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归经学说与中医辨证的关系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941207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归经学说与中医辨证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药归经学说与中医辨证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药归经学说与中医辨证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药归经学说与中医辨证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归经学说与中医辨证的关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8 4 中医杂志 2 0 1 1 年 2月第 5 2卷第 3 期J o u r n a l o f T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 2 0 1 1 , Vo 1 5 2 , N o 3 中药归经学说与中医辨证的关系 李渡华 王洪博 于 丽 贾 蕊。 李渡斌。 支 政 徐树楠 ( 1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 河北省石家庄市新 石南路 2 2 9号 , 0 5 0 0 9 1 ; 2 河北医科大学图书馆 ;3 河北省中医院) 基金项 目: 河北省 自然科 学基金 ( 2 0 0 9 0 O 1 0 5 9 ) ; 河北

2、省科技支撑计划 ( 0 9 2 7 6 1 O 2 D一3 8 ) * 通讯作者 : z y s j k l 0 6 1 6 3 c o m, ( 0 3 1 1 ) 8 6 2 6 5 1 2 1 摘 要 中药归经学说与 中医辨证 的关 系, 主要 表现为药 物作 用定 位与疾病 定位 的内在统 一, 它是历代医家以脏腑 、 经 络、 卫气 营血 、 三 焦理 论为指导, 以药物的功效和所 治病 证为依据 , 经过反 复临床实践总结 出来 的中药作用机理 的定位理 论与 中 医脏腑经络、 部位器官等基本理论 的必然联系。中药归经的认识方法可以有多种 , 但最终均统一到脏腑辨证 中去 。 因为

3、归经所 指的脏腑经络 是一个有机联系 的整体 , 脏腑 经络的病证也 可包括部位器官 的病证 。所 以以脏腑经络为 主, 辅以部位器官辨证 确定疾病的定位是研究药物归经的主要方法 。即使用六经、 卫气营血、 三焦 , 甚至 以基因、 受体、 靶点乃至功能 、 成分 、 元素等表 示 , 也要 以脏腑经络为核心反映其与部位器官甚至基 因、 受体 、 靶点 乃至功能 、 成分 、 元 素等 的内在一致性 。 关键词 中药归经 ; 中医辨证 ; 关 系 归经 学说是 把药物 的作用 与脏腑 经络 的病变部 位联 系起来 , 以说 明药物作 用 的定位 。 药 物作用 的定 位 , 起 源 于疾 病

4、的定 位 , 而病位 的辨别 主要依靠 辨证 方 法 , 判定 出病变 部位所 在 的脏 腑经络 , 因而 中药归 经与疾病定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历代医药家 所采用的不同辨证理论体 系来确定疾病 的病位 , 所 以标 定药物 归经 的方法也 是多种 多样 的 。纵 观标定 归经的依据, 与辨证理论相关的, 大致有如下几种。 1 归经学 说与脏 腑辨证 脏腑是机体构造或功能的单位。脏腑理论则充 分体现了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观 , 不但是认识人体生 理 机 能 的核 心 , 同时 也 是 诊 断 、 治疗 疾 病 的重 要 依 据。 诚如唐宗海在 血证论 中说 : “ 业医不知脏腑 , 则 病源莫

5、辨 , 用药无方” _ 】 。 由于脏腑的生理功能不同 , 所 以它表现 出来 的症状 、 体征也 不 同。 脏 腑辨证 则是 基 于这 一脏腑 理 论 , 通 过 脏腑 特 异性 症状 而 判断 出 疾病所在的具体脏腑部位 。如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主气 、 司 呼吸 , 主宣 发肃 降 , 通调 水道 , 朝 百脉 而主治 节 , 以辅佐心脏调节气血的运行。当发生疾病时, 患 者 出现 咳嗽 、 气 喘 、 痰 多 、 胸 痛 、 咽 喉肿痛 、 声音变 异 、 鼻塞流涕或水肿等症状, 均可诊断为肺的病变。 有是 病则运用相应的药物治疗 , 而症状缓解或消除 , 这说 明某药 则对其 病 的

6、脏 腑生理 机能 和病理变 化有影 响 及改善作用。然后再将药物的作用与脏腑密切结合 起来 , 就说某药 对某脏 腑 的病 变起 着主要 治疗作 用 , 所 以说 药物归 经是 以脏 腑理论 为基 础 的。 中医治疗 学认 为 , 能 够治 疗 咳嗽 、 气 喘 、 痰多 等肺 系疾 病 的 药 物 , 则归为肺经 ; 能够治疗心悸 、 怔忡 、 失眠等心系疾 病 的药物 , 则归心 经 。如 杏仁 、 紫苏子 有止 咳平喘作 用 , 可 治 咳嗽 、 气 喘 , 则 归肺 经 ; 酸枣 仁 、 柏 子仁 能养 心安神 , 可治心悸、 怔忡 、 失眠, 故归心经等 ; 其余 以 此类推。因为这

7、些药物的功效是针对脏腑病变而发 挥作用的, 故说中药归经也是 以药物实际疗效作为 依 据的 。根据药物 的作用 范 围 , 有归某 一脏 腑者 , 有 归 几个脏 腑者 ; 又可根据 药 的主要用 途 , 而有 主人某 脏腑 者 , 或兼 人某 脏腑者 。鉴 于经络 源于脏腑 , 于是 药 物 的归 经 也 就直 接 在 脏 腑 名称 之 后 再 加 上“ 经 ” 字 , 称为心经、 肾经 、 胃经 、 肺经等。可见药物作用的 定位 , 是立 足于脏腑 理论 基础上 , 以药 物所治 病证 的 脏腑归属来认识的l 2 。 2归经学 说与经 络辨证 经络 内属于脏腑 , 外络于肢节、 五官九窍、

8、 四肢 百骸 , 是沟 通机体 内外 的通道 。 人 体通 过经络 把 内外 各部位组织器官联系起来 , 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当 人体受外邪侵袭后 , 体表之邪可循经络影响脏腑, 反 之 内在脏腑 发生病 变 , 亦 可通过 经络 反映到 体表 。 因 此 , 人 体各部 位发 生病变 时所 出现的症 状 , 可 以通过 经络 表现 出来 。因经络 既是辨认 疾病 部位所 在 的依 据 , 也 是药 物作用 的归宿 。 因而 经络 系统也成 了药物 归经 的重要依 据之 一 。 经络学说认为, 经络各有其特定 的循行路线和 内在的脏腑 , 它所反映的病理现象, 除经络本身的病 变外 , 也包

9、括与经络连属的脏腑症状。因此, 某经的 病变, 则代表着某经的病候 。 那么能治某经病变的药 2 0 1 1年第 3 期 李 渡华等 中药归经学说 与中医辨证的关系 物 , 就说 明该 药物 为对 某经病 变有 选择 性治 疗作用 , 于 是就将 该药 物归 入某 经 。 如足 阳 明 胃经起 于鼻 旁 , 下行 沿鼻 外人 上齿 中, 还 出挟 口环 唇 , 沿 发 际至于前 额 。所 以能够 治疗 胃经 所循行 部位 的病 变 如能够治疗鼻梁 、 前额疼痛 的白芷, 则归人 胃经; 能 够治 疗牙 龈肿 痛 的石膏 、 知母 归 胃经 。 肝 经起 于足 大 趾 甲后从 毛处 , 沿腹 内

10、侧 中线 进入 阴毛 中 , 绕 阴 器 , 至 小腹 , 向外 上 方行 至 十 一肋 端 入 腹 , 上 贯 膈 , 分胁肋 。 故 能够 治疗肝 经所 循行 部位 的病 变 如乳房胀痛、 胸胁疼痛、 腰痛、 小肠疝气痛 、 妇女少腹 痛等药物则归人肝经 。如肝郁气滞常表现为乳房胀 痛 、 胸胁 疼 痛 、 疝 气疼 痛 , 而 青 皮 、 香 附 、 柴胡 对此 病 证 有很 好 的疗效 , 所 以将 三药归 入肝 经 ; 再 如肝 经火 盛 , 常表 现 为 目赤 肿痛 , 桑 叶 、 菊 花 对 此有 较 好 的疗 效 , 那 么就说 桑 叶 、 菊 花可 入肝 经 ; 又 如 ,

11、同为外 感头 痛 , 痛 在后脑 下 连于颈 则属 于太 阳经 头痛 , 用羌 活治 疗疗效显著 , 故将其归太阳经; 若痛在前额则为阳明 经头痛 , 用石膏、 白芷、 葛根治之常获 良效 , 故将三药 归 阳明经 ; 若 痛在 两侧 或连 及耳 部则 属少 阳经 头痛 , 用 柴胡 、 川芎 医治 有 良效 , 故 将二 药归 人少 阳经 。这 些 药 物 的归经 总 结 , 无不 依 赖 于 药物 所 治 病证 的经 络 归属来 认识 的。 此 外 , 由于 学 派 不 同 , 所 采 用 的辨 证 方 法 不 一 样 , 故以确定药物的归经的依据也有所不同。 如张仲 景 以所 治 的六

12、经病 证 为依据来 确 定药 物 的归经 。治 太 阳病 的主 药归膀 胱经 ; 治少 阳病 之 主药归 胆经 ; 治 阳明病 的主药 归 胃经等 。如桂 枝 能治六 经病 证 的太 阳病则 归膀 胱 经 ; 柴 胡能 治 六 经病 证 之 少 阳病 则 归 胆经; 葛根能治六经病证之阳明病则归 胃经。 正如徐 大椿所说 : “ 柴胡治寒热往来 , 能愈少阳之病 ; 桂枝治 畏寒发热, 能愈太 阳之病 ; 葛根治肢体大热 , 能愈 阳 明之病 。善 于其止 寒热 , 已畏 寒 , 除大热 , 此 乃柴 胡 、 桂枝、 葛根专长之事 , 因其能治何经之病 , 后人即指 为何 经之 药 - E 3

13、 3 。这 些归 经 的认识 , 也 是借 鉴 于经 络 学说 。 3归经 学说 与卫气 营血 辨证 卫气 营血 辨证是 清代 叶天 士所 创立 的一 种论 治 外感 温 热病 的 辨证 方 法 , 是 外感 温 热 病 的辨 证 纲 领 和证候 的分类依据。它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所 反 映的不 同病理 阶段 , 分 为卫 分证 、 气分 证 、 营分证 、 血分 证 4类 , 以说 明外 感 温 病病 位 的 深浅 和 病 情 的 轻重及传遍规律 。 温病学 认 为 , 卫 气营 血 4 种 物质 的分 布 、 功能 不 同 , 故 它所反 映 出来 的症状 、 体 征也不 同 。卫气 营

14、血 辨 证 则是 源 于这 一 卫气 营血 理论 , 通过 卫 气 营血 各 个 阶段 产生 的特 异性 症状来 判 断温病 所在 的具体 部 位 。如 温病 初起 , 表现 发热 , 恶 风寒 , 有汗 或无汗 , 头 痛 , 咳嗽, 咽喉肿痛 , 口微 渴, 舌红、 苔薄黄 , 脉浮数 等 , 则可 称为 邪在 卫分 证 。 临床选 择某些 药 物治疗 而 症 状减 轻 或消 除 , 就 说某 药对 该 部位 的病 变有 治 疗 作 用 。如能 够 治 疗 温病 初 起 , 邪 在肺 卫 阶段 的金 银 花 、 薄荷 、 牛蒡 子 、 桑叶 、 菊花 等药 物 , 为卫分 药 ; 能 治

15、疗气分证和营血证的药物 , 则分别为气分药及营血 分 药 。 这些 药 物 的归宿 , 是建 立在 卫气 营血理 论基 础 上 , 以药 物 所 治温 病 的病 变 部 位归 属 创 始 的一 种新 的归 经概 念 _ 4 J 。 4归经 学说 与三焦 辨证 三焦辨 证是 继卫 气 营血辨 证之 后 出现 的又一温 病辨证方法。是清代吴鞠通根据 黄帝内经 三焦部 位划分的概念 , 结合温病的传变情况和临床表现, 将 温病 的证 候 归 纳 为上 焦 证 、 中焦证 、 下焦 证 , 用 以 阐 明三 焦所属 脏腑 在温 病发 展过 程 中不 同阶段 的病理 变 化 、 证候 特点及 其 传变规

16、 律 。 由于 三 焦分 布 的 部 位 和隶 属脏 腑 的功能 不 同 , 所 以三 焦病 变各 有不 同证候 类 型 。如 温病 的初期 阶 段 , 温 热之邪 侵袭 手太 阴肺 经 而病 的发热恶 寒 , 头痛 汗 出 , 咽痛 , 咳嗽 , 舌 红 、 苔 薄黄 , 脉浮 数等症 , 或 邪侵 于厥阴心包经所表现的高热, 神 昏谵语或舌謇肢厥, 舌红绛而干等症 , 均称为温病的上焦证 。 临床应用某 些 药 物治 疗 而症 状 改善 或 消 除 , 就 说该 药 对某 焦 病 变 部位有 选择 作用 。 如 能治疗 温病 初起 , 邪 在手太 阴 肺 经 的金 银花 、 连翘 、 薄荷 、 牛蒡 子 、 桑 叶 、 菊 花 、 芦 根 等 药 , 则 为 上 焦 的肺 经 药 ; 能 治 疗 邪 陷 心包 的 水 牛 角 、 玄参 、 莲 子心 、 牛黄 、 生地 黄 、 连翘等 药 , 则 为上 焦 的心经药 。 又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