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信息技术教育对教师专业化的影响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936116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探信息技术教育对教师专业化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试探信息技术教育对教师专业化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试探信息技术教育对教师专业化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试探信息技术教育对教师专业化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试探信息技术教育对教师专业化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探信息技术教育对教师专业化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探信息技术教育对教师专业化的影响(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探信息技术课程对教师专业化的影响盐城市大冈初级中学 顾志红摘要:教师专业化强调教师本人在专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更关注教师日常生活、专业生活和专业发展的关系,关注教师自身的需要,要求教师具有对自己周围场景“教育意义”的敏感性,具有协调诸种可能和现实因素的意识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对教师本身专业化的要求就相当的高。关键词:教师专业化 信息技术课程 发展影响当前,我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必修课的目标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即

2、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对信息技术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进而使学生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工具。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用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

3、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技术的奥秘。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其本质是教师个体不断成长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核心内容是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生涯规划,自我成长,获得知识,充实自我,实施研究,改进教学,反省批判,自我更新,而不仅仅是学历形式上的提高,或者是更高文凭的获得。教师专业化强调教师本人在专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更关注教师日常生活、专业生活和专业发展的关系,关注教师自身的需要,要求教师具有对自己周围场景“教育意义”的敏感性,具有协调诸种

4、可能和现实因素的意识能力。一、信息技术课程对教师专业化的意义重大计算机是 21 世纪高度信息化的主要物质承担者和技术支持者,没有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就没有当今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必不可缺的,计算机、网络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身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教

5、育对教师本身专业化的要求就相当的高。而目前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普遍不高,主要表现在:1、教师的个人能力与基本素质不尽合理,尤其是信息技术教育上比较明显,大多数教师往往重技术,轻方法,信息技术教师大多来自计算机专业,本身的计算机水平较高,但教学能力、教育能力、教科研的能力相当就显得较差。2、许多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调,教学过程程序化,知识面狭窄。3、信息技术教师学历达标率相当高,但教师的发展却出现较大的缺失,许多教师往往将教学从完整的教育过程中分离出来,成为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工具,只会按预先制定好的课程方案进行,而无视教师的主体意识,普遍存在的教师物化的状况。二、教师专业化对

6、信息技术教师素质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只能讲计算机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本位”的思想,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信息技术教师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师一般的基本素质,还要具备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所应有的素质,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认知领域、操作领域、情感领域中达到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一)在教学观念、思想上应有现代教育理念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

7、设置的必须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有新的教学观念,信息技术教学应是一个在做中学、寓教于乐的活动过程。如何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贯穿在信息技术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克服学习困难,并引导他们循序渐进,逐步走向成功,并让这种成功的体验一直激励他们去不断进取。信息技术教学应注意趣味性、知识性、实践性相结合,让学生在兴趣中学知识、在实践中练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时,根据学生特点、教材特点,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精心安排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充

8、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培养学生的观念上,应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遵循认知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遵循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规律,从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来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结合学科特点,处理好信息技术学科与中小学生认知水平的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的工具、生活的工具、生产的工具,学会运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生活、生产的本领和技能。(二)在教学方法上应有全新的方法与手段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遇到诸如学生之间的知识水平存在差异,教学内容重复,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学生自身知识知识结构不平衡等问题,如何巧妙的解决这些问题,将是教学能

9、否成功的关键。1、采取小组协作的方法,小组协作式教学介于班集体教学和个别学习之间,较容易发挥集体教学和个别学习的长处。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差异分成若干小组,使小组内部成员的能力水平呈梯形分布,使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相互协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缩短差距,达到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平衡。小组协作的关键是如何充分调动各小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要让每个学生跳一跳都能够得着学习目标,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因此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精心备课,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应在难度上有层次性。要有适合于优生的更深层次的任务,让他们深入研究;也要有适合于基础较差学生的浅层次的任务,并给予具体

10、操作步骤和方法的指导,让他们尽快缩短与其他同学的差距。2、适当引导,发挥学生的特长为学习服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要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情绪,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工具解决日常学习中的问题。例如:指导学生在网络论坛中开辟学习版块,利用网络论谈共享学习资料和交流学习体会。3、解放思想,拓展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为纲,但不应拘泥于教材,要转变那种围绕教材,仅仅介绍几个软件的使用方法的观念,根据信息需求,适当地补充学习内容,指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各种问题。例如:在网页制作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补充图像处理、音视频编辑等教学内容。(三)在教学功能

11、上要有强烈的育人意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普及信息技术文化,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处理能力成为中小学生的知识、能力及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涉及的知识主要有基础知识(信息学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发展史知识、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等) 、相关软件的应用(操作系统、字处理软件的应用等) 、程序设计(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相应的语言)等部分。在信息技术学科中需要注意培养能力:1、是熟练操作能力(可进行连续的操作、能立即自我纠正错误的上机操作);2、二是观察判断能力(正确认知信息技术设备的各部分及其结构特点) ;3、是知识迁移能力(准确记住并再现信息技术基本概念

12、、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4、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正确、合理地解决实际问题) ;5、是调试纠错能力。另外如预见结果能力、最优选择能力、系统维护能力等也可结合进行。(四)在教学要求上要有个性意识和层次意识信息技术课程应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教学,既要保证全体学生达到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要求,又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同时要把握好不同领域的不同教学要求。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教师还往往出现教学目标过大;过分注重主题活动,忽视知识的系统性;同一主题使用时间过长;缺少方法指导,仍以技术讲解为主;主体绝对化倾向;课件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成为学生学习的

13、阻力;缺乏有效持续的评价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1 教学目标的设置要恰当,1)教学目标不宜定的过大,简明扼要、切实可行、对准核心、落实到小的着力点才具有效益。2)教学目标不宜定的过细,具有关键性、对准价值意义才有效益。3)教学目标不宜过宽。有针对性、对准情感需求才是有效益的。2、知识结构要螺旋上升,这样能够化解难度,让学习进程变得简约,在不知不觉中化解阻力,分步分段学习、学习中不断提高、不断深化。3、激发学习动机是搞高课堂效益的前题,在教学中,通过设立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欲望。让课堂对学生有吸引力,但在选择主题是要注意以下几点:需不需要?是否具有可操作

14、性?既要突出教师教学“重点” ,又要兼顾学生学与思的“热点” 。4、排除干扰,突出核心提高课堂效益,在进行主题教学时,我们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排除干扰因素,突出教学核心,进行“针对性设计” ,最终达到落实技术的目的。在细化活动方案时不要假想学生已掌握一切。5、改进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益,照本宣科、知识讲解、技术训练、道德灌输,这种以课程为本的教学方法是“赶”着学生走,课堂阻力必然很大。我们要引导学生“主动”向前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观察到技术之美,体验到素养之美、自然上升到道德之美。6、通过评价促进效益提升,评价是加强学生自我认识、肯定优点、找出不足的有效方法。通过评价,不仅

15、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应有的挖掘。进行评价要注意:要评谁?评什么?评价的目的?评价结果如何应用?三、教师的专业化还需明确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当的角色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 、信息“传授者” 、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现在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因此,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就是一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别人的过程,教师的

16、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 “竞争”者。(一)设计者:通过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果。(二)导学者:1、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2、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3、指导学生区分好与坏的信息,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分辨能力;4、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习兴趣;5、身体力行,为学生作表率,以此感染和影响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三)合作者:师生间相互交流、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既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可在合作的环境中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四)评价者:教师可通过评价对学生具有导向、激励作用,帮助学生确定努力方向,通过学生的自控,实现学习目标。这对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五) “竞争”者:通过网络环境给教师学生一个平等的学习和展示的氛围,建立了师生间的平等关系,使师生的作品或成果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中平等“竞争” ,既促进教师终生学习的意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形成“师不如弟子”的可喜局面。总而言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是漫长而复杂一个过程,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与探索,实践与磨练,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