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该怎么看中药-与西药的区别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957169 上传时间:2018-03-23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93.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到底该怎么看中药-与西药的区别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到底该怎么看中药-与西药的区别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到底该怎么看中药-与西药的区别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到底该怎么看中药-与西药的区别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到底该怎么看中药-与西药的区别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到底该怎么看中药-与西药的区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到底该怎么看中药-与西药的区别(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到底该怎么看中药到底该怎么看中药与西药的区别与西药的区别北京同仁堂张学著一、怎么看中医药首先应从中医药本身掌握它,然后再探讨研究的方法,借鉴现代科学也是一条路。但不能先确定了方法,戴上了有色眼镜,然后去看中医药,那样得到的结果,是掺杂了观察者认识角度的被扭曲的中医药影像。二、中医药的内涵现代文明, 进取, 分析, 表征了其特征内在的细分的趋势, 科学一词, 说明了全部问题,分, 人为, 展开。 故其医药领域亦如是。 现在, 大家都强调人体疾病的核心是分子行为变化,药物治疗的基础是物质分子。中医药是与此相反, 中医药是建立在中华传统化的宇宙观与人体健康观、 疾病观的认识背景之下的医药学体系,中医

2、讲的症状,是气机外显的病情,这个情,中医由之而证其机来治病。其病情近似于现代的病理状态的整体,中医在气层次上由之而悟证病机。1、整体观念是平衡医学,是非对抗医学,是整体医学。中医的整体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认识角度上的整体观念,中国传统文化认识角度上的整体观念,如中医的五行,是中医对世界整体的一种分析认识,如 93 年初夏大雷雨,树木多折,中医认为木气太盛,可从五行取类比象确定时人肝气暴躁失柔润,患肝病者病会加重,一般人则会脾气燥,肝气上冲而出现喉咙干痛,4-5 月间果然如所预料,北京同仁堂清咽润喉等药在那一年销量大增。2、中医用药究竟用的是什么?中医用药,主要是用的药性,中医用药,主要是用的药

3、性,而不单是药的物质,还有其性质、结构、状态所携带的信息,如我们知道,许多著名中成药中都含有朱砂这味药,朱砂是硫化汞在摄氏 444 度时形成的特定的晶格状态,化学中称为三斜晶系,其化学性质及其稳定,在人体内不被吸收,不分解变化,经 6 到十二小时,朱砂可被人体原封不动地基本排遗掉,但其药理作用却极明确肯定, 如含朱砂与不含朱砂的安宫牛黄丸其醒神开窍作用是有和无的区别, 而解热作用前者可比后者持续时间长 6 小时,这是一种信息作用。成分控制使药品质量走向化学结构效应方向, 这正是经典物理学与数学勾勒出的世界格局-万物之间的关系如同弹性碰撞那样遵从经典力学,现代科学认为世界可微分为无数单位,然后这

4、些单位可以线性关系积分还原成这个世界,前后二者之间的误差可以忽略不计。缺乏信息力量的评价能力,但信息作用恰恰可能是中药的主要效果所在。分析不适用于中医药,中医药应整体认识,如果硬要分析,是分层次的(西方却是平面的),又是分角度(多维)的(西医是单一方向的,线性的)。 “四逆散”此方甚佳,枳实、炙甘草,其草炙后固和,粘也,则居,而枳实荡之,二药则一居一荡,其如是令阳畅也。而柴疏芍柔,其生机开也。柴芍与枳草,先和后攻,前相后将,此保生机也,故柴芍开柔,如是治郁而郁逆。“痛泻要方扶土抑木病机为肝脾失调,脾弱肝强” ,其木强在当令太过,木盛而生机反停,而生长不能,故当缓肝而苏生机,和以长其生。白芍正此

5、,缓生机,防风则以之防风,正是初春缓和意。3、中药君臣佐使的真正含义现在一般认为,君臣佐使就是中药的配伍原则,错了,这不仅是不懂得中药的君臣佐使的含义,更是对中医深湛的用药认识背景的无知。中药的的配伍是什么?是中药的七情,行、须、使、畏、杀、恶、反,即中药可以单用(单行),可以联合应用互相增进疗效(相须),可以用一种或几种药物辅助其他一种或几种药物加强疗效(相使),应当避免几种相互矛盾药物之间的配伍(相畏、相恶),可以利用几种药物之间的制约减低甚至避免药物毒副作用(相杀),注意几种药物因相互作用会带来不良甚至毒副作用而应避免配伍使用(相反)。君臣佐使,不一定是指方中具体的药味,而是中医药的结构

6、描述,是一种格局, “方之有解,始于成无己”,成无己之前,神农本草经就已提出君臣佐使,直到宋代以前,都不对方子解具体的君臣佐使药味, 为什麽?因为君臣佐使只是方子结构, 而不是对应具体药味,尽管可能,方中某味药在其中具体主要是起君或臣或佐或使作用,但君臣佐使本来不是这个意义。在中医看来,中药每味药,在人体这个空间中,其药力是都是具有空间矢量的信息、能量流,当构成处方,各药形成的能量信息流在人体中是一个空间立体结构,彼此之间各自的力量合起来的整体应当平衡,应当合于人体的前后、左右、内外、上下的一体状态,否则人就会有不适感。例如参苓白术散,方中用柴胡开郁,用升麻升提,不仅仅是方中要用到它们各自的功

7、用,用这两味药相配,柴胡左行,升麻右升,药物的力量得以平衡,患者服后不会感到额外的不适。再如 2003 年北京的非典预防方,苍术 12g 藿香 12g 银花 20g 贯众 12g 黄芪 15g 沙参 15g 防风 10g 白术 15g,共 8 味药,防风、藿香、贯众、黄芪四药形成的合力在肩背第一胸椎及左右,银花、沙参形成的合力在胸骨向下,与苍术、白术形成的在脾胃中上的合力, 造成了背热、 重楼空虚、 下腹空虚, 从而不可避免地服用者会感到咽干、 颈部不适,腹部不适甚至腹泻。这也从反面告诉我们要注意处方构造的结构平衡。4、中药的时空节律内涵在“药”的古代繁体中,为什么会用音乐的“乐”字作为组成部

8、分呢?先秦时代,人们对于音乐之于人的作用倍加推崇。庄子曾说, “乐以道和”,意思是说音乐的妙用可以导致人的平衡调和。所以古代先民们在创造“药”这个字时,认为草药是能够象音乐一样使人的机体保持平和状态的百草。”不仅这层意思, “薬”字取“樂”为组成,“樂”在古代有很深的含义,它更深的意义是讲宇宙节律,中医是按照阴阳五行认识世界的,阴阳五行,实质上讲出了万物在时空上的节律变化,是其他一切的基础,所以国家新建,改朝换代,最重要的是要重新确定历法, 上古更是每隔一定时期都要重新确定基准节律定黄钟大吕, 而且必须钦定。所谓五音六律,讲得是宇宙万物的时空节律,中医的整体观,很重要的也是讲在节律上的整体性。

9、所以“薬”字取“樂”为组成,是说中医用药用的虽然是草,但是是从这个草的与宇宙相呼应的节律上选择和应用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都是说的这个。道地药材,讲的是节律,是从空间上相区别,采收时令,是从时间上区别。炮制加工,是加入了人对节律的改造。如桃核承气汤治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组方为: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芒硝二两。方桃仁用五十个,古言,人身气血一昼夜行五十度而有奇,此处以此活五十度之瘀,则周于身表之太阳所凝之瘀,可以遍活;桂枝、甘草各用二两,二数在五行属火,性上行,正与该二药上散太阳郁热相应;大黄用四两,四为金,属肺,居人身最高位,用此则

10、大黄其势大也, 且太阳之气为肺所主, 正可遍清其气, 使无留邪; 芒硝二两, 似有归心经泻小便之意,正对膀胱之位。又如调胃承气芒硝用半升,正以泻主要在胃之热。是否可以提出,古人曾经或有意、 或无意地运用数的道理达到了助药性升降浮沉、 至里达表的效果呢?! 如大黄趋下,而四数位上。在这里,处方中药量同样如其药味之间具有上下里外的矛盾对立统一的走势。5、中药的量化秘密整体状态的改进,更优于其中过程与物质的质及量的控制,在中医眼中,药物的质和量均是作为质来分辩和把握,并对质进行不同质的量化分别,而西药则是同质内的量化分别,在中医眼中无法达到状态控制。英语没有“量” 词,就是东西方差别的显现-平面逻辑

11、与立体自然逻辑。目前尝试的中医证候评分标准不能准确反映临床疗效。问题不在量化,而在如何量化。问题不在量化,而在如何量化。现代科学认为质之间有质的区别,却无法用数量来量度质的差异,是量的量化,而非质的量化。有量的学问,没有质的学问。从质的角度,只有元素周期表是量化的,也只是元素,我们无法用量来定义土和石头、水和火焰的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讲,分子水平上没有数学,原因就在多维度,矢量性等信息如何量化,现代科学尚远未走出线性的圈子。例如,动物和人之间的差异能否量化地来予以考虑?若能,量的关系是什么?就拿所说的量,当初华佗初为医,为一药量苦练 3 年,现在解为联习用秤,或说象张丙贵那样练习一抓准,如果这样

12、的话,华佗也太苯了,殊不知见人如见药,见药如见人,在中医眼里,患药等重,没有这颗心秤,做中医如何下手?现代科学将定性与定量别,无法统一,定量是一定性质的量多少,而不同性之间的区别却未能定量,尽管有元素周期表,然其分子与分子间,性质的定量把握却做不到 。古代的认识,是不是也算一种量化呢?如果是,那应是质的量化,而非量的量化。能否有这样认为:中医关于八卦、五行、四象、十二地支、十天干等均是对量的认识-是性的量概念,是万物“质”差异的量化学?果真如此的话,那末中医就是疾病质的数学?西医中医就是疾病质的数学?西医是是疾病量的数学。中医本身就是疾病量的数学。中医本身就是“质质”的量化,而非量的量化,四气

13、五味,是不同的质,的量化,而非量的量化,四气五味,是不同的质,“质质量化量化” 对应对应“质质”量化量化。6、中药的毒副作用中药无毒, 是指中药从中药角度使用, 不应出现不可预知的反应中药无毒, 是指中药从中药角度使用, 不应出现不可预知的反应。 因中医就是以偏纠偏,在保障安全上技术圆熟,有很多技巧。现在用两种不相干理论指导研究与应用,二者都不完善,缺乏在传统中医认识层次上对药物因时历之变,地域之变,现代加工技术之变,用药思路与技术之变而造成的中药药性改变的研究;而西医学远未认识清楚中药的天然产物属性。所以, 中药放弃传统认识, 中药这个宝库不唯只是一个药物资源库, 更成为一个祸害中药放弃传统

14、认识, 中药这个宝库不唯只是一个药物资源库, 更成为一个祸害源。源。产地、时间、部位、炮制、储存对药性的影响是什麽?有多大?中成药与汤药的区别?处方与制剂的区别?现代给药途径的中医解释全没有。举例而言,成药也有一个应用、配伍、君臣佐使、升降浮沉问题,药品应用指导,应是在传统认识上的。有人把中药传统制剂改变剂型的理由是“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副作用”,想过没有,在这样的同时,胃肠对药物的加工减低,从而药物与人的适应性得不到调和,于是毒副作用得到避免的机会也相应减少。中医讲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则是中医治法的一部分,认为药物治疗只是疗疾的很小一部分,应当使其恰而收。7、中药现代化应该怎么做中药应该现代化,

15、也必须现代化。古人尚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何况今人?!问题是:怎么现代化?怎么现代化?中医药的现代化,应当是赋予中医药适合现代社会方式的存在形式,而不是丢弃中医药的精髓中医的认识方法、宇宙观、人体观、健康观、疾病观、治疗观、保健观必须继承,而且应该发扬。笔者这里不想谈近年中医药现代化的弊端,只想说一些从中医药传统角度的问题。在中药工艺研究中,是否应该考虑一下现代技术的引入,对于中成药药性的影响?一种提取溶剂的引入, 实际上这种溶剂本身的性质, 已经选择性地使得被提取物性质一种提取溶剂的引入, 实际上这种溶剂本身的性质, 已经选择性地使得被提取物性质整整体向溶剂性质偏移了。体向溶剂性质偏移了

16、。如现在改剂型,较汤剂煮提时间大为延长,干燥长时间加热等,是否考虑过药性变热了?对清热药是否疗效降低了?采用乙醇提取, 在中医看来, 药性整体增加了上升的趋势,作用部位在下的成药,这么做是否妥当?乙醇还可起到发散的作用,对于滋阴入里的补药,效果上有哪些变化?以醇治药,有上者,便有下者,是分物而为二性,一偏散升,一偏沉浊。故已是二药,须是再配阴阳四象,方是方子。蜜丸,蜜的作用,不仅是赋形剂,同时是一味药,这在大多数剂改中被忽略了;蜜丸,蜜的作用,不仅是赋形剂,同时是一味药,这在大多数剂改中被忽略了;蜜同时因其味甜,入中,性缓,还起到使药物作用部位停于人体中、上的作用,改剂型后片剂、胶囊,在人体速崩下溶,作用部位偏下了,所以现在有些治疗中焦、膈与心肺的药效反而不如大蜜丸。有人发现,藿香正气,水、丸、片,分别作用于人体的头、中焦,中下焦,值得考虑。中药中药从辩证、立法、处方、遣药配伍,到选药味、辩产地、采收季节、产地加工、炮制、调剂以及制剂,都是基于中医对人体的认识是基于中医对人体的认识:中医眼中,人是最柔和、最中正的,因此尽管中药的最基本原则是以偏纠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