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 金融学mooc 货币与货币制度:常见问题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909367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273.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大 金融学mooc 货币与货币制度:常见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浙大 金融学mooc 货币与货币制度:常见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浙大 金融学mooc 货币与货币制度:常见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浙大 金融学mooc 货币与货币制度:常见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浙大 金融学mooc 货币与货币制度:常见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大 金融学mooc 货币与货币制度:常见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大 金融学mooc 货币与货币制度:常见问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第第 2 2 单元单元 货币与货币制度货币与货币制度 常见问题常见问题 1. 1. 货币是什么?怎样理解货币的定义?货币是什么?怎样理解货币的定义? 对于货币,我们似乎很熟悉。在生活中,人们差不多天天都接触货币,在社会生产和交换过程中也时常需要货币来媒介,货币几乎无处不在。可是,当我们想给“货币”下个准确的定义时,却发现在理论上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古往今来,中外无数学者都曾经尝试从不同角度来界定“货币” ,一些经济学家从实物货币或商品货币出发定义货币,注重货币的内在价值,从商品的内在矛盾来揭示货币的本质;一些经济学家从商品交换的“便利”出发,注重货币的媒介性,从解决物物交换困难的角度来

2、解释货币的内涵;还有一些学者将货币看做资产的一种形式,从资产职能角度来定义货币。但到目前为止,关于货币的概念仍没有定论,也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对于“什么是货币” ,仍是当前理论界争论的焦点。在这里,我们也很难用一个简明而经典的说法来解释货币的概念。为了更好地让大家理解什么是货币,加深对货币本质的认识,以下介绍理论界关于货币本质与定义的主要理论,并做一定的评价。 (1)货币就是贵金属,就是财富 这种观点是以 “货币金属观” 作为其基础的。 货币金属观是一个古老的观点,这种货币本质观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特别是原始积累时期占重要地位,代表人物有托马斯孟、古典学派的亚当斯密以及李嘉图等。持有这种观点的

3、学者认为,货币天然是贵金属,天然是财富,因此,货币必须具有金属的内容和实质价值,不能被其他所替代。当时这种观点之所以能够成为主流,与当时以贵金属执行货币职能为主有关, 也与重商主义者主张最大限度地积累货币财富以实现资本原始积累有关。 (2)货币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马克思关于货币的定义有两个表述: 一是从货币的本质出发, 认为货币是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这一定义是马克思在通过对货币起源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认为货币是在长期的交换过程中,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之所以说货币是商品,是因为货币和普通商品一样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都具有价值。但又不同于普通商品,这种商品还具

4、有发挥一般等价物的特殊使用价2 值;二是从货币的职能出发,指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 。这种定义是对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具体说明。这是因为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具体体现在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上;第二,货币具有与一切商品交换的能力,具体体现在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上。 (3)货币是法律规定的具有无限偿付能力的事物 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法律判定货币是什么,它就是什么,例如国家法定银是货币,那么银就是货币;国家法定黄金是货币,那么黄金就是货币。这种观点只是抓住了特定条件下货币的一些表面特征, 因为即使法律赋予某事物具有无限偿付能力

5、,如果该事物不能发挥货币的作用,它也不能被认为是货币。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如果法律没有明确赋予法定偿付能力的事物,如早期的银行券、现代的可以签发支票的活期存款等等,只要它们能真正发挥货币的作用,人们就认为它们是货币。 (4)货币是购买商品和劳务或者清偿债务时被广泛接受的物品 货币这一定义突出了货币作为交易媒介这一重要职能。 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学家特别强调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基本功能,例如费雪就认为,在交易时具有普遍接受性的资产才可称为货币。 持有这类观点的学者认为交易媒介职能是货币最基本的功能, 所以, 只有那些毫无疑问地充当交易媒介的资产, 才算做货币的范畴。根据这一定义,货币的范围只应包括通货和

6、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即通常所说的M1。 (5)货币是购买力的暂栖所 该定义是建立在货币的资产职能基础之上的。从上世纪 60 年代开始,以米尔顿 弗里德曼和施瓦茨为代表的货币学派开始反对货币的交易媒介说,认为货币最根本的特性不是交易的媒介,而是作为一种资产或财富的一部分,认为货币是使人们的购买行为和售卖行为相分离的这样一种东西。因此在理论上,他们将货币定义为“能使购买行为从售卖行为中分离出来的购买力的暂栖所” 。 除了从货币的资产职能角度定义货币,弗里德曼的货币定义的理论最大特点在于实用性, 即不是由货币的定义确定货币外延,而是由货币的构成归纳货币的定义和本质。根据对美国货币史的研究,弗里德曼和

7、施瓦茨得出结论,认为货币应该包括公众所持的通货和商业银行的全部存款,即 M2,从而使得货币的定义由狭义逐步转变为广义,货币的范围也愈加宽泛。 3 (6)简要评述 总体上看, 目前西方绝大多数学者都从交换媒介职能或资产职能这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定义货币的,他们在强调一方面的同时也没有完全否定另一面,二是分析问题的侧重点不同,我们也很难使用是非的标准来加以界定。当然,理论上的分歧, 造成了实践上的困难。因为货币如何定义直接关系到中央银行控制什么样的货币问题。现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同时采用 M1、M2、M3 等多种指标、多层次来测算货币供应量,以尽可能全面地反映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尽管给

8、货币下一个统一的定义既无必要也不太现实,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多数西方学者开始倾向于把 M1 作为货币的基本定义。这是因为,一方面,货币的本质属性和最基本的功能是交换媒介,而不是价值贮藏;另一方面,不论货币的定义如何扩大,M1 始终是所有货币定义的共同组成部分,M1 以外的其他资产一般需要转化为 M1 才能作为交换的媒介。 不过,就货币本质来说,从传统的狭义的货币定义转变为相当广义的货币定义,其理论基础是在强调货币的资产职能,而不是强调货币的交换媒介的功能,因为除了狭义的货币(M1)以外,其他流动性资产一般不能作为交换的媒介,这些流动性资产的出现,为人们贮藏价值提供了良好的手段。 2. 2. 怎样

9、理解货币的作用?怎样理解货币的作用? 关于货币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是在生产与生活中货币具有哪些作用,其次是发挥这些作用需要哪些条件,最后这些作用最终是否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实质性影响。以下对这三个层次进行分别解释: (1)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 首先从货币的职能角度来看,货币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作为交易媒介,货币克服了物物交换中信息搜寻成本高、价值衡量与确定交换比率难的问题,提高了交换效率,为顺利实现商品交换提供了便利,并且还通过支付手段冲抵部分交易金额,节约了流通费用,加速资金周转,从而从深度和广度上大大地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作为价值贮藏形式,货币提供了最具流动性的价值贮藏和资产保

10、存形式, 在财富日益增长的过程中丰富了人们的贮藏手段和投资形式,同时随着以存款形式存在的资产不断增多,还可以促进社会资金的集中,使得金融体系能够有效利用社会资金,这正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顺利进行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4 其次,货币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特殊力量,它使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突破了狭小的天地。与此同时,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再受当地传统习俗及偏见的束缚,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商品生产的扩大,思想文化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人们可以利用货币去进行财富的积累和承袭,这就激发了人们创造财富的无限欲望,随之而来的,它为扩大再生产创造了条件。没有货币的出现,就没有资

11、本的积累和社会资本的利用。 最后,货币在发挥各种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意识形态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第一, 货币的出现将交换过程分离为买和卖两个环节,使得商品买卖脱节和供求失衡成为可能。在物物交换时,商品的卖和买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统一的,卖和买的行为是同时完成的。但在商品流通的条件下,卖和买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已经分离了,卖是一个过程,买是一个过程。这两个环节的出现使货币与商品交换的脱节成为可能,也可能导致商品供求失衡;第二,货币在发挥支付手段职能时形成了经济主体之间复杂的债务链条, 产生了债务危机的可能性;第三,货币的跨时支付使得财政超分配和信用膨胀成为可能,货币过多会造

12、成通货膨胀,而货币过少又会影响商品价值的实现和价格下跌。还有,把货币神化为主宰操纵人生与命运的偶像加以崇拜的货币拜物教, 扭曲了人类的思想与行为,危害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等等。 (2)货币积极作用发挥的条件 要使货币能够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就必须具备以下来两个条件: 首先是币值稳定。作为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只有货币的币值保持稳定,货币才能正常发挥交换媒介职能,充当计价标准,并且稳定地发挥交换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功能。如果货币币值剧烈变动,无论是升值还是贬值,都会影响货币的交换媒介职能。另外,货币币值的状况也对货币发挥资产职能有重要影响,如果币值不稳,人们就难以选择货币作为财富价

13、值的贮藏手段,也难以利用货币实现资产的保值增殖。 其次是要有一个调节机制使得货币流通量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和商品市场状况的变化,货币需求量也在不断地增减变化,这就要求货币供给应该具有弹性,才能实现货币供求的均衡和货币流通的正常。在商品或金属货币制度下,有内在价值的货币供求具有自发调节的机制;但信用货币没有自我调节能力,需要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来进行调控,使货币供给量能够根据货币需求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否则货币难以正常发挥作用。 5 (3)货币是否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对于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依然存在着争论, 焦点集中在货币对经济运行有没有实质性影响上,认为货币对经济运

14、行没有实质性影响的观点称为货币中性观;认为货币对经济运行能够产生实质性影响的观点称为货币非中性观。 在西方经济理论中,早期货币中性观的代表是货币面纱论。以萨伊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货币仅仅是商品交换的媒介,除了在交易中即刻发挥交换媒介作用外, 货币对实体经济活动没有实质性的影响,货币只不过是覆盖于实物经济上的一层面纱。这种观点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主导地位。近年来,现代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合理预期学派则从合理预期的角度再次论证了货币是中性的, 认为货币不可能对经济生活中的就业量、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货币唯一能影响的只是名义变量。这是由于公众的合理预期和预防性对策,使得名义变量的变

15、动不会对实际变量发生作用,只有当货币数量突然而剧烈变动时,对失业率、产量和收入等实际变量才能产生暂时的影响,一旦人们做出合理预期,短暂的影响也随之消失。 而主张货币非中性论的西方学者们则认为,在货币信用经济中,货币并不是实物经济的一层面纱,它不仅能对经济发生重大影响,甚至可以改变经济的运行过程,而且还与经济中的其他变量互相影响,紧密相关,从而成为改变经济运行最重要的内生变量。例如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货币不仅对所有经济活动和交易起“传递和媒介作用” ,而且可以通过对工资、物价、利率和汇率等变量的影响对经济运行起能动的促进作用。货币学派则从现代货币数量说出发,认为“货币最重要” ,一切经济变

16、量的变动都与货币有关,货币数量是决定物价、产量和就业量的最主要因素, “货币一般地不是中性的;它不只是蒙在实际经济上的一层轻纺纱。在调控和指导金融和实际经济活动中,货币体系有其重要的任务。 ” 总体上看,越来越多的学者承认货币在现代信用经济中是非中性的。 西方经济学者对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争论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 以此出发, 引发了他们对如何发挥货币的作用、政府应该如何利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运行等不同的政策取向,关于这些问题可参阅本书第四篇和第五篇的相关章节。 3. 3. 货币形式的演变经历了哪些阶段?其发展具有怎样的趋势?货币形式的演变经历了哪些阶段?其发展具有怎样的趋势? 货币的形式随着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迄今为止,货币形式经历了从实物货币发展到金属货币,再发展到信用货币的过程。这个过程又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6 (1)实物货币阶段 实物货币是以自然界中存在的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物品充当币材的货币形式。 自原始社会末期出现货币以后, 有一个较长的实物货币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充当过货币的物品有很多种,如外国曾用牛、羊、烟草、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