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常识重要内容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5898806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常识重要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经济学常识重要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经济学常识重要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经济学常识重要内容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经济学常识重要内容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学常识重要内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常识重要内容(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亚当斯密一、亚当斯密1.财富主张财富主张财富包括一国生产的所有商品,它只能来自生产领域。主张“富国裕民” 。他提出政治经济学有两个目标:一是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二是给国家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评价:反映了资产阶级摆脱封建势力的束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愿望和要求。2.劳动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价值有两个不同意义,使用价值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交换价值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可能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甚至没有;反之,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可能具有极小的使用价值,甚至没有。评价: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概念。科学地认识到了商品的

2、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但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他的劳动价值论是二元的。商品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这种观点正确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这种观点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3.阶级结构与收入分配理论阶级结构与收入分配理论一个国家的全部产品要分解为土地地租、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三部分。这三部分,构成了以地租为生、以工资为生和以利润为生的三大阶级的收入。评价:第一个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和取得收入的形式将资本主义社会成员划分为地主阶级、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三大阶级的人。这一划分大致符合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

3、与以往的划分相比,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他的收入分配理论是二元的。 “资本主义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 ,科学地揭示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工人得到了自己劳动的全部成果、利润是对资本家支出的一种补偿、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 ,掩盖了三大阶级之间特别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4.分工理论分工理论国民财富的增长,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分工。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因为:一,分工能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巧和劳动熟练程度;二,分工能免除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损失;三,分工有利于机械的发明和使用。5.“看不

4、见的手(市场)看不见的手(市场) ”理论理论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分工和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市场规模越大、市场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工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他认为应取消一切限制市场和交换的措施,自由放任。评价:意识到了市场规模对分工的制约,这是非常可贵的,但他颠倒了分工与交换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分工决定交换而不是交换决定分工。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是增加国民财富的又一重要他途径,他主张取消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所有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每个人自由地参与市场活动。评价:看到了市场能在瞬息万变的经济活动中及时、灵敏地传递供求信息,引导资本的投向,从而强调市场的作用,这对摆脱封建势力的束缚,促进资本

5、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从自然秩序思想出发,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市场发挥作用的机制,是自由竞争。评价:认识到商品生产者为了把商品卖掉以实现其赚钱的目的,会把他掌握的资源投到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的部门中去;认识到市场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但并未认识到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市场调节也会带来资源浪费、经济波动、分配不公等问题。认为扩大市场范围,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自由放任,才能更好地实现国民财富的增长。国家职能只限于:保卫本国不受侵犯、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和人身安全、建设和维护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6.自由贸易与绝对

6、成本学说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国有各国的优势。如果各国将本国的全部资源用于生产在成本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其他国家生产的东西,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贸易参与国均可从中获得好处。各国多获得的利益,是由国际分工带来的。评价:揭示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学性。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的绝对优势,各国的绝对优势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某一种社会资源不可能被用来生产任意一种商品。从根本上看,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通过对外贸易进行对外扩张的迫切愿望。二、大卫李嘉图二、大卫李嘉图1.背景背景英国资本主

7、义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消除封建贵族的影响,取消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废除“谷物法” ,发展自由贸易。2.劳动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主张发展生产力,增加国家财富。认为资本积累是实现财富增长的必要条件。一个国家的总收入分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部分,而积累资本来自利润,主要通过降低地租的方式来增加资本积累,实现财富增长。同意私密使用价值不能成为交换价值尺度的观点,纠正了私密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可以有交换价值的观点,提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交换价值,意识到了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区别。批判了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评价:意识到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

8、值与旧价值的转移问题,以及在商品价值决定问题上个别劳工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差别,极大地丰富了劳动价值论。把劳动价值理论推到了古典经济学的最高峰。但由于他把商品生产看成永恒的,所以他无法理解价值所体现的商品生产者之间关系的特殊性。3.收入分配理论收入分配理论第一个提出相对工资的概念,相对工资是指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工人所得工资与资本家所得利润、土地所有者所得地租相比较的工资。雇佣工人的相对工资下降,意味着在资本主义的国民收入中,工人阶级所占的份额下降,工人阶级与其他阶级收入差距拉大。评价:相对工资理论,从量的方面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的对立。真实反应雇佣工人生活水平的应该是实际工资

9、而不是名义工资,把资本主义工资区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并敢于承认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生活水平有下降的趋势,这是一大贡献,把工人实际工资的下降归因于人口的增长,对此问题未能作出科学的回答。4.政府职能政府职能认为利己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动力,通过市场可以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因而反对国家干预,主张经济自由。政府的作用:保障私有财产、革除政治弊端、振兴教育。5.比较成本学说比较成本学说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进口廉价的生活必需品,可以降低工资,提高利润率,为资本积累提供条件,这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国家不应限制对外贸易的发展,应废除“谷物法” 。发展了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提出比较成本学说。生

10、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各国只要按照“有利取重” 、 “不利取轻”的原则,生产那些成本相对低的产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他国生产的东西,就可以从中获得好处。评价:比较正确地反映了不同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一种内在联系和客观要求,对知道不同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增进各自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有局限性,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到底能否给自己带来好处,取决于许多方面的因素,处理不好会给本国发展带来严重危机。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向外扩张、建立世界霸权的愿望。对现在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中,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独立自主,注意维护本国的经济安全。三、

11、马克思三、马克思1.商品货币理论(劳动二重性学说)商品货币理论(劳动二重性学说)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物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是使用价值。两种商品交换的量的比例,是交换价值,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形式上各不相同的劳动叫具体劳动。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即无差别人类劳动,叫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和自然物质决定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个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评价:科学地揭示了价值的袁泉,使

12、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并且为剩余价值论等其他理论奠定寄出,成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无需经过专门的学习与训练,每个正常人都能从事的劳动,称为简单劳动。必须经过专门的学习与训练,劳动者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后才能从事的劳动,称为复杂劳动。在同样的时间里,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比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货币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2.价值规律理论价值规律理论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

13、。表现形式是受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一,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一方面有利于社会资源在各部门的配置,另一方面由于这种调节具有局限性,也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二、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会促进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是在私有制条件下,也容易形成技术垄断,阻碍新技术的推广和利用,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三、实现优胜劣汰,一方面使社会资源从效益差的企业转入效益好的企业,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在私有制的条件下,也会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3.劳动价值理论(商品货币理论

14、、价值规律理论)意义劳动价值理论(商品货币理论、价值规律理论)意义在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商品和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都是历史的产物;区分了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揭示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与商品的二因素之间的关系,回答了古典学派没有回答、也不可能回答的问题,是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在其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为其他理论奠定基础,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以及发展趋势。4.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雇佣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等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即资本家付给工

15、人的工资。资本主义工资实际上的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是剩余价值。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叫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科技进步等因素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叫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评价:揭示了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科学地节食

16、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对工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提高阶级觉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经济危机理论经济危机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一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它们的激化倒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经济危机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当这一矛盾尖锐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再次爆发。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既使资本主义经济走出萧条,步入复苏,又为下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固定资本的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评价: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而且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物质基础,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四、罗斯福新政四、罗斯福新政1.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