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放水作业规程doc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5900364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2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放水作业规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探放水作业规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探放水作业规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探放水作业规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探放水作业规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探放水作业规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放水作业规程doc(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目目 录录第第一一章章 概概况况 .第一节 概 述 . 第二节 地质特征 与构造 .第三节 水文地质 .第第二二章章 探探放放水水 .第一节 成立探放水领导组及专业探放水队伍 .第二节 钻孔布置 第三节 探水前的准备工作 .第四节 探水钻的安装与操作.第五节 放水与排水 第第三三章章 安安全全技技术术措措施施 .第一节 探放水 过程中注意事项及安全技术措施 .第二节 通风措施和瓦斯检查制度 第三节 突发情况的安全措施.第四节 探放水管理制度 .第五节 矿井防治水制度 第六节 水灾处理措施 2第第四四章章钻钻孔孔技技术术参参数数及及钻钻孔孔布布置置图图 主斜井探放水钻孔技术参数 主斜井探放断面

2、、水平面、剖面钻孔布置图3第第一一章章 概概 况况第第一一节节 概概 述述辰通煤业有限公司位于山西省盂县县城南 12km 处涧沟村东,行政区划属盂县南娄镇管辖。其地理坐标为东经 11321181132441,北纬375950380154。根据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晋煤办发 【2009】73 号文件和山西省国土资源厅2009 年 12 月为该矿发放的C1400002009121220047263 号采矿许可证。井田北距盂县县城 12km 井田西北侧 1km 处有盂(县)-寿(阳)公路通过,其间有简易公路连接,由井田处向东北可到盂县县城,向西南可至寿阳县城与石太铁路和太旧高速公路连结

3、,交通运输较为便利。井田属低山丘陵地貌,井田沟谷发育,地形复杂,总体地势为东南高西北低,井田内地形最高点为东南部的山梁处,标高1227.50m,地形最低点为井田西北边界处大沟内,标高 983.70m,地形高差 243.80m。本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春季多风,夏季炎热,秋季多雨凉爽。1、气温:年平均气温 9.1,极端最高气温 39.5(1957.7)极端最低气温-17.6(1953.11) 。42、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 570mm 左右,年最大降水量817.6mm(1966.8) ,最小降水量 302.6mm,年降水量多集中在7、8、9 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 50%以上

4、。3、蒸发量:年平均蒸发量为 1162.2mm,为年降水量的 34 倍。4、湿度:平均相对湿度为 65%,平均绝对湿度为 8.6mb。5、风向:全年风向多为西北风。冬季以西北偏西风最高,夏季多偏东风。冬春季节风大,夏秋风小。最大风速 20m/s,年平均风速 2.8m/s。6、霜冻期:霜期为每年 9 月下旬至次年 4 月,年平均无霜期为105 天左右。冰冻期为 11 月下旬至次年 3 月,最大积雪厚度500mm,最大冻结深度不足 1m。7、地震:据国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盂县属地震烈度 7 度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10g。改扩建采用开拓方式 ,有:主斜井、副斜

5、井和回风斜井三个井筒,其井口坐标见表各各井井口口坐坐标标数数据据XYZ主斜井4212824197104801034副斜井42129661971068610385回风斜 井4212895197106741038主主斜斜井井倾倾角角: 1930,斜斜长长 :527m,第二章第二章 矿井地质矿井地质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地质简况区域地质简况一、区域地质(一)区域地层本区位于沁水煤田阳泉矿区西北部,盂县区南部。区域内出露地层由老至新依次有中奥陶统峰峰组;中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及不整合于新老地层之上的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二)区域构造本区位于沁

6、水盆地的东北边缘,地层走向近东西向,总体向南倾斜,地层倾角 6-10左右。次级构造以短轴平缓波状褶曲为主,伴生有少量断裂构造。次级褶曲轴向以近东西向为主,少量轴向为北东一南西向。区域较大断裂构造为清城西侧为 F4正断层和拦掌村南正断层,断层落差分别为 50m 和 25m,走向近东西向,走向延伸长度分别为 5800m 和 3700m,为区域较大断层。另据以往地质报告资料和区内煤层开采情况,本区陷落柱较发育,是本区煤层开采的较大影响因素。6二、区域含煤特征本区位于沁水煤田阳泉矿区北部,含煤地层主要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据盂县上社-涧沟-刘家沟精查地质报告资料,本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含

7、煤层,分别为 8、9上、9、11、12、13、15、15下号煤层,其中 15 号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8、9、12 号为较稳定局部可采煤层。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含煤层 6 层,分别为 1、2、3、4、5、6 号煤层,其中 4 号属较稳定局部可采煤层。区域地层表表 2-1地层单位 界系统组岩性特征厚度 (m)接触关 系 新 生 界 KZ第四 系 Q灰黄、浅红色晋砂土,亚 粘土及砂、砂土层、砂砾 层0-200不整合石千峰 组 P2sh砖红色中细砂岩和砂质泥 岩、泥岩三层50-100 上 统 P2上石盒 子组 P2s黄绿、紫红、杏黄色泥岩、 砂质泥岩夹黄绿色砂岩70-350下石盒 子组 P1x黄绿色砂岩与

8、灰色、黄绿 色泥岩、砂质泥岩80-120二 叠 系 P下 统 P1山西组 P1s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夹灰 色砂岩及煤层50-80整合上统 C3太原组 C3t灰色砂岩、深灰色泥岩、 砂质泥岩、深灰色石灰岩 及煤层80-120石 炭 系 C中统 C2本溪组 C2b灰色砂岩、深灰色泥岩、 砂质泥岩、石灰岩及薄煤 层,底部含山西式铁矿30-60平行不 整合 峰峰组 O2f 上马家 沟组 O2s古 生 界 PZ奥 陶 系 O中统 O2下马家厚层灰色石灰岩,泥灰岩, 角砾状灰岩及白云质灰岩, 上部含 1 层石膏层250-4007沟组 O2x 亮甲山 组 O1L下统 O1冶里组 O1y厚层石灰岩,竹叶状灰岩,

9、 豹皮状灰岩及泥灰岩200-300整合第二节第二节 矿井地质矿井地质一、井田地层井田内沉积地层由老至新有:1、奥陶系中新统上马家沟组(O2s)上部由灰一土黄色薄层泥晶白云岩、灰质白云岩组成,夹石膏层,中部为深灰色中厚层泥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和薄层白云质灰岩,下部为深灰色中厚层泥晶灰岩与灰质白云岩互层,本组厚度180-275m。2、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本组为煤系地层之基底。可分为一、二两段。一段地层厚度90-120m,平均 100m。岩性主要为深灰色厚层生物碎屑灰岩,花斑状灰岩及泥晶灰岩,夹薄层白云及泥质灰岩。二段厚度 60-80m,平均 70m。岩性上部为黄灰色薄层泥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

10、,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泥灰岩,中部为青灰色花斑状灰岩和生物碎屑灰岩,下部为角砾状泥灰岩,夹条带状石膏层。3、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本组假整合于上马家沟组灰岩之上,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底部为褐黄色、赤红色“山西式”铁矿层,呈鸡窝状或扁豆状分布。铁8矿层之上为浅灰白色 G 层铝土泥岩,中上部为灰黑色砂质泥岩、细砂岩、石灰岩互层,常夹有 23 层薄煤层。本组厚度 5060m,平均 55.5m。4、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本组与下伏本溪组呈连续沉积,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岩性主要为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细砂岩、石灰岩及煤层组成,其中石灰岩 34 层,煤层 67 层,底部以一层中细粒砂岩与本溪组

11、分界,本组为井田主要含煤地层,厚度 106117m,平均厚 112m。5、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与下伏太原组地层呈连续沉积,以厚层状中粗粒石英砂岩(K7)为底界,属陆相沉积。岩性主要为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煤层交互沉积。本组含煤层 3-5 层,均不可采,地层厚度 42-65m,平均 58.00m。6、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为一套陆相碎屑岩地层,全组厚度 110-140m,平均 130m。下部主要由深灰、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和灰、灰黄色砂岩组成,底部为 K8中粗粒砂岩。中部主要由黄、黄绿色泥岩、砂质泥岩及浅黄色中粗粒砂岩组成,底部为 K9中细粒砂岩。上部主要由灰白色砂岩及黄绿、褐红色

12、泥岩、砂质泥岩组成,顶部为一层灰、黄、紫等杂色铝质泥岩,俗称“桃花泥岩” ,为良好9的地层辅助标志层。7、二叠系下统上石盒子组(P2s)连续沉积于下石盒子组之上,岩性为灰黄、黄绿、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和灰白、黄绿色砂岩组成,井田内仅残留本组下部层段,最大残留厚度为 100 m 左右。8、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主要分布于井田北部和西部,为浅黄色亚砂土和微红色砂质粘土、亚粘土,厚度 0-30m,平均 10m。9、第四系全新统(Q4)井田西部大的河床处分布有全新统冲积、洪积层,多为砂土、砂和卵砾石层。全系厚度 015m,平均 5m 左右。二、含煤地层井田含煤地层有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

13、,分述如下:1、太原组(C3t)太原组为一海陆交互相沉积建造,煤层稳定,标志层明显,并具有清晰的沉积旋回。根据岩性、岩相特征可划分为三段,叙述如下:下段(C3t1)由 K1砂岩底至 K2灰岩底,地层厚度 25.5233.00m,平均27.76m,岩性主要为灰色砂岩,深灰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和 110层煤层组成,其中底部分界砂岩(K1)为一层浅灰色细粒砂岩,胶结坚硬,顶部 15 号煤层为井田主要可采煤层,煤层层位稳定,厚度大,反映了本段当时优越的古地理聚煤环境。二段(C3t2)由 K2灰岩底至 K4灰岩顶,地层厚度 35.7153.82m,平均44.67m,本段岩性主要为 3 层灰深灰色海相石灰

14、岩和灰色砂岩,灰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及 3 层薄煤层,三层石灰岩由下而上依次为 K2石灰岩(俗称“四节石”灰岩,常分为 34 个分层) ,K3石灰岩(俗称钱石灰岩)和 K4石灰岩(俗称猴石灰岩) ,三层石灰岩在井田范围层位稳定,普遍发育,代表了太原期较大规模的三次海侵活动。三段(C3t3)由 K4灰岩顶至 K7砂岩底,地层厚度 35.1843.96m,平均39.57m,本段岩性由灰色砂岩、灰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间夹34 层煤层组成,其中 9 号煤层为可采煤层,本段亦为井田主要含煤层段之一。2、山西组(P1s)本组为一套复合的三角洲沉积体系,是在太原组顶部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沉积基础上发育的三角

15、洲体系的沉积。地层厚度4265m,平均 58m,主要由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灰白色砂岩及煤层组成,与下伏太原组呈连续沉积,底部为 K7中细砂岩,砂岩厚11度 6.508.70m,平均 7.60m,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和岩屑组成,含少量云母。磨圆中等,分选较好,发育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和水平层理,属于三角洲平原上的分流河道沉积,是本组主要标志层。山西组共含煤 5 层,均属不可采煤层。三、构造井田位于沁水煤田东北部边缘,属沁水块坳盂县坳缘翘起带。区域构造以东西向褶皱带并派生有近东西向断裂为基本特征。受区域构造影响,本井田构造以宽缓褶曲为主,发育有 4 条轴向北北东的背向斜构造。井田内地层比较平缓,倾角一般 37,井田西北部局部可达 10。另外,根据地表出露和整合各矿井下巷道揭露,还发现了 8 条正断层和 22 个小陷落柱。现对井田内发育的褶曲、断层和陷落柱叙述如下:一、褶曲1、S1背斜:位于井田西部,向斜轴向呈北北东一南南西向,井田内延伸长度 2100m。向斜幅度不大,两翼基本对称,两翼地层倾角 3-6。2、S2向斜:位于井田中西部,背斜轴向北北东一南南西向延展,井田内延伸长度 3500m。向斜两翼基本对称,其中南段比较平缓,地层倾角 3-4,其北段地层较陡,地层倾角可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