯度,就可以构成一幅画面。2色相变化色相变化是色彩对比的一个根本方面,其对比强弱程度取决于色相之间在色相环上的距离(角度),距离(角度)越小对比越弱,反之则对比越强。可以看到右图 2 的色相环,每种颜色都可以通

7、过视觉清晰的辨认出来,同时,不同的颜色又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热情的是红色、冷静的是蓝色、宁静的是绿色、活泼的是黄色等等。3明度变化明度变化是色彩对比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决定色彩方案感觉明快、清晰、沉闷、柔和、强烈、朦胧与否的关键。明度的变化会使画面产生不同的效果。明度对比越强,画面效果就越突出;明度对比越弱,画面效果就越柔和。三:色彩的混合三:色彩的混合色彩之所以丰富,是因为色彩不同量的配置而产生变化的效果。我们常见颜色基本上是由三原色变化而来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混合在一起,构成与原色不同的新色称为色彩混合。色彩混合有三种形式: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混合后变成白色光,称为加色混合。颜料的三

8、原色品红、柠檬黄、湖蓝混合后呈黑色。还有一种是空间混合(也称中型混合)。1:加色混合加色混合也称为色光混合,即将不同光源的辐射光投照到一起,合照出新色光。它的特点是:色光明亮度会随着色光混合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全色光混合时*-呈现白色,三原色光混合相加后得到白光,红绿光相加得到黄色光(颜料红绿相加得褐色),绿蓝光相加得到青色光,蓝红光相加得到品红色光。两色光或多色光相混出的新色光,其明度增高,为参加混合各色光相明度之和。参加混合的色光越多,混出的新色的明度就越高,如果把各种色光全部混合在一起则成为极强的白色光,所以把这种混合称为加色混合。在色环上,距离较近的两色光相混,混出的新色光为相混两色光的

9、中间色光,其明度增高,纯度也高;距离中等的两色光相混,混出的新色光相混两色光的中间色光其明度增高纯度也较高;距离较远的两色光相混,混出的新色光也为相混两色光的中间色光,其明度增高,纯度降低。加色混合一般用于舞台照明和摄影。2:减色混合减色混合通常是指物质的、吸收性色彩的混合,也称减色法。各种颜料和染色的混合属于减色混合。其特点恰与加色混合相反,混合后的色彩在明度、纯度上较之最初的任何一色都有所下降,混合的成分越多,就越暗、越浊。减色混合分颜料混合和叠混合两种。颜料混合颜料混合是明度与纯度均降低的混色,实质上就是我们习惯上讲的颜料调和。颜料或染色中的红、黄、蓝为三原色。各种色都可以利用三原色混合

10、而成,所以被成称为物体色的三原色。混合后的新颜色,增加了对色光的吸收能力,而反射能力则降低,因而明度、纯度均降低,色相也发生变化。相混合的种类越多,混出的新颜色就越灰暗,相应的反射光也就越少。叠色叠色指将透明物叠置产生新色的方法。特点是透明物每重叠一次,透明度就会下降一些,课透过的光量也会随之减少,叠出新色的明度也肯定降低。如让光先后通过来两块透明玻璃,设第一块玻璃的透过率为 90%,第二块玻璃的透过率为 80%,如果投射的光为 1 的话,则透过两块玻璃片后只剩下投射光的 58%。既所得新色相介于相叠色之间,纯度随之下降 。两色相车别越大,纯度下降越多。如果完全相同的色彩相叠,叠出的瑟有可能提

11、高。3:中性混合中性混合有旋转混合、空间混合两种。中性混合是色光混合的一种,色相的变化同样是加色混合,纯度有所下降,明度不像加色混合那样月混合越亮,也不想减色混合那样越混合越暗,而是混合色的平均明度,因此称为中性混合。 旋转混合旋转混合属于颜料的反射现象。在圆形转盘上贴上两块或两块以上色纸,并使之快速旋转,如我们通常所见自行车轮上有两块色一块是红色,一块是黄色,当自行车轮快速旋转式就会产生一种混合色橙色,这一混合我们称它为旋转混合,它实际上是视网膜的混合。空间混合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并置在一起,通过一定的空间距离。在人视觉内达成的混合称为空间混合,又称并置混合。事实上颜色本身并没有真正混合,

12、是在人的视觉内完成,股也叫视觉调和。这种依据视觉与空间距离造成的混合,能给人带来一定光刺激量的增加。因此,它与减色混合相比,明度要显得高,色彩显得丰富,效果响亮,具有一种空间的流动感。空间混合的效果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色形状的机理,即用来并置的基本形。如小色点、色线、网络、不规则形等。这种排列越有序,形越小,混合的效果就越单纯、越安静。二是观者距离的远近。痛一个物体,近看形象清晰,层次分明,远看往往是各位大感觉,明暗处于一种中性状态。结结论论: :颜色的色调、明度及彩度都是人在观察色彩的视觉心理量,是人们的主观颜色感觉。通过色彩混合,混合出新色彩的明度基本等于参加混合色彩明度的平均值。通过它们的不同混合,才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颜色。颜色的三个属性是相互独立的但不能单独存在。色彩的混合与色彩三要素共同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参考文献:【1】刘颖悟.色彩构成M肇庆.第 1 版.肇庆出版社 2004. 第 6-10 页【2】 马一平.色彩M第 2 版.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 2428 页【3】 王平. 色彩构成M第 1 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第 7273 页【4】 周信华,胡永康.色彩基础与应用M第 1 版.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第1416 页【5】张宪荣.张萱.设计色彩学M第一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第 1921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