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期末重点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885337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期末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社会心理学期末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社会心理学期末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社会心理学期末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社会心理学期末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期末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期末重点(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一章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的涵义社会心理学的涵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 心理根据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的、边缘学科,具有 一定的独立性,它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总论(基本理论问题)2.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小群体)3.团体社会心理学(大群体)4.个体社会心理学(人的个性社会化)5.社会心理学的分支及实际应用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方法实验室实验法(在特定的实验室内,实验者借助各种实验仪器操在特定的实验室内,实验者借助各种实验仪器操

2、 纵和控制某些自变量,获得精确的数据,从而研究个体或群体心理的方法。纵和控制某些自变量,获得精确的数据,从而研究个体或群体心理的方法。 ) 、 自然实验法、现场实验法 观察方法一般观察法、参与观察法 调查方法访谈法、问卷法档案研究法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起源:社会心理学的起源: (一)哲学思辨阶段(孕育时期)来源:亚里士多德、柏拉图 (二)社会经验阶段(初创时期)标志:1908 年,罗斯的社会心理学 和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引论出版。 (三)实验分析阶段(形成时期)特里普利特的实验、奥尔波特的实验 (四)社会心理学的扩展时期 早期心理学学派:早期心理学学派: 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派拉扎鲁斯、斯汤达

3、尔和冯特 法国的群众心理学派塔尔德、雷朋和塔尔德 英国的本能心理学派麦独孤第三章第三章 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的概念: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 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就叫做社会化(socialization) 。 社会化的类型:社会化的类型: 1.早期社会化 2.预期社会化 3.发展社会化 4.再社会25.反向社会化 社会化的因素:社会化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二)社会教化(社会文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播) (三)个体内化(观察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主观认同、自我奖赏) 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 (

4、1)自我认知 (2)自我体验(自我情感) (3)自我调控(自我意向) 自我认知的方法:自我认知的方法:1.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 (内省(introspection):向内心深处探索,并检视自己 的想法、感受及动机的历程。 ) 2.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来认识自己 3.通过他人认识自己(1)通过与他人比较认识自己(2)通过他人的眼睛 看自己 自我行动的方式:自我行动的方式: 1.整饰自己以获得他人对自己的好印象 2.投其所好以获取他人对自己的好感 3.自我防卫以变换自己与现实世界的关系第四章第四章 态度的概念和特点:态度的概念和特点: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人、观念、情境或事件等)所持 有的稳定的心理倾

5、向。 心理倾向 对象性 一致性和稳定性 组织性和结构性 态度的结构:态度的结构: 1.认知成分:包括对态度对象的想法和信念。 2.情感成分:包括对态度对象的情绪反应。 3.行为成分:包括对态度对象采取的行动或可观察的行为。 态度的功能:态度的功能: 1.顺应功能 2.认识功能 3.防御功能 4.调节功能 态度改变的理论:态度改变的理论: (一)强化论观点的社会态度研究 1.经典条件作用理论的研究 2.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研究 3.社会学习理论的研究 (二)认知论观点的社会态度研究 1. 平衡理论(balance theory) P-O-X 模型3海德(F.Heider)于 1958 年提出 “

6、平衡理论”。 海德认为:我们希望与我们喜欢的人观点一致,而与我们不喜欢的人意见相左。 这种和谐在我们身上形成了一种认知平衡状态。但是如果我们认知系统的平衡 被打破了,我们就会体验到不适的紧张感。为了消除这种紧张感,我们就会不 得不改变这个系统中的某些东西。 2.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费斯汀格(L.Festinger)于 1957 年提出认知失调理论。 所谓认知失调是指个体持有两个彼此矛盾认知,从而产生不愉快感觉的情况。 人类有机体试图在其意见、态度、知识和价值观之间建立内在的和谐和一致性。 即个人的认知存在着一种协调的内驱力。 理论假设: A)

7、认知要素之间可能会产生失调; B)认知失调的存在会引起减小这种失调或阻止失调的压力。 3.自我知觉理论(Self Perception theory) 态度改变的方法:态度改变的方法: (一)劝说宣传法 (二)角色扮演法 (三)团体影响法(群体规定论) (四)团体讨论法 (五)参与活动法 (六)登门拜访(登门拜访法认为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请求 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彻底改变态度的目的。 “登门槛”效应、 “留面子效 应” ) 态度转变中的沟通:态度转变中的沟通: (一) 沟通者:1.沟通者的可信度 可知觉的专家性 可知觉的信赖性;2. 沟通者的吸引力 人格特质 相似性 漂亮

8、(二)沟通内容: 1. 利用情感:唤起好感、诉诸恐惧的信息 2. 单方面传播与双 方面传播 3. 信息传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4. 信息传播的渠道 5. 情绪启发式 (三)沟通对象:1. 听众态度 2. 被说服者的心情(情绪) 3. 被说服者的自 我卷入程度 4. 个性因素 (四)情境因素 :(1)信息繁多的情境 (2)令人分心的情境 (3)信息重 复的情境第五章第五章 社会认知的概念:社会认知的概念: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是指人对社会性客体之间的关系, 如人、人际关系、社会群体、自我、社会角色、社会规范等的认知,以及对这 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推断。

9、印象整饰印象整饰: “印象整饰”(impression management)是指行为者透过语言与非语言 信息的表达,试图操纵、控制知觉者对他形成良好印象的过程。 “脸面脸面”的社会文化功能的社会文化功能 : 第一,社会规范和控制功能。 第二,印象整饰功能。 第三,社会交换功能。 印象形成的模式印象形成的模式:4(一)加法模式 (二)平均模式 (三)加权平均模式 中心品质理论:中心品质理论:核心特质常常被认为和其他特质一起存在,核心特质对最后整 体印象有较强的影响力 社会认知偏差: 一、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 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 ) 二、近因效应

10、(近因效应指最近获得的印象对人的印象形成和交往行为产生 更重要的影响。 ) 三、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它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 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 特征。 ) 四、社会刻板印象(社会刻板印象就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 而固定的看法。) 归因的概念归因的概念:归因(attribution)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 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 对他人的归因、自我归因 归因的理论归因的理论: (一)海德(Fritz Heider)的朴素心理学(naive psychology) 内部归因:个人的

11、因素 外部归因:环境的因素 (二)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理论 对应推论是人们对行为进行归因的一种方式,是人们将一个人的行为与其特有 的内在属性(动机、品质、态度、能力等)建立对应关系的过程。 (三)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 三个独立维度: (1)刺激客体 (2)行为主体(个人) (3)背景(情境或条件) 一贯性信息:Consistency information 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对同一个刺激的反应 为何 区别性信息:Distinctiveness information 同一个人对不同刺激的反应为何 一致性信息:Consensus information 不同人对同一个刺激的反应为何 (四)韦纳的

12、成败归因理论 内在的外在的稳定的能力任务难度暂时的努力机遇归因偏差:归因偏差:5(一) 基本归因偏差:基本归因偏差指人们更喜欢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内在的、 个人特性方面归因(低估情境因素的作用) 。 (二) 行为者和观察者的归因效应:行为者和观察者的归因效应,也称为当事 人与旁观者差异,是指在观察他人行为时,倾向于做性格归因;而当解 释自己的行为却倾向于使用情境因素。 (三) 自利性归因偏差第六章第六章 社会促进:社会促进:社会促进(social facilitation):指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时所 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也称为社会助长。 社会抑制:社会抑制:社会抑制(social loaf

13、ing) :指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时造成 行为效率的下降,也称为社会干扰、社会懈怠。 优势反应强化说:优势反应强化说: 1965 年,扎琼克(R.B.Zajonc)提出了优势反应强化说,总体上概述了社会影响的 原理。 有他人在场(群体背景)是产生社会促进作用还是社会干扰作用,取决于个体 从事活动的性质。 从众:从众:从众(conformity)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 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影响从众的因素影响从众的因素: 1.群体因素:(1)群体规模 (2)群体凝聚力 (3)群体意见的一致性 2.情景因素:(1)信息的模糊性(2)从众行为的公开性 (3)权威

14、人士的影 响力 3.个人因素 :(1)人格特征 (2)性别差异 (3)文化差异 增强依从行为的技巧:增强依从行为的技巧: 1得寸进尺法(foot-in-the door technique) 2以退为近法(the door-in-the face technique) 3折扣技巧(the thats-not-all technique) 4低球手法(the low-ball technique) 5. 过度理由效应(overjustification effect) 服从:服从:服从(obedience)是指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命令而作出 的行为。 服从的实验服从的实验米尔格拉姆

15、的服从实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米尔格拉姆实验的设计十分巧妙,实验采取假目的、假被试和假电击,使被试 的自我防御心理机制不能发挥作用,增加了实验的可靠性。 米尔格拉姆使用的指标很客观,根据被试加电击的强度等级来观察其服从行为 的程度,比较自然、合理。而且,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人们对此实验 涉及的伦理道德问题的争议最大。 流行流行:流行(或时尚)(fashion)是指社会上许多人都去追求某种生活方式,使 这种生活方式在较短的时期内到处可见,从而导致人们彼此之间发生连锁性的 感染。 流行的原因:流行的原因: 1.流行形成的社会原因 (1)流行受社会文化所制约6(2)流行依靠大众传播工具的宣传

16、 (3)流行要有经济基础 2.追随流行的心理原因 (1)从众与模仿 (2)求新欲望 (3)自我防御与自我显示 (4)追随流行有个别差异 流言内容变化的特点:流言内容变化的特点: (1)一般化(ironing) (2)强调(sharpening) (3)同化(assimilation) 流言内容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在记忆上的偏差所致。 暗示:暗示: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用某种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 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思想。第七章第七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 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心理关系) 。 人际需求理论人际需求理论: 舒茨:个人在人际关系中有三种需要寻求满足: 1.包容需要: 愿意与别人建立与维持和谐的关系 沟通、融合、参与、随同 VS 排斥、对立、疏远、退缩 2.控制需要: 在权力与权威上建立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