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规模生产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888018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种植业规模生产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种植业规模生产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种植业规模生产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种植业规模生产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种植业规模生产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种植业规模生产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植业规模生产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种植业规模生产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经济协调健康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是上海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种植业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之一,也是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发展时期,随着本市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在坚持和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通过鼓励和支持种植业规模生产,促使本市农业生产从传统的分散经营逐步向规模集中经营转变,既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一、种植业规模生产的必要性种植业规模生产的必要性当前,上海种植业

2、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土地资源刚性匮乏,人均耕地面积不足 1 亩,属全国最低。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耕地占用却日益严重,近四年来全市耕地面积始终以年均 4%以上的速度递减,将直接影响到粮食供给的安全性。二是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新技术的应用,生产规模偏小已成为制约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制约农民种植业收入进一步增长的障碍。因此,种植业规模化生产有其必要性:首先,种植业规模生产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分散经营的农户既无法抵御大市场的风险,也很难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不利于大型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不利于高科技农2业的推广,更加不利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储藏的综合管理。其次,种

3、植业规模生产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需要。农户分散经营,耕作面积过小,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成本居高不下,效益徘徊不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民不愿向土地投入,甚至出现抛荒现象,导致地力下降,直接影响农业的生产能力。总之,要把农业生产的潜力变为现实,种植业规模生产,是根本上改变收益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关键。二、种植业规模生产能够有效促进农民增收二、种植业规模生产能够有效促进农民增收1、以粳稻、以粳稻为为主的大田粮油作物主的大田粮油作物规规模化生模化生产产效益比效益比较较上海崇明耀全农业合作社有限公司 2006 年种植 6200 亩“寒优湘晴”粳稻,其成本收益与 10 户调查农

4、户 2006 年粳稻成本收益作对比,列表如下: (单位:元、公斤)项 目产 量产值补贴物 质 费 用人工 成本土地 成本净利润合 作 社525977194403175330263农户 平 均425765943711512001372、以西甜瓜、以西甜瓜为为代表的代表的经济经济作物作物规规模化生模化生产产效益比效益比较较根据南汇区 2006 年春季西甜瓜散户种植与批量生产规模效益的比较显示:3单位:亩、公斤、元项 目产量产值物 质 费 用人工 成本土地 成本净利润小户西瓜224345082068850700890基地西瓜2265543520148127001909品牌西瓜226581522014

5、8127004626由此可见,种植业规模生产相对于的传统的分散的非规模生产能够提高土地的单位生产能力、降低单位物质消耗水平,增加单位产品的附加值,能够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经济作物规模种植尤为明显。三、种植业规模生产的主要模式和实现途径三、种植业规模生产的主要模式和实现途径“有效的经济组织是增长的关键要素”,推进种植业规模发展,关键策略是科技兴农,核心内容是提高规模经营单位的经济效益,途径在于创造一种有效的经济组织形式和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根本目的是提高产业效能等级和增加农民收入水平。目前上海种植业规模生产经营模式主要分为三种:1、土地集中型、土地集中型规规模生模生产产。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把

6、土地集中起来,由一个独立的主体(集体组织、合作组织、股份制组织或大农户)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不同的组织形式采用不同的土地集中方式,包括土地集体化、转让、转包、返租倒包或土地入股等形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提高了土地集约利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地利用率低下,投入产出效益低下,农民抛荒面积比例大的局面,开拓和增多农民收入的途径和形式,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如奉贤区柘林绿都农业合作4社,采取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入股,实行土地保底分配和效益分配以及按股红利分配的收益保障机制,并实行了“承包经营加集体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创新。目前该社有农户 1000 多户,土地面积4800 多亩,通过建立的优质水稻良种

7、繁育推广示范基地,名贵苗木花卉生产基地,特种水产养殖、繁育、观赏、推广基地,农副产品收购加工、仓储、销售、贸易市场,农业科技展示、生态旅游、休闲观光、景观带等五大平台,三年来,收效明显:在农民入股土地每亩 400 元基本经济收入的基础上,保证了土地使用后保底利润每亩 200 元;同时,农民还参加合作社年末分红,连续两年每户农民分红收入每亩 200 元;并妥善安置就业岗位 1000 多个,使不同岗位的农民每人年收入增加6000-18000 元。由于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现在村里的部分农民已进入合作社承包土地,搞规模经营,土地流转后的农民直接享受流转土地的经济补贴,同时,通过土地的合理流转,很多农民

8、还开始转向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展了新的增收空间。2、 、订单订单契契约约型型规规模生模生产产。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某一经营主体(龙头企业)与许多农户签订契约进行分工合作,一般由龙头企业负责产前生产要素与产中技术支持以及产后农产品加工经营,小农户负责产中生产管理;龙头企业一般具有较强的经济、技术和市场拓展能力与小农户之间采取多种形式的分配方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很快形成规模经营,把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地连接起来,既降低了龙头企业经营的成本风险,又降低了小农户市场风险,尤其适合于劳动密集型与技能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与经营,能够大大增强了本地区农业经5济的整体竞争力和本地农户的收入水平。如南汇区,

9、近年来涌现出蔬菜实业公司、上海大在园艺种苗有限公司等一大批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开展生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加收入起到了良好作用。据统计该区共拥有 123 家涉农企业,其中上海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 8 家,区级农业龙头企业30 家,产业化经营销售额 18 亿元,带动农户 5.5 万户,吸纳 1.5 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由 2001 年的 2 家发展到目前的 111 家,注册总资本达到 5500 万元,资产总额 3 亿元,入社社员 3.4 万户,带动农民 5 万多户。合作社社员总种植面积 12 万多亩,2006 年销售总收入达到 1

10、0 多亿元,社员年均增收 2000 多元;吸纳从业人员 3854 人,劳务性(为合作社工作)收入 3083 万元,平均收入7615 元。3、市、市场场集聚型集聚型规规模生模生产产。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同一地区的许多小规模农业生产者根据市场需求,各自决策共同生产一种或一类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产品,并统一通过专业市场经营销售,获取规模经营利润。这种模式在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市场比较发达,农业基础设施较好以及农民知识与技能水平较高的地区效果较好,其优点是既能结合本地优势产业,又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如嘉定区近年来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迅速开展了“一镇一品”特色农业的建设工作,引导和支持本

11、地农户发展特色种植,并形成马陆葡萄、工业区草莓、外冈腊梅、华亭哈密瓜和安亭银杏等各具特色的优势规模产业。嘉定现代农业园区和马陆葡萄主题公园两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6点先后投入近 6 亿元资金,改造交通设施、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功能升级。自正式开园以来,嘉定现代农业园区共接待游客11 万人次,带动了园区内自产农产品交易,大大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马陆葡萄主题公园开展葡萄节期间,游客数量达 4.58 万人次,农户自产葡萄销售额达到 5509.73 万元。此外,有的区县还充分利用外省农业资源,在更广领域促进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延伸本地农业的发展空间,联合异地推进规模经营的创新模式。如奉贤区陈顺粮食种

12、植合作社,与黑龙江木兰县三胜水稻专业合作社“联姻”成立“沪哈南北水稻合作联社”,木兰基地农民负责生产,奉贤基地农户负责加工和销售,资金和技术共同承担,并申请注册“哈哈木兰”优质水稻商标,现种植水稻面积 3 万多亩。两年多来,已为上海提供 4 万多吨优质稻米,也使木兰基地 1000 多户农民每亩增收达 200 多元,同时,也推动了奉贤粮食加工业的发展,成为全国示范的“解决产销利益分配机制的有效合作模式”。四、四、种植业规模生产存在的问题种植业规模生产存在的问题过去,上海农村家家种点田,户户小而全的这种经营结构很难产生规模效益。当前将有限的资源相对集中,采用多种模式与方法,鼓励农户进行适度的规模生

13、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制约种植业规模生产的因素仍然存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因素制、土地因素制约约。 。一方面来说,人多地少,土地集中难度大。由于本市人均耕地面积不足 1 亩,要形成 15 亩的户均规模,按每户 37人估算,最起码需要集中 5 户以上的农户土地。另一方面人多地少,非农转移难度大。按照规模生产的要求,根据户均经营 15 亩的规模计算,目前农村劳动力将大大剩余。2、 、资资金因素制金因素制约约。 。一是农民自身的投资能力不足,贷款很困难,土地在农户之间流转形成规模的概率较小;二是各种投资主体对投资风险大、回收期长、回报率低的农业投资项目普遍缺乏热情,采取公司带农户模式

14、的龙头企业启动资金匮乏。此外,采取专业生产合作社形成连片种植、联户管理,由于合作社的法人地位不明确,既要按经济实体性质纳税,又不能按独立法人贷款,致使承包户土地转包不规范,不按规划布局生产,导致农民不规范种植,对农产品安全等产生隐患。3、制度因素制、制度因素制约约。 。在现有土地制度下,土地流转成本较高,土地使用权的平均分配,土地承包制的平均化和农民经营的兼业化不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给种植规模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带来影响。4、 、农业农业技技术术水平水平约约束。束。据了解,目前本市农村真正务农的农民,相当部分文化程度普遍在中小学以下,明显不适应规模生产对农业技术水平和农

15、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种植业规模经营仍旧存在着技术约束。此外,目前本市种植业规模经营还存在管理成本偏高,经营主体兼业化、老龄化和外来化等问题。五、种植业规模生产的对策及建议五、种植业规模生产的对策及建议种植业规模生产是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手段而不8是目的;种植业规模经营需要以科技为支撑,在保证农户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前提下,通过一个合理的组织形式,最终把一家一户的经营纳入规模化生产的轨道上来。因此,从发展规模生产,充分挖掘种植业内部潜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建议如下:1、健全土地流、健全土地流转转机制,加大机制,加大农业农业投入力度投入力度灵活的土地

16、流转制度是土地产权制度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土地有效配置的重要保证。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政府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土地承包权,搞活土地使用权。同时,应在稳定现有农业投入和政策补贴的基础上,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长效机制。加大对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农产品安全监管、农业公共服务、农业从业人员培训等领域的资金投入,进一步拓展农业投融资渠道,发挥政府牵线搭桥的作用,吸引各类投资主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2、加快城、加快城镇镇化建化建设进设进程,促程,促进农进农村剩余村剩余劳动劳动力力转转移移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引导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将最终达到老年农民不再依赖土地,务工农民不再兼营土地,农民子女不再继承土地的目标。而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建设规模化生产基地,带动农户从事专业性生产;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开拓农产品及加工渠道,转移部分劳动力;发展农业科技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消化剩余劳动力。实现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土地规模9经营创造了条件,真正实现农业增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