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5894475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健康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心理健康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心理健康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心理健康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心理健康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心理健康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3)摘要:摘要: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即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均明确指出,中小学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中关于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关键词:关键词:化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化学史;化学实验据调查显示: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正常者占 67.1%,心理状况欠佳者占 32.9%,心理问题较严重者占 4.91%;41.65%的学生存在显著的学习困难,

2、51.35%的学生“对一些小事情过分担忧”,40.1%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太冷漠” ,65.3%的学生“在心情不舒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 ,62.27%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有些吃不消” 。这些枯燥的数据充分反映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刻不容缓。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要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走出重知识教育,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的特点,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懂得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道理,培养自信、自省、自我认识、自我调节的能力,实现优化心理品质的目的,促进学生身

3、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不是脱离教材强加上去的,每一堂课所要“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是该堂课的教学素材中所蕴涵的、是份内的、自然的,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化学教学特点,笔者认为可以从“化学史的内涵教育” 、 “化学实验的教学” 、 “化学家的道德风范教育”等方面在化学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结合化学史的丰富内涵进行渗透教育化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人类在反复修正、反复深化中改造着自然。人类的文明进步离不开化学的发展,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化学的发展史。、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原子结构模

4、型的演变过程中化学家的艰苦工作的具体分析,使学生体会到追求真知,就要有不畏挫折的顽强意志。如 1803 年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论学说,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微粒” ,而汤姆生通过阴极射级实验发现了电子,大胆地向原子论的创始人道尔顿的学说发起挑战,提出了原子中还包含了更小的粒子电子,进而于 1904 年提出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这是对道尔顿原子结构模型的一种突破,大大地推动了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在 1911 年,卢瑟福又根据粒子散射实验,提出有核的原子结构模型,认为原子中有一个坚实的原子核,核外是空空荡荡的空间,只有几个微小的电子在运动,这又是对汤姆生结构模型的突破。这样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科学是

5、不能讲名人效应的,追求真理,就要用实验说话,不能盲从伟人、大师;要有突破就必须有创新,一个重要概念的提出、确立或重大变化,一种新的有重大影响的方法的采用,一种重要物质的结构的发现和确立,一种有重大影响的新现象、新规律的发展,都是2创造性思维的结果。、 “苯的结构”的教学中,可以给同学们讲解苯的结构发现:十八世纪中期,人们已测出了苯的分子式为 C6H6,但与当时已知的一些链烃的性质又很难吻合,苯的分子结构困扰着化学界的一些有志之士。德国化学家凯库勒也致力于苯分子结构的研究,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凯库勒在梦中悟出了苯环结构,他成功了,从而解决了苯的组成与结构的关系,这对芳香烃的研究起到了巨大推

6、动作用。当时他的同事们也学着他的样子,躺在安乐椅上睡起觉来,期望也能从梦中捕捉到科学的灵感,然而只有一个人睡着了,可惜只梦见打牌输了。这告诫人们,机械地模仿他人,而不脚踏实地地去干,是不会成功的。而我们在学习中,也应稳扎稳打,脚踏实地。每天祈祷自己成功而不愿付出努力的人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知识的财富不能不劳而获,学习无捷径,勤奋和智慧才是成功的源泉。、讲授原子元素时,可以通过对微观世界的描述,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的奥妙;通过元素发现的形成史,使学生体会到追求真知,就要有不畏挫折的顽强意志。如伟大的居里夫人发现了钋元素献给了自己的祖国波兰,她对铀的发现是在煤屑飞扬的艰苦条件下完成

7、的,她对约有四百吨铀沥青、二百吨化学药品和八百吨水一次一次地分离、一点一点地测量,才最终提取出一克铀。从而使学生理解到科学不仅是有趣的,追求真理,更要用辛勤的汗水乃至自己的生命来实现它。同时也告诉同学们要在挫折中悟挫折,以消除挫折的负面效应,有助于学生学习时逐渐克服畏怯、退缩、盲从等不良品质。同时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学会大度达观,变通进取的为人处事之道。4、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挖掘化学教材中介绍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等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劳动人民在商代就会制造出精美的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就会冶铁和炼钢,介绍拉瓦锡、道尔顿、阿佛加德罗、门捷列夫的化学

8、史实外,还要适时补充侯德榜、唐敖庆等中国化学家的辉煌业绩和奋斗精神。在教学时不仅要讲其本身,而且要讲其发明、发现、创造的主体过程。“主体“就是创造知识的科学家、发明家等;“过程“就是知识的创造的具体经过。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更对知识的创造者有了全面的了解,对其思想品德、人格、学识有了更深刻的把握,从中受到感染和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和顽强的钻研精神,激发学生崇高的理想动机。二、结合化学实验的教学进行渗透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化学实验本身有很大的魅力,学生都想亲自动手做化学实验。但是当他们在实验中遇到困难,如实验的失败与意外,或

9、者对实验危险的惧怕,或是担心有毒药品要影响健康时,就不愿做实验,甚至不敢进实验室。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能光使学生停留在对实验的直接兴趣上,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对掌握化学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善于把有趣的实验现象和乏味的实验原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兴趣发生知识性迁移,以促成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彼此交替、相互转化,使学生真正喜爱化学学科。、教学中利用实验研究化学问题,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帮助学生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化学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的教学目的,而且还可在其中贯穿对学生3的思想道德教育。如:严格执行并遵守实验室守则,培养学生规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对公物的责任意识和

10、人身安全意识;鼓励学生在实验中手脑并用、大胆创新,将实验误差减小到最大限度,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统筹观念及动手操作能力;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上要求学生作到细致严密、一丝不苟,强调观测和纪录应以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想象捏造、绝不能乱凑数据、弄虚作假。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虚假的实验不会得出正确、科学的结果;虚伪的人不会得到真正的朋友和学习、事业的成功。培养了学生务真求实的做人品质。、教师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可采用把教材中的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动手的分组实验;把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探究性实验;把部分分散到各知识单元中的个别实验改为可以贯穿各知识单元的系列实验等方法,逐步引导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

11、趣由对化学现象的认识兴趣向着对化学规律的认识兴趣发展;由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发展;由暂时兴趣向持久兴趣发展。培养学生的一种永恒心理品质。、做化学实验时,还可以把班内“外向型”性格和“内向型”性格的同学编排在一个学生实验小组,使他们能够互相帮助、相互取长补短。培养学生胆大心细、相互协作、不畏困难、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例如:实验仪器的拆装,外向型的学生是不怕麻烦,但粗心大意、毛糙易出错,而内向型学生则常常束手束脚、胆小畏惧,拆装操作缓慢,但能认真仔细观察,准确记录。组内或组与组相互讨论或向教师提出问题时,内向型学生往往怕羞、紧张,而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则由外向型学生作“话筒” ,使问题反应出来

12、。这样的组合结果,双方得到逐步同化,开拓了思路,整体上使学生学习化学变得胆大、心细、刻苦、认真。三、结合化学家的高尚道德风范进行熏陶渗透化学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为科学而痴狂的化学家,是他们无私忘我的精神一层层的揭开了自然界的神秘面纱,不断发现和创造着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居里夫人四年提镭的努力不懈;莫瓦桑冒着中毒危险研究氟的制备;诺贝尔执迷于炸药的研究并因之痛失亲人、终生未婚;卢瑟福对实验的精密要求及在培养科学后备军方面的突出贡献等等,都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化学课堂教学的亮点。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就像一块坚硬的基石,托起了中国现代化学工业的大厦,激起了学生们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维勒由氰酸铵制备

13、出了尿素,不仅掀开了有机化学的新篇章,而且打破了“生命力”的权威学说,破除了迷信,使学生感受到要勇于坚持真理,敢于向权威质疑,用探究、创新的思维方式对待学习。、 “道尔顿的原子结构模型”的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们介绍道尔顿对化学的伟大贡献外,还可以向学生们说明:道尔顿不是那种天资卓著的人,但他勤奋、刻苦、百折不挠。以他做气象观测记录一事为例,从 21 岁开始做气象观测以来,直到他临终的前一天,他从未停止过,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他仍顽强地记下了那天的气压和温度数据,在“微雨”两字的旁边,是一大滴的墨迹,说明此时的科学家实际上已很难控制自己的行动了。由此让学生感受到要想学有所成,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必

14、须持之以恒。、讲述“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时,给学生讲解舍勒这位令后人尊敬的瑞典化学家,他最初只是一名药剂师,长期在小镇的药房工作,生活贫困。白天,他在药房为病人4配制各种药剂。一有时间,他就钻进他的实验室忙碌起来。由于经常彻夜工作,加上寒冷和有害气体的侵蚀,舍勒得了哮喘病。他依然不顾危险,经常品尝各种物质的味道他要掌握物质各方面的性质。他品尝氢氰酸的时候,还不知道氢氰酸有剧毒。1786 年 5 月 21日,为化学的进步辛劳了一生的舍勒不幸去世,终年只有 44 岁。由此让学生深受震撼,深刻地认识到,科学家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他发现了什么或发明、创造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的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和崇

15、高的精神境界。、平时的教学中,结合教材的内容更应让学生知道一些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们的光辉事迹他们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科研环境和富裕的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回到祖国,献身于祖国的化学事业。像侯德榜、卢嘉锡、唐敖庆等在国外已取得科学成就的科学家,他们一颗颗赤诚的报国之心,感人肺腑。教学中适当介绍这些科学家的事迹,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目标,激励着他们不断努力、进取,更有一颗随时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总之,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贯穿于整个化学的教学,有利于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和生气,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是有效性课堂教学的途径之一。作为化学教师要牢牢把握住整个化学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探索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参考文献1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 2青少年心理学3高中化学教学参考书4教育心理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