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畲族女子学校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5896228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堡畲族女子学校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六堡畲族女子学校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六堡畲族女子学校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六堡畲族女子学校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六堡畲族女子学校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堡畲族女子学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堡畲族女子学校(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堡畲族女子学校简介 六堡畲族女子学校(简称六堡女校)创建于 1989 年 9 月,现有一到六年级 6 个班,学生 101 人,教师 7 人。我校是目前全省唯一的一所少数民族女子小学,学校除了按照国家规 定开足开齐课程外,还结合当地实际,把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开设粑槽舞、畲家歌、 刺绣和畲族“双语言”教学,大大吸引女童入学,入学率从办学初的 23%上升到现在的 100%,学校被省民委、省教育厅列为全省第一批“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项目学校。学校 2004 年 9 月率先在全县农村小学开设英语课,培养出一批优秀学生,有 8 名女童考上大专 院校学习其中赵华美同学考上江南大学,赵华英同学考上贵州大

2、学,赵明芳同学考上贵州 师范大学,改变六堡村无女大学生的面貌。学校十分重视教研教改,学校承担的实验项目 在畲族“双语”背景下开展英语教学试验探索被列为国家级课题支持,承担的课题实 验贵州省教育厅“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开展音乐、美术、英语教学实验”课题被评为 省级项目学校。学校学校涌现出一批优秀教师,赵华甫校长被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 进个人”,孙明驱老师荣获全国小学“十佳英语教师”称号,为贵州唯一获此殊荣。(2009 年 3 月) 在畲族聚居区开展“双语言”辅助教学实践探索贵州省麻江县杏山镇六堡畲族女子小学校长 赵华甫内容提要:贵州畲族是贵州省 17 个世居民族之一,畲族有语言无文字,在畲族

3、聚居 区开展“双语言”辅助教学有其客观性、必然性和优越性。本文通过笔者在麻江县杏山镇六 堡畲族女子小学进行多年的“双语言”辅助教学实践,探索出一些“双语言”辅助教学的经验, 现写出来,为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学提供一点参考。关键词:畲族 “双语言”教学 探索一、贵州畲族概况贵州畲族是全省 17 个世居民族之一,原称东家人,自称为“嘎孟”, 1996 年认定为畲 族。全省畲族人口 4.4926 万人,其中麻江县人口最多,约占 78%。贵州畲族东家人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语支未定。杏山镇是麻江县 畲族最集中之地,也是畲族文化传统保留较好之地,在麻江县畲族聚居的杏山镇六堡、仙 鹅、隆昌、中山、

4、坝寨、茅坪、长冲等村以及临近的碧波乡偿班村、下司镇长江村和凯里 市炉山镇的角冲、干坝、六个鸡村,约有 12000 多人以母语为主要交际工具,其中有 5000 多人不懂汉语(主要是妇女儿童),有 4000 多人只是半通汉语,还有不少附近杂居 的民族(包括汉族)兼通畲族语言。其中以六堡村最具特色,至今还保持独特的民族语言、 服饰和婚丧习俗。为此,政府在麻江县杏山镇六堡村创建了全省唯一的一所少数民族女子 小学麻江县杏山镇六堡畲族女子小学,帮助畲族女童入学。由于贵州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畲族聚居村寨正规的小学教育和非正规的扫盲教 育、农民文化技术培训采用的都是“双语言”辅助教学。而传统的“双语”教学

5、则是在传统“双 语言”教学的基础上升华而来。二、在畲族聚居区开展“双语言”辅助教学的客观性、必然性和优越性由于在畲族聚居区以母语为主要交际工具,学生进入学校后,用的是全新的汉语言授 课,学生一时难以适应。自从畲族聚居区有学校教育以来,学校针对学生存在语言障碍, 在畲族聚居区小学低年级教学用语都采用“双语言”辅助教学,否则教学根本无法进行,这 就是在畲族聚居区开展“双语言”辅助教学的客观性和必然性。通过实践,“双语言”辅助教学在发展畲族地区教育事业中具有帮助畲族儿童克服语言困难,提高教学质量,弘扬民族文 化,增进民族团结等方面的优越性。三、在畲族聚居区开展“双语言”辅助教学的做法麻江县杏山镇六堡

6、畲族女子小学成立于 1989 年 9 月,学校距县城 16 公里,那儿山 清水秀,风光秀丽,至今还保存有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长期以来,学 校坚持在畲族聚居区开展“双语言”辅助教学,帮助畲族女童接受正规小学教育,帮助当地 畲族妇女提供非正规的扫盲教育。学校的做法是:1、用汉语文授课畲族语言辅助。六堡畲族女子小学的全部课程均用汉语言来讲授, 但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使用畲族语言辅助教学,特别是在学前班和小学低年级。因为 在畲族聚居区,学生从小生长在本民族的语言环境里,说的话与汉语毫不相干,当她们来 到学校后,接受的却是凭空而来的汉语言教学,可想而知,难度有多大!为了提高教学质 量(

7、在许多人看来是提高考试分数),学校必须开展“双语言”辅助教学。在课堂上,教师 只好不厌其烦地一遍普通话,一遍本地汉语,一遍本民族语言的解释,目的是为了让学生 弄懂课文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分数)。因此,学校搞双语教学的老师,不仅充当的 是老师,还充当学生的“翻译官”。2、结合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活动开展“双语言”辅助教学。在畲族聚居区,原始、古朴、独特的民族文化正在受到现代文明前所未有的冲击,民 族文化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巨大危险,畲族地区学校作为培养本民族后人的摇篮, 有责任担负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2002 年 10 月 8 日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民宗委 关于在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开

8、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黔教发200216 号)颁 布实施以来,六堡畲族女子小学认真按照文件精神,把畲家歌、畲族粑槽舞、芦笙舞、腰 鼓舞和畲族刺绣引入课堂,利用星期五下午开课,聘请当地民间艺人到校担任民族民间文 化辅导员,传授技艺,学校结合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活动开展“双语言”辅助教学,为弘扬 民族民间文化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搞“双语言”辅助教学的教师不仅是教书育人的老师,还 是民族文化的继承人和传播者。3、在畲族聚居区开展“双语言”辅助教学的同时,学校还加强普通话教学。六堡畲族女 子小学每周星期三开一节普通话培训课,有专人辅导,全校师生共同参与,还在醒目的地 方写上“请说普通话”字样,形成

9、说普通话的小环境。4、在畲族聚居区开展“双语言”辅助教学的同时,学校率先在全县农村小学开设了英语 课。一个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畲族女孩由于家庭贫困、语言障碍、考分不高等 因素的影响,多数学生考上中学或高一级学校后不受到新学校、新老师的重视,造成自卑 心理,很容易失去自信心。学校率先在全县农村小学开设了英语课,就是让学生打好基础, 她们到中学或高一级学校,英语好,老师重视她们,她们自然就有了自信心。2005 年学校 21 个毕业生就有 4 个考上重点中学,最近从中学了解到,在他们刚刚举行的考试中,我们 有个毕业生在全年级 500 多人中,英语、数学分别考了第一名。另一个目的就是要让大山

10、里面的畲族女孩知道,除了本民族语言和汉语外,山外的世界还有许多语种,从而让她们 从小心怀祖国、放眼世界,培养她们有信心去迎接未来的挑战!5、利用“双语言”辅助教学开展扫盲和农业技术培训。多年来,学校共扫除文盲 291 人,自编教材 6 万余字,培训农民 19 期约 1200 人,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做出 贡献!四、在畲族聚居区开展“双语言”辅助教学存在的困难一是孤军奋战,压力颇多。有来自家长的压力,一些家长担心搞“双语言”辅助教学影 响学生成绩;有来自教师的压力,一些教师认为搞“双语言”辅助教学评不了优(事实上的 确没有评)。搞“双语言”辅助教学光靠一所学校、几名热心的教师和一群少数民

11、族学生孤 军奋战,困难之大,可想而知。二是经费紧缺。学校开展“双语言”辅助教学多年来,没有得到补助,光靠学校从“生均 经费”中挤出资金来开展活动,有时连开展一次教研交流活动的经费都没有。三是搞“双语言”辅助教学的人才奇缺。畲族聚居区学校多数在山区,交通不便,很多 教师不愿到校任教,本地培养出来的教师也难以留住。水平高的教师向乡镇和县城调动, 优秀教师向经济发达地区学校流动,能留下来的优秀教师看不到希望、得不到重视,畲族 聚居区学校难以留住好的教师。四是教师缺乏培训。由于教师难留、经费紧缺、排课紧张等原因,在畲族聚居区开展 “双语言”辅助教学的教师很少有进修培训的机会,开展“双语言”辅助教学凭的

12、是教师的一腔 热情,无法则可依。越是基层的学校,教师参加培训的可能性越少,而县城里挤满了高水 平的教师,他们一次次的参加各种培训,也不愿到基层学校来替需要培训的教师顶课。总之,在畲族聚居区开展“双语言”辅助教学,光是有一个热心的校长,一群敬业的教 师还不行,还得有各级各界的重视,才能形成一个双语教学的大范围。参考文献:贵州省民族语文调研文集,主编:张和平,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4 年 9 月 出版。从正规教育的困境走向社区建设服务的教育培训,作者:萧今(香港中文大学 教育学院),刊于 2004 年 11 月云南农业大学农村发展论坛第四期。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初中地方教材历史(试用本),黔

13、东南苗族侗族 自治州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著。贵州省民委、麻江县民委关于“东家畲族”识别的有关资料。作者简介:赵华甫,男,畲族,1969 年 10 月生,贵州民族学院成人大专毕业,现任麻江县六堡 畲族女子小学校长。地址:贵州省麻江县杏山镇六堡畲族女子小学邮编:557600 电话:13885534463电子邮箱:挖掘本土资源,创建民族特色学校 六堡畲族女子小学校长 赵华甫在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民族教育,民族地区基本实现“普九”目标的今天,特别是在新一轮课改 的大背景下,民族地区小学教育如何发展?我认为,民族地区学校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开发一些适合当地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创建民族特色学校。我从 1999

14、 年起担任麻 江县杏山镇六堡畲族女子小学校长,恰逢新一轮课改,我立足当地实际谋发展,把民族民 间文化引进校园,开展“双语言”辅助教学,率先在全县农村小学开设英语课,利用远程教 育资源开展教学实践,努力探索一条创建民族特色学校的创新思路。现就如何挖掘本土资 源,创建民族特色学校介绍我的一些做法,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进校园活动 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民族民间文化保 护不断受到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民族地区小学可以结合实际,把当地最灿烂的民族民间 文化引进课堂,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弘扬和传承宝贵民族民间文化。 我们麻江县

15、六堡畲族女子小学所在的六堡村是一个畲族聚居的山村,也是目前畲族文化保 存得最好的山村。畲族是贵州省 17 个世居民族之一。畲族原始、古朴的粑槽舞,优美动 听的畲家歌,精美绝伦的畲族刺绣工艺,蕴含着民族血泪迁徙历史的芦笙舞,都是我们可 以挖掘的一笔宝贵财富。 2002 年 10 月 8 日省教育厅、省民宗委文件关于在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 教育的实施意见颁布实施以来,我认真学习文件,领会精神,并写信给省民委、省教育 厅,争取上级的支持。在上级领导的关怀和鼓舞下,我把把畲家歌、畲族粑槽舞、芦笙舞、 腰鼓舞和畲族刺绣引进校园,每周利用星期五下午开课,聘请当地 5 位民间艺人到校担任 民族民

16、间文化辅导员,传授技艺,让在校的畲族女童体会到民族文化的精髓,从而自觉的 传承民族民间文化。2004 年,学校又挤出资金 3000 元,添置畲族芦笙 20 支、添置畲族 舞蹈用的粑槽、牛皮鼓、笛子、二胡、腰鼓等 38 件,创建了畲族音乐特色班。大大吸引 女童入学,女童入学率达到 100%。 短短几年,通过我校的开发和挖掘,畲族传统粑槽舞荣获黔东南州第十届少数民族文艺汇 演一等奖。畲族文化得到上级的重视和保护,粑槽舞、凤凰装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名录”。昔日深藏在大山里的畲族文化,通过我校的开发和挖掘,成为多彩贵州浓墨重 彩的一笔,我校因此被列为全州 51 所“民族文化进校园项目学校”之一。2005 年底,黔东 南电视台在该校拍摄了一个专题片畲族女校,多次在该台播放。通过活动,我们边远 贫困的畲族女童得到锻炼的机会。我校学生曾应邀参加了建州五十周年大庆、中国贵州原 生态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增长了见识。在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中,我自己也受益匪浅, 自己编写了一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