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催化酯交换的反应机理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5938532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酸碱催化酯交换的反应机理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酸碱催化酯交换的反应机理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酸碱催化酯交换的反应机理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酸碱催化酯交换的反应机理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酸碱催化酯交换的反应机理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酸碱催化酯交换的反应机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酸碱催化酯交换的反应机理(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酸碱催化酯交换的反应机理酸碱催化酯交换的反应机理脂肪酸甲酯主要是由甘油三酯与甲醇通过酯交换制备,其反应方程式如下: $- PH油脂(甘油三酯)先与一个甲醇反应生成甘油二酯和甲酯,甘油二酯和甲醇 继续反应生成甘油单酯和甲酯,甘油单酯和甲醇反应最后生成甘油和甲酯。 z5V?fgU=F 酯交换催化剂包括碱性催化剂、酸性催化剂、生物酶催化剂等。其中,碱性 催化剂包括易溶于醇的催化剂(如 NaOH、KOH、NaOCH3、有机碱等)和各 种固体碱催化剂;酸性催化剂包括易溶于醇的催化剂(如硫酸、磺酸等)和各 种固体酸催化剂。 9twy1 t 碱性催化剂 oP!7+X |A 在碱性催化剂催化的酯交换反应中,真

2、正起活性作用的是甲氧阴离子,如下 图所示。甲氧阴离子攻击甘油三酯的羰基碳原子,形成一个四面体结构的中间 体,然后这个中间体分解成一个脂肪酸甲酯和一个甘油二酯阴离子,这个阴离 子与甲醇反应生成一个甲氧阴离子和一个甘油二酯分子,后者会进一步转化成 甘油单酯,然后转化成甘油。所生成的甲氧阴离子又循环进行下一个的催化反 应。3;n Ogw#l 碱性催化剂是目前酯交换反应使用最广泛的催化剂。使用碱性催化剂的优点 是反应条件温和、反应速度快。有学者估计,使用碱催化剂的酯交换反应速度 是使用同当量酸催化剂的 4000 倍。碱催化的酯交换反应甲醇用量远比酸催化 的低,因此工业反应器可以大大缩小。另外,碱性催化

3、剂的腐蚀性比酸性催化 剂弱很多,在工业上可以用价廉的碳钢反应器。除了上述优点外,使用碱性催化剂还有以下缺点:碱性催化剂对游离脂肪酸比较敏感,因此油脂原料的酸值 要求比较高。对于高酸值的原料,比如一些废弃油脂,需要经过脱酸或预酯化 后才能进行碱催化的酯交换反应。 kh$7 已经工业化的碱性催化剂主要有两类:易溶于甲醇的 KOH、NaOH、NaOCH3 等催化的液相反应,以及固体碱催化的多相反应。 ;W7Btis 目前绝大多数的生物柴油工业生产装置都采用液相催化剂,用量为油重的 0.52.0%。甲醇钠与氢氧化钠(或钾)用作酯交换催化剂时还有所不同。当 使用甲醇钠为催化剂时,原料必须经严格精制,少量

4、的游离水或脂肪酸都影响 甲醇钠的催化活性,国外工艺中要求两者的含量都不超过 0.1;但其产物中 皂的含量很少,有利于甘油的沉降分离及提高生物柴油收率。而氢氧化钠(或 钾)为催化剂对原料的要求相对不严格,原料中可含少量的水和游离脂肪酸, 但这会导致生成较多的脂肪皂,影响甘油的沉降分离速度,同时会导致甘油相 中溶解较多的甲酯,从而降低生物柴油的收率。一般说来,以氢氧化钠(或钾) 为催化剂,油脂原料的酸值不要超过 2 mg KOH/g,催化剂的用量为油脂重量 的 0.52.0%。即使油脂原料的酸值较高,超过 2 mg KOH/g,理论上还可 以使用氢氧化钠(或钾)催化剂,但需要加入过量的催化剂以中和

5、游离脂肪酸。 这种条件下皂的生成量高,甘油沉降分离困难,且甘油相中溶解的甲酯量较高, 因此不宜采取。对于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当用作酯交换催化剂时也有所不同。 1)在对粗产物进行沉降分离过程中,催化剂主要存在于甘油相中。由于 KOH 的分子量大于 NaOH,因此会提高甘油相的密度,加速甘油相的沉降分离。 2)使用 KOH 为催化剂皂的生成量要比使用 NaOH 时少,这会减少甲酯在甘 油相中的溶解。国外一项研究表明,以 KOH 为催化剂催化葵花籽油酯交换, 分离后的甘油相中,甲酯的摩尔含量为 3,而以 NaOH 为催化剂时的摩尔含 量为 6。3)以 KOH 为催化剂,产物用磷酸中和可生成磷酸二氢钾

6、,这是一 种优质肥料,不仅可以减少废物的排放,同时还会增加经济效益。与其相比, 钠盐只能作为废物处理。NaOH 为催化剂的优点是其价格便宜。除此之外,国 内外还在开发有机碱催化剂,比如胺类等。当以有机胺为催化剂时,在常压低 温下经过 610h 的反应,可以达到比较高的转化率,但产物中甘油单酯和二 酯的含量很高,而甘油的量很低,难以工业应用;当提高反应压力和温度时, 反应过程中又有可能生成酰胺,降低产品质量。因此,以有机碱为酯交换催化 剂还需要有做大量的研究工作来证明其可行性。 G,Rx:_aMvY 固体碱催化剂 最近几年正在工业化。与液碱催化剂相比,使用固体催化剂可以大大提高甘油 相的纯度,降

7、低甘油精制的成本, “三废”排放少,产物不含皂,提高生物柴油收 率;但反应速度慢,需要较高的温度和压力,较高的醇油比,且对游离脂肪酸 和水比较敏感,原料需严格精制。法国石油研究院开发的 Esterfip-H 工艺是第 一个将固体碱为催化剂成功应用于工业生成的生物柴油生成工艺,其催化剂是 具有尖晶石结构的双金属氧化物,已经建成 16 万吨/年的生成装置。另外,德 国波鸿的鲁尔大学也开发了一种固体碱催化剂,这种固体碱催化剂是一种氨基 酸的金属络合物,催化酯交换反应的温度为 125,高于液碱催化剂的反应温 度(60左右) 。将建设 1 吨/小时的工业示范装置。日本正在开发强碱性阴离 子树脂催化剂,已

8、取得很大进展。不过阴离子树脂只能在低温(60以下)操 作,否则很快失活,而低温下酯交换活性又比较低,所以限制了其工业应用。 由于树脂容易再生,因此若将来能开发出耐高温的强碱性树脂,则具有一定的工业化前景。除此之外,国内外正在开发的固体碱催化剂还包括粘土、分子筛、 复合氧化物、碳酸盐以及负载型碱(土)金属氧化物等。 2Pt;JJ 酸性催化剂 ,R CnvB 酸催化酯交换的反应机理如下图所示。质子先与甘油三酯的羰基结合,形成 碳阳离子中间体。亲质子的甲醇与碳阳离子结合并形成四面体结构的中间体, 然后这个中间体分解成甲酯和甘油二酯,并产生质子催化下一轮反应。甘油二 酯及甘油单酯也按这个过程反应。BV

9、 MP7U 与碱催化相比,酸性催化剂可以加工高酸值原料,因为在酸性催化剂存在 下,游离脂肪酸会与甲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甲酯。因此酸性催化剂非常适合加 工高酸值的油脂。另外,对于长链或含有支链的脂肪醇与油脂的酯交换,一般 也用酸性催化剂。但是,酸催化酯交换的反应速度非常慢,且需要比较高的反 应温度和醇油比。在酸催化反应中,如反应温度较高,可能副反应,生成副产 物如二甲醚、甘油醚等。另外,在酸催化中,水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非常大。 据报道,硫酸催化大豆油与甲醇酯交换的反应中,若大豆油中加入 0.5的水, 则酯交换转化率由 95降到 90。如果加入 5的水,则转化率仅为 5.6。在酯交换过程中生成的碳阳

10、离子容易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从而降低生 物柴油收率。当油脂中游离脂肪酸含量高时应注意这一问题,因为酸性催化剂 会催化游离脂肪酸与甲醇酯化,从而产生一定量的水,影响反应进程,一步酯 交换反应难以达到满意的转化率。以高酸值的油脂如废弃油脂为原料时,为了 避免产生的水的影响,工业上常常采用边反应边脱水的方法,或采用间歇操作, 把水分出去后再补充甲醇继续反应。 CHeTu*C0 在工业应用中,最常用的酸性催化剂是浓硫酸和磺酸或其混合物。两者相比, 硫酸价格便宜,吸水性强,这有利于脱除酯化反应生成的水,缺点是腐蚀性强, 且较容易与碳碳双键反应,导致产物的颜色较深。磺酸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比硫 酸弱,但在生成过

11、程中产生的问题少,且不攻击碳碳双键。 Br_ki0, 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和磷酸盐是两种典型的酯交换酸性固体酸催化剂,但 它们都需要比较高的反应温度和较长的反应时间,且酯交换的转化率比较低, 使用说明短,因此限制了工业应用。其它固体酸催化剂如硫酸锆、硫酸锡、氧 化锆及钨酸锆等也有人在研究。 G,T7h;l 另外,据 2005 年 11 月的 Nature 报道,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正在开发从天 然有机物如糖、淀粉、纤维素等生产固体酸催化剂。其制备方法是先把有机物 如葡萄糖、蔗糖在低温(300)下进行不完全碳化,然后进行磺化反应, 引进磺酸基,得到磺化的非定形碳催化剂。此种催化剂具有价格便宜、酯化活

12、 性高、使用寿命长的特点,但还没发现用于酯交换反应方面的报道。 PZ:X!+) 目前,在国外的生物柴油生成装置中,很少用酸催化的酯交换工艺。酸性催目前,在国外的生物柴油生成装置中,很少用酸催化的酯交换工艺。酸性催 化剂主要被用来对酸值较高的油脂进行预酯化,然后再进行碱催化的酯交换。化剂主要被用来对酸值较高的油脂进行预酯化,然后再进行碱催化的酯交换。 我国现有的生物柴油厂主要以高酸值的废弃油脂为原料,规模小,使用的催化我国现有的生物柴油厂主要以高酸值的废弃油脂为原料,规模小,使用的催化 剂大多是液体酸,也有少数开发使用固体酸。使用固体酸催化剂对高酸值的植剂大多是液体酸,也有少数开发使用固体酸。使用固体酸催化剂对高酸值的植 物油进行预酯化,然后再用碱催化酯交换制备生物柴油,是一条较好的工艺路物油进行预酯化,然后再用碱催化酯交换制备生物柴油,是一条较好的工艺路 线。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