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期中考试题语文

上传人:n**** 文档编号:35906060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1.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期中考试题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期中考试题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期中考试题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期中考试题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期中考试题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期中考试题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期中考试题语文(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24 页四川省射洪中学校四川省射洪中学校高高 20162016 级高二上期级高二上期半期半期考考试试语语 文文考试时间:150 分钟 总分:150 分命题人:王大江、彭志华、奉敏 审题人:邵明灿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的作答:用选择题的作答:用 2B2B 铅笔涂黑铅笔涂黑答题答题卡上对应卡上对应题号题号的答案。的答案。3主观题的作答: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工整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一、课内文言文阅读(一、课内文言文阅读(9 9 分)分)阅读下面几段文言

2、文,完成 13 题(9 分)(一)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二)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3、,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三)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第 2 页 共 24 页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 而笑之。问之,则曰:“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 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 也欤!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答案涂(答案涂答题答题卡第卡第 1 1 题题)A履至尊而制六合 履:登上 焚百家之言 言:著作 B却匈奴七百余里 却:使退却 隳名城 隳:毁坏C因河为池 因:凭借 君子不齿 齿:并列、排列D师道之不复 道:道理 则耻师焉,惑矣 惑:疑惑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答案涂(答案涂答题答题卡第卡第 2 2题)题)A振长策而御宇内 振:举起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报怨:报仇B秦

5、王既没 没:通“殁”,死亡 以为固 以为:把作为C小学而大遗 小学:小的方面学习 今之众人 众人:很多人D犹且从师而问焉 犹且:尚且,还 官盛则近谀 谀:阿谀,奉承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答案涂(答案涂答题答题卡第卡第 3 3题)题)A黔首,秦朝崇尚黑色,贵族加冠,平民一律用黑布包头,这里指战国时期和秦朝对贵族和百姓的称呼。B氓隶,下层人民。“氓”是古代对百姓,尤其是失去土地,外来迁移的居民的称呼。C.过秦论中的“山东”,指崤山以东,就是东方诸国。D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士大夫为维护宗法制度而设立的用于祭祀其祖先的礼制性建筑。第 3 页 共 24 页2 2、现

6、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2424 分)分)(一)文学类文本阅读(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313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孤儿 刘斌立(1)秦浩又查看了一下打包的行李,确定无误了才去厨房。(2)他妻子 4 点就起来煮了红薯粥,他看了看那半锅粥,舀了一碗,又倒进锅里一小半。妻子并没有注意到,但仍旧习惯性地提醒他“早饭要吃饱”。(3)秦浩进屋子只看了一眼孩子,没敢亲她。小家伙睡得浅,弄醒了,知道爸爸要走,必然哭天喊地。一个大背包上了肩,手里还有一个灰突突的大尼龙面料的行李包,秦浩看着妻子,没有再说话,只是下巴抬了抬。妻子知道其中的含义“我走了,家里靠你了”。(4)这是秦浩每年都要经历的分

7、离,可能大家都已经习惯了。走下楼,秦浩就看见路灯底下已经有两个同伴在那儿抽烟等他了。他们手里也都有一个大大的尼龙面料的行李包,在路灯下,包上“锡山矿务局”的印字特别显眼。(5)那几个字也印入了秦浩的眼睛,他手里也有一个。“锡山矿务局”那几个字在他心里狠狠地戳了一下。(6)曾经锡山矿务局是这个城市最好的单位,不光工资、福利,甚至秦浩背后的那片家属楼,都曾经是这个城市最让人羡慕的。他们手里这个大行李包,就是某年单位组织外出考察学习时,发给每个员工的福利。而如今,秦浩还得用这个包装起自己的衣衫琐碎,出去打工。(7)三个人相互看了看,点了点头,一起朝矿区大门而去。黑黢黢的矿区内,似乎空无一人。路灯已没

8、几盏好的。三个人抽着烟,倒是烟头一亮一亮的,显出了几分活力。大门口的铁门虚关着,他们发现那儿还站着一个人。第 4 页 共 24 页(8)“广路,你怎么又来了?”秦浩先发问。(9)卫广路把烟头掐了,狠狠用脚踩着,边碾脚边说:“我把娃娃交给我妹妹了,这儿不可能找到工作,我必须出去打工。”(10)“你走了,你娃儿不是成孤儿了,要不得哦。”另一个声音说。(11)秦浩赶紧用手止住那人,但是昏暗的灯光中,已看见广路眼神瞬间黯然了。(12)“算了算了,走,挣到钱再打算。”一只胳膊拉起广路。(13)秦浩看了一眼大伙儿,边走边说:“也好,又是我们四个一起,互相有个照顾。”(14)卫广路和秦浩他们一起在外面打工两

9、年了,可是在家的妻子一直到肝部疼痛到无法忍受才去医院,确诊是肝癌晚期,广路赶回家不到三天,妻子就去世了。这个矿区里,很多职工都死于这个疾病。大家其实都知道,有些工种因为当年缺少劳动保护,身体受到了很大的侵害。本来有一年大家还准备上访争取一些基本权利,但是就在那年,矿区停产了,接着被宣布为资源枯竭。(15)秦浩他们坐上了早班长途车,他们接下来的两天都会在路上。长途车要走 4个小时,把他们带到省城,他们要换火车北上 17 个小时,到达北方的一个省会城市。(16)秦浩是第一批走出去的锡山矿务局的工人。他当年是负责矿区锅炉班的班长,锅炉班负责整个矿区的热水供应,三班倒 24 小时从不停歇。当年矿场停业

10、,秦浩整整一年都无法在这个城市找到工作。矿场倒了,几万员工和十几万的家属顿时都没有了生计。而这个大山里的小城市,哪里能够承载得了这个负担呢?(17)秦浩北上之路,经历了三个城市,最终找到了现在的工作,为一个小区的供暖站负责整个冬季烧锅炉。他站稳脚跟后,陆续把自己锅炉班的一帮弟兄都介绍了过来。工作从每年的深秋囤煤开始干起,到次年春天的 3 月停止。每个冬天,秦浩能挣到一份相当辛苦但至少能让家人温饱一年的收入。而家乡那个城市对他来说,就是个永远想念,但没有希望的地方。(18)长途车上,司机开了收音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早间新闻已经开始播音了。(19)第一个让秦浩他们打开话匣子的话题是,播音员说为了

11、响应中央关于节能的号召,今年北方城市普遍延后了开始供暖的时间,同时供暖的温度会下降。节能意味着烧炉工工作量减小,虽然只是延后三天,但是秦浩他们似乎已经感觉到今年能拿到手的第 5 页 共 24 页收入一定会减少。(20)大家开始七嘴八舌,但意思都是一样的,就是明年春天烧锅炉的工作一结束,必须留在当地再找工作,争取多挣点钱再回家。秦浩没有参与讨论,因为他又听到另外一则新闻。播音员正在念着一串城市的名字,那是国家公布的第二批“资源枯竭性城市”名单。秦浩听到了那个熟悉的名字。(21)长途车已经盘山走了一段,秦浩回过身去,从车窗回望着已经在大山深处的城市。清晨,那些星罗棋布的灯火,只是那个城市里还没有断

12、息的活力。只是离世界越远,就越像一个孤儿,即将被永远地遗忘在大山里了。(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答案涂(答案涂答题答题卡第卡第 4 4 题)题)A.“锡山矿务局那几个字在他心里狠狠地戳了一下”一句,通过细节描写,写出了单位倒闭带给秦浩的内心的痛苦和愤怒。B.“我把娃娃交给我妹妹了,这儿不可能找到工作,我必须出去打工”表明说话人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C.秦浩的妻子在文中虽着墨不多,但她的贤淑、坚忍,她对丈夫行为的理解和支持,是丈夫外出打工的决定性因素。D.本文通过广路妻子的相关事件和车上的早间新闻很自然地交代了矿区职工的生产、生活现状,为小说情节发展

13、提供了深刻的社会背景。5.请简要分析小说第段中划线部分环境描写的作用。(4 分) 6.结合全文,谈谈本文以“孤儿”为题目的好处。(6 分) (2 2)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1111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第 6 页 共 24 页张炜:写作献给那些倔强的心灵(1)张炜有很多头衔,他曾被冠以诗人之名,也被标识为“道德理想主义”,更因“人文精神大讨论”成为标志性人物。他最看重的是“作家”。他最爱的是写作。(2)他至今清晰地记得,当时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在学界引起的争论和讨论,从北京扩展到全国。尽管讨论中有对作品的误读,但也有吸引读者再次深入阅读的作用。误读是发生在所有作家

14、身上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误读会一点点解除,不过新的误读也会一点点出现。而这一切,正是作家的魅力所在。“作家应该是丰富的、经得起误读折磨的、多解的,有时也是充满了矛盾的。”张炜略感遗憾的是,现在没有这样的讨论了,似乎大家关注的都是网络时代的一些事情,其中占很大比重的是娱乐。当年一些言辞激烈的青年参与了那场大讨论,他们现在已经成了中年或准老年,再回头看去,大有人事沧桑之慨。他认为,关于“人文”,关于“精神”,在一个商业主义和物质主义时代成为话题,当然是至为难能可贵的,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一定是具有永恒意义的。(3)多年来,张炜一直专注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研究与思考,包括屈原、先秦诸子,

15、出版了长篇随笔等相关的著作,包括楚辞笔记也说李白与杜甫,也包括2016 年初出版的古典文化随笔陶渊明的遗产。他觉得古代的人写出的文学经典,与今天的人许多时候是一样的:同样的心境和方法,同样的困难与欣乐。古往今来,人生总有一些出色的慨叹、异样的认知、绝妙的记叙,就是这些丰富着我们无边无际的生活。(4)张炜之所以选择“陶渊明”作为写作对象,是因为他觉得在这个时期,知识分子柔软而坚硬的内心里,会存有陶渊明这个形象,他的选择,他的矛盾和痛苦,也包括他的喜悦,或能深深地拨动许多人的心。(5)“只把他看成一个采菊人,笑吟吟地站在那儿,那是多么不求甚解。选择陶渊明来解读,不是为了倡导现代的逃离和疏离,而正是相反,是在强调人要有直面生活的勇气,强调人的真实。”张炜说,古人与现代的人看起来差异很大,其实面临的基本问题都差不多。比如关于人的尊严、自我的寻找等,这些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外在环境的差异,夸大了我们与他们的不同。他们的困境,我们在今天也会大致遇到。所以我们追寻古人的心情,会发现离他们并不遥远。他们都是一些大文化人,也是一些生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