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884230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5.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航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民航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民航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民航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民航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航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航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析民航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浅析民航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情况,通过分析民航业及民航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毕业生的现状,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合理性的对策,对毕业生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教育及就业指导工作,为企业提供合格的人才,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关键词民航高职 航空服务 就业现状 对策研究一、民航高职类毕业生就业现状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高职毕业生在高校毕业生中的比例也不断提高,出现了高职毕业生与普通院校毕业生争抢就业机会的局面。高职院校培养的面向生产一线、技术一线、服务一线的技能

2、型、应用型、熟练型劳动力,适应当今社会职业要求不断更新、永久性职业减少、经济转型等就业形势的需要。许多民营中小型企业的用人观念比较理智,不是一味地追求高学历,名牌院校,而是特别看重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高职毕业生受到了青睐。通过对民航相关企业的实地走访、以及对民航相关企业负责人和在民航相关企业就业的毕业生问卷调研得知,民航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毕业生在民航相关企业就业中主要存在于两方面问题毕业生的就业定位不合理,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毕业生不具备符合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缺乏工作经验,没有竞争力。同时还出现以下几方面的新趋势。(一)毕业生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依然拘泥于传统90%的毕业生在就业地区

3、选择方面依然局限于北京、上海、广州以及东部沿海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诚然,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机会比较大,人才政策相对更加灵活,生活条件也比较便利,但航空类专业毕业生未将目光投射的更远,仍没有理性分析中、西部城市良好的人才政策,宽松的创业环境等利于职业发展的因素,一味地遵循传统就业地区选择观念,即一线的大城市、经济发达城市始终是就业的最佳选择。(二)毕业生在薪酬待遇的定位上不太理性在薪酬待遇的定位上,毕业生虽然会结合人才市场的行情、自身价值的评价以及用人单位实力三方面来对薪酬进行综合评估,但是毕业生在对用人单位提供岗位薪酬的考虑上呈现出不太理性地趋势,对我校前几届毕业生调查中发现,有 23%的毕业

4、生选择了1001-1500 元的水平,有 20%的毕业生选择了 1501-2000 元的水平,有 20.1%的毕业生选择了 2501-3000 元的水平,选择 3000 元以上水平的学生比例占到了 40%左右,而根据广东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发布2010 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本专科) ,其中显示:广东 2010 届本专科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为 96.41%,与2009 届基本持平;去年广东大学生的平均月薪为 1699 元/月。由此也可以看出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毕业生对求职薪酬的定位有的高,有的低,未很理性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显得举棋不定。(三)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能力逐步提高,但综合素质水平

5、有待提升通过调研可知,所有企业都认为航空服务专业毕业生总体精神面貌上积极乐观,符合时代要求。超过 7 成的企业负责人认为航空服务专业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丰富的相关工作(实习)经验,完全符合企业用人需求。但是中国民航业在近一两年已进入快速发展期,用人需求量也逐步攀高,且民航业属于朝阳产业,在薪资待遇上收入较高,因此企业在用人方面会提出更高要求,毕业生由于社会阅历不够丰富等因素,企业认为他们在综合素质方面有待提高,70%的企业认为毕业生需进一步提升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80%的企业则认为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亟待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四)毕业生对自身职业生

6、涯的规划日趋合理民航高职航空服务类专业学生接受的是 2+1 的教育模式,即前2 年进行专业课程的在校学习,第三年通过在企业实习、实践等方式完成。通过在在企业实习、实践等方式完成,让学生接触到了行业、企业的用人机制、岗位需求等内容,很好地规避了就业定位不合理,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缺乏工作经验等老大难问题。70%的民航高职航空服务类毕业生在民航相关企业就业时,已经把关注的重点由良好的薪酬福利、稳定的工作岗位转变为注重吸取企业的从业经验、良好的专业技术,积极获取该行业前沿知识信息,培育广泛的人际关系这四个方面,再加上民航强国战略的具体实施以及民航总局对外航开辟中国航线的政策逐渐放宽,这些都让毕

7、业生在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时站得更高了,看得更远了。同时,超过 7 成的毕业生认为在求职碰到困难时,乐于接受去一些二、三线城市的民航单位就业,将所学专业知识回报社会。二、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急需一大批高技能人才。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劳动技能指数仅居世界第 59 位。在过去的十年间,西方国家政治经济联合组织主要成员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为 75%,而我国仅为 15%;发达国家技术工作构成中,高级工占技术工人比例通常要超过 35%,中级工占 50%以上,而我国城镇企业共 1.4 亿职工,高级技工仅占 4%,中

8、级技工占 36%。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企业对高级人才的实际需求要比现在高技能人才的数量高出几倍到几十倍。从这一形势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还是很好的。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进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全球化,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将推动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扩大了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有专家预测,gdp 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会提供 80100 万个就业机会。另外,我国加入 wto 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都会带来就业机会的增多,因此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将提出更高要求。根据以上新趋势分析,提出

9、以下有一定可行性的对策、措施。(一)基于行业标准,扎实推进民航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内涵建设,培养高素质毕业生2010 年中国民用航空局提出了“民航强国的战略” ,并确立了这样的工作目标:到 2030 年,要拥有一个以上全球知名品牌的航空公司,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前 5 名;形成一家有国际竞争力的航空货运公司,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前 5 名。建成 3 个以上国际枢纽机场,10 个以上全国性和区域性航空枢纽机场;机场数量及布局将满足全国 95%以上的县级行政区、95%以上人口能得到航空运输需求,所服务区域内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全国总量的 98%以上。另据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预测,中国将会成为民航业中发展最快,潜力最

10、大的国家,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预测,未来 20 年中国将需要 2400 架新飞机。目前国际民航平均的人机比是 100:1,而我国民航业这一比例为 200:1。这意味着,以国际民航水平计算,未来 20 年我国就需要民航类人才 24 万人,如果以我国的民航水平计算,则需 48 万人。显然中国民航业已经迎来新的高速发展期,同时也就需要更多的航空服务人才。因此作为中国民航局唯一直属的高职院校,作为本校航空服务专业群的教师、管理人员更应基于民航业标准,扎实推进民航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内涵建设,使得该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更具竞争力。1.更加注重航空服务专业培养目标的技能性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所培养的学生在求职就业

11、时应具备的相应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纪律和职业能力,职业心理能力和岗位角色意识较强,能具备专业对应的岗位群的工作特征。因此,作为航空类的职业院校,它以培养能胜任各大机场、各类航空公司等基层或者高端服务岗位工作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具体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强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和实际经验,强调以应用性职业能力的需求和提高为依据,强调岗位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和方法技巧的运用程度。重在求实求用,动手能力强,工作见成效,特别是能够使用先进设备、先进技术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所进行的设备改造、设计修改、技术革新、方法改进等都能符合工作需要和收到显著效果。2.更加注重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航空服务专业人

12、才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经济的急剧变革,对人才的适应能力和知识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必须具备覆盖面较大的基础性知识、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这种复合型人才除了掌握岗位对应性专门知识外,还要能通晓两个以上所属职业服务岗位的一般知识和常规技能。同时由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和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人才的需求和职业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和变动性。这样,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要由专精向广博发展。而且,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类型、多规格的,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能进行技术应用、技术开发工作,而且同时也要能进行一定的组织管理工作。根据调研得知,55%的民航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所获得技能证书。这就要求

13、我们在培养航空服务专业人才时,须重点做好学历教育与证书教育两者的有效结合,不仅要求精通本专业学识,同时还应要求取得该专业就业趋向岗位所需的一些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比如民航运输类的国际客运员、货运员证书等等。(二)将行业需求融入办学模式,加强与行业、企业融合,培养适应用人单位的毕业生1.充分了解民航类相关企业需求,提高“软实力”具体说来,民航类的相关企业比较看重毕业生的“软实力” 。所谓“软实力”是相对于应聘者专业知识和学习水平这些硬性条件来说的,它通常包括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和合作能力等。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求职者所具备“软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一个

14、企业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能力。第一,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思想的能力,它是传递信息的一种手段。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仅在求职择业时会强烈地意识到这一点,而且在参加工作后会有更深切的感受。因为在工作中时刻与别人进行信息交流:向上司汇报工作、向同事提出建议、向客户介绍情况等等。所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十分重要,这也是一般用人单位十分看重的一个方面。第二,实际操作能力。教育部部长周济曾在全国高职教育第三次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强调,我国所要大力培养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既不是白领,也不是蓝领,而是应用型白领,也称为“银

15、领” ,即知识与技能都要具备的复合型人才。实际操作能力也就是指动手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生产第一线,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其才能和作用的发挥。所以高职学生必须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注意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第三,创新创造能力。所谓创新能力是人们产生新认识、新思想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是一个人综合性、高层次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的具体体现。当前,我国正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各行各业也都开始重视创新的作用,用人单位也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员工带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实现更大的价值。然而,我国不少高职学生既缺乏创新的观念又缺乏创新的欲望,既没有创新的毅力又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

16、所以在这一方面还应加强。第四,组织管理能力。现代社会不仅要求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具备组织管理能力,对其他专业人员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每个高职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都不同程度地需要组织管理才能。以科技人员为例,随着现代科技的综合化、社会化,科研规模日益扩大,科研中的协作趋势日益加强,一个缺乏组织管理能力的人将无法胜任工作。实践已经证明,纯“书生型”的人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不论什么专业的毕业生,都必须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第五,与人合作能力。很多企业的招聘人员在谈他们选择员工的标准时,都提到了团队精神这个方面。由于现代分工越来越细,一个项目通常会由几百乃至上千人通力协作才能完成,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已不足以适应现代工作的需要。因此,用人单位也越来越看重员工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一个不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