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944230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探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试探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试探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试探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试探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探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探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创新教学论文创新教学论文 初探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初探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宁夏吴忠市东塔中心小学 达艳梅联系电话:13895039178 邮政编码:75110021 世纪是一个充满创造的世纪。原国家主席江泽民曾在全国政协科技界委员共商发展大计时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校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作为基础的学科的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最有效的学科之一。数学是一门极富创新内涵的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各种教育因素,创造性的进行教学活动,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抓好创新思维的训练,提高学

2、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关键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把学习主动性还给学生,教师应树立所有的学习都是自我学习的观点,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语文,大力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不代替学生思考,不代替学生学习,让学生自动地运用“双基”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会自己学习。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一、树立创新意识一、树立创新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就教师而言,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领会新课题的精神,转变传统的教育

3、思想和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学观,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转变师生角色,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2习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数学是一门极富创新内涵的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各种教育因素,创造性的进行教学活动,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抓好创新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二、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二、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途径和方法1、选择好学习起点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之间的信息和反馈的控制过程,为了优化课堂教学,科学地、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运用前反馈信息,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应用即时反馈信息。运用前反馈信息

4、,是指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以往学习的情况,即学生已具备哪些基础知识,学习新知识时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策略,尤其是选择好学习起点,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在上课之始就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时、分、秒”时,我了解到:现在小学生几乎都戴上了手表,他们每天都会看时间,以基本上会看几时几分。但是对于“用 7:25 表示 7 时 25 分”这一知识不够清楚。所以在制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在认识领域方面重点是认识“秒”以及几时几分的表示法;在情感领域方面,则要求学生能合理安排时间,制定时间,制定出自己的一天作息时间。结果,学生在上课时积极性很高,他们在制定一天作息时间时,

5、都有课外活动和业余爱好的内容,有的做科技小制作,有的阅读课外书,有的练写字充分表现了自我,体现了创新精神。2、学生创新意识3创新需要一定的知识、技能为基础,但情感对学生的思维活动的影响不容忽视。拥有快乐、宽松的积极情绪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认知和创造具有激励作用,在这种情绪状态下,学生的思维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容易诱发创新思维,产生新异的独到见解,充分发挥出创造才能。试想,学生若总是怕说错,怕老师批评,怕同学嘲笑,问题惴惴不安,怎能变成敢想、敢说、敢做的创造性价值规律?其实每个人都 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能力。在教学时,教师应尊重、信任、善待每一个学生,以引导者、服务者的角色面对学生。学生进行创

6、新活动的前奏就是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围绕提出问题、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氛围。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而问题意识则是创新的前提。比如学习求圆的周长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老师的讲台上有几个圆形的物体和一把皮尺,只要你帮我量出这几个圆的直径或半径,我马上就可以估算出这些圆的,你们相信吗?”一位学生主动上台量出这些圆的直径或半径,当量出直径是 4 分米和半径是 4.5 厘米时,教师脱口而出:直径是 4 分米 的圆的周长约是 12.56 分米,半径是 4.5 厘米的圆的周长约是 28.26 厘米,答出的结果与学生用卷尺量出的圆的周长的数值几乎一样。学生们目瞪口

7、呆,倍感信服,顿时萌发了一定要找出这个“秘诀”的强烈探求意识。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允许学生主动提问,是为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主动参与的学习意识和习惯。学生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是富有创造性的表现。“授之与鱼,莫如授之与渔。”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积极思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帮助学生独4立迅速地获得更多的知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表达,能让学生抒发感情,显示意向。课堂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可以最大限度地把各层次的学生调动起来,使息广泛交流,让学生人人都有表现一番,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意向,享受成功的喜悦的机会,从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增

8、强学习的主体意识。3、激发学生创新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 一个问题比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由此可见,问题是创新之源,是创新之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就是要让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定向探究性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就应运而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经思考之后得出的不同意见,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良好的研究能力,培养学生喜欢问为什么的科学品质,并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如教学“面积的认识”,为了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我先教

9、学认识“物体的表面”,让学生摸课本的表面、桌面等直观感知。由于我举的实例其表面都是规则的长方形,学生也很容易看出面是有大小的,这时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质疑,提问:我们认识了物体的表面,你还想到什么?这一问,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文具盒的表面的 6个都是长方形的面,一个足球的表面的什么形状?”“苹果、茶杯的表面是指哪一部分?”学生提出问题后,我让学生展开讨论,就有学生按照自5己的理解方式,对“物体的表面”作了颇有新意的描述:“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是物体的表面。”这样新奇的回答,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从生疑到释疑的过程思维活跃并能自己解决。争议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课堂教学

10、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争辩过程中可以陈述矛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问题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本的教学形式, 它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不断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求解问题, 衡量我们学习数学的成效也主要通过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来评价。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比如, “比的意义”讲完之后,可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体重比血液之比大约为 13:1,身高与脚长之比大约为 7:1 些有趣的比有什么用途呢?如果要知道自己血液的重量,只

11、要称一称自身的体重,马上就可以算出来;如果你当了公安人员,凭借坏人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到坏人的身高。4、设计练习,训练、培养学生创新创造性思维不是无源之水,求异思维也不是纯灵感的产物,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是需要长期培养训练的。所以,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训练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因此,在练习设计中,要讲求实效性,讲求趣味性,和挑战性,要让学生在练习中感受思维成功的快乐,体会到我能行的喜悦。教师在练习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等不同形式6的题目来不断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从而训练学生的多维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如

12、计算“10425=?”时,有几种解法:解法一:10425=26425 (把一个数分解为两个数的乘积,再应用乘法结合律) =26100 =2600解法二:10425=(1004)25 (把一个数分解为两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 =2500+100=2600解法三:10425=(1044)(254) (利用积不变的定律) =26100 =2600任何一种创新都不是单一思维方式所能达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教师要针对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以认为本”的新理念,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维训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何玉平:创新思维训练的主要策略(小学版)张绣花: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几点做法(小学数学参考)陈玉芳:我的“创新教育”案例与分析(中小学教材教学)胡国潮:例谈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月刊(小学版)郑兆胜: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