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沉降观测规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884020 上传时间:2018-03-2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隧道沉降观测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隧道沉降观测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隧道沉降观测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隧道沉降观测规范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隧道沉降观测规范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隧道沉降观测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沉降观测规范(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隧道沉降观测规范隧道沉降观测规范篇一:篇一:23 隧道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隧道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新建兰渝铁路新建兰渝铁路 LYS-10 标标四方山隧道斜井四方山隧道斜井隧道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隧道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编编 制:制:_ 复复 核:核:_ 审审 核:核:_中铁二局兰渝铁路中铁二局兰渝铁路 LYS-10 标段项目经理部一分部标段项目经理部一分部2012 年年 2 月月隧道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隧道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一、适用范围一、适用范围本技术交底适用于四方山隧道(斜井作业队)工程施工本技术交底适用于四方山隧道(斜井作业队)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按照设计要求及国家相关过

2、程中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按照设计要求及国家相关规定,要求对隧道进行沉降观测,以便及时调整设计措施规定,要求对隧道进行沉降观测,以便及时调整设计措施使隧道沉降达到预定的控制要求。同时为合理确定轨道开使隧道沉降达到预定的控制要求。同时为合理确定轨道开始铺设的时间,确保兰渝铁路轨道结构铺设质量。始铺设的时间,确保兰渝铁路轨道结构铺设质量。二、技术依据二、技术依据1、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 (TB10601-2009) ;2、 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 (铁(铁2建设建设2006158 号)号) ; 3、 新建时速新建时速

3、200 公里客货共线铁路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设计暂行规定 ; 4、 精密工程测量规范精密工程测量规范 (GB/T 15314-94) ; 5、 地面沉降水准测量规范地面沉降水准测量规范 (DZ/T 0154-95) ; 6、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要求地面沉降监测技术要求 (DD2006-02) ;7、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 12897-2006) ; 8、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JGJ/T8-99) ;9、兰渝公司、兰渝公司新建铁路兰州至重庆线沉降变形观测管理新建铁路兰州至重庆线沉降变形观测管理办法办法 (兰渝铁技(兰渝铁技【2010】

4、48 号)号)10、中铁二院、中铁二院新建铁路兰州至重庆线广元至重庆段基新建铁路兰州至重庆线广元至重庆段基础沉降观测础沉降观测三、技术要求三、技术要求3.1 沉降变形观测网的建立沉降变形观测网的建立 3.1.1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1.垂直位移观测无砟采用垂直位移观测无砟采用 DS05 型仪器按二等水准测量技型仪器按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观测。垂直位移观测数据量大,应采用电子水准仪术要求观测。垂直位移观测数据量大,应采用电子水准仪自动记录,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并方便数据处理。自动记录,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并方便数据处理。垂直位移观测使用的水准仪和标尺类型应满足国家水准测垂直位移观测使用的

5、水准仪和标尺类型应满足国家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量规范的要求。2.基准点作为变形监测的基准,必须埋设在变形影响区基准点作为变形监测的基准,必须埋设在变形影响区域外不受施工干扰、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地基内,可选用域外不受施工干扰、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地基内,可选用现有的控制桩,并进行定期检测复核、校正。现有的控制桩,并进行定期检测复核、校正。3.观测前,必须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验校正,观测前,必须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验校正,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观测人员须经过培训后才能上岗。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观测人员须经过培训后才能上岗。34.各种测量记录、计算成果和图表应书写清晰,不得造假、各种测量记录

6、、计算成果和图表应书写清晰,不得造假、不得涂改,签署完善,并要妥善保存。不得涂改,签署完善,并要妥善保存。 3.1.2 观测网的要观测网的要求求1垂直位移基准网由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组成,采用独立垂直位移基准网由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组成,采用独立建网方式。高程应采用施工一致的高程系统,利用或引入建网方式。高程应采用施工一致的高程系统,利用或引入一个施工水准基点作为起算高程。基准网应定期进行复测。一个施工水准基点作为起算高程。基准网应定期进行复测。2基准网应进行定期复测,前期基准网应进行定期复测,前期 12 月复测月复测 1 次,基次,基准网稳定后准网稳定后 36 月复测月复测 1 次。次。3. 基准点

7、设置基准点设置(1)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 3 个稳固可靠的基准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且基准点的间距不宜大于点,且基准点的间距不宜大于 1 公里。监测网的线路长度公里。监测网的线路长度应在应在 4km 左右。可选用经检验稳定可靠的国家水准基点。左右。可选用经检验稳定可靠的国家水准基点。(2)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其点位可以利用现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其点位可以利用现有施工水准基点有施工水准基点,一般一般 200m 左右设置一个,工作基点距路左右设置一个,工作基点距路线中心的距离应小于线中心的距离应小于 100m。观测工作基点必须布设在便于。观测工

8、作基点必须布设在便于长期保存和使用且不受施工影响的稳定地基内。长期保存和使用且不受施工影响的稳定地基内。(3)工作基点的复测每月至少一次,实施过程中根据控制工作基点的复测每月至少一次,实施过程中根据控制点的稳定性和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点的稳定性和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隧道,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项目较少的隧道,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量变形观测点。量变形观测点。(4)工作基点采用顶端圆滑的工作基点采用顶端圆滑的 28mm、长、长 60cm 钢筋插入钢筋插入4基桩中,基桩应埋入当地冻结线以下不小于基桩中,基桩应埋入当地冻结线以下不

9、小于 0.5m,采用混,采用混凝土浇注固定,并按顺序编号。凝土浇注固定,并按顺序编号。 3.1.3.观测与精度要求观测与精度要求1监测隧道基准网均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进行。垂直位监测隧道基准网均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进行。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应布置成闭合环状、节点水准路线等形式。移监测基准网应布置成闭合环状、节点水准路线等形式。2在工作基点上进行变形点测量在工作基点上进行变形点测量,工作基点起闭于基准工作基点起闭于基准点。点。 3沉降测量精度符合表沉降测量精度符合表 3.1.3-1 和表的规定和表的规定表表 3.1.3-1 变形测量精度变形测量精度4沉降变形观测网主要技术要求符合表沉降变形观测网主要技

10、术要求符合表 3.1.3-2 的规定的规定表表 3.1.3-2 沉降变形观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沉降变形观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1)沉降观测采用往返水准测量方式沉降观测采用往返水准测量方式,沿相同的路线进行沿相同的路线进行,应应采用固定转点法完成。采用固定转点法完成。(2)水准观测应符合表水准观测应符合表 3.1.3-3 的规定。的规定。表表 3.1.3-3 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单位: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单位:m3.2 观测要求观测要求 3.2.1 一般要求一般要求1.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其它如洞顶地表沉降、拱顶

11、下沉、断面收敛的仰拱部分。其它如洞顶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断面收敛沉降变形等不列入沉降观测的内容。待二衬施工完成后,沉降变形等不列入沉降观测的内容。待二衬施工完成后,埋设观测点进行观测。埋设观测点进行观测。2.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沉降观测期一般不应少于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沉降观测期一般不应少于 3 个个月。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月。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直到工后沉降评估满足铺设轨道要求应适当延长观测期,直到工后沉降评估满足铺设轨道要求为止。为止。53.根据观测结果,分析评价隧道的最终沉降量完成时间,根据观测结果,分析评价隧道的最终

12、沉降量完成时间,及时调整设计措施使隧道基础达到预定的控制要求。同时及时调整设计措施使隧道基础达到预定的控制要求。同时作为竣工验收时控制沉降量的依据。作为竣工验收时控制沉降量的依据。4各隧道施工队在进行沉降观测时,必须使用电子水准各隧道施工队在进行沉降观测时,必须使用电子水准仪进行观测。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仪进行观测。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每次沉降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每次沉降观测时,应采用相同的图形(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观测时,应采用相同的图形(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固定观测人员,在基本相同的环境使用同一

13、仪器和设备,固定观测人员,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3.2.2 隧道观测断面的布设隧道观测断面的布设(无碴轨道无碴轨道)(1)一般情况下,一般情况下,级围岩每级围岩每 400m,级围岩每级围岩每300m,级围岩每级围岩每 200m,当长度不足时,每段围岩或不同,当长度不足时,每段围岩或不同衬砌段应至少布置一个断面。衬砌段应至少布置一个断面。(2)地应力较大,断层破碎带和复杂地质区段,特殊基础地应力较大,断层破碎带和复杂地质区段,特殊基础类型的隧道段落、隧底由于承载力不足进行过换填、注浆类型的隧道段落、隧底由于承载力不足进行过换填、注浆或其它措施处理的复合地基段落适当

14、加密布设。或其它措施处理的复合地基段落适当加密布设。(3)隧道洞口地段布设一个观测断面。隧道洞口地段布设一个观测断面。(4)隧道洞口不大于隧道洞口不大于 10 米(桥隧相连不大于米(桥隧相连不大于 20 米)的变米)的变形观测由隧道专业完成。形观测由隧道专业完成。(5)黄土隧道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黄土隧道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25m 布设一个断面。布设一个断面。 (6)VI 级围岩隧道及位于第四系沉积级围岩隧道及位于第四系沉积层的地下隧道观测断面间距延线路纵向不应大于层的地下隧道观测断面间距延线路纵向不应大于 50m。(7)明暗交界处、围岩变化段及变形缝位置应至少

15、布设两明暗交界处、围岩变化段及变形缝位置应至少布设两6个断面。个断面。 (8)隧路分界里程、明暗分界里程、有仰拱和无仰隧路分界里程、明暗分界里程、有仰拱和无仰拱衬砌变化里程及所有设置变形缝两侧均应布置观测断面。拱衬砌变化里程及所有设置变形缝两侧均应布置观测断面。(9)施工降水范围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施工降水范围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3.2.3 隧道观隧道观测点的布设测点的布设1.隧道观测点的布置隧道观测点的布置隧道二次衬砌完工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隧道二次衬砌完工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原则上设于高于水沟盖板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原则上设于高于水沟盖板

16、0.3m 处。处。观测点的埋设如下图。观测点的埋设如下图。篇二:隧道沉降观测方案篇二:隧道沉降观测方案京沪高速铁路京沪高速铁路施工方案报审表(施工方案报审表(TA1)工程项目名称:京沪高速铁路施工合同段:工程项目名称:京沪高速铁路施工合同段:JHTJ-3 标标段七工区段七工区 编号:编号:注:本表一式注:本表一式 5 份,承包单位份,承包单位 2 份,监理、咨询、建设份,监理、咨询、建设单位各单位各 1 份;如不需要咨询或建设单位签署意见,则去份;如不需要咨询或建设单位签署意见,则去掉该栏目。掉该栏目。龙山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方案龙山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方案一、工程概况一、工程概况 11 隧道概况隧道概况本隧道位于曲阜至徐州区间。进口里程本隧道位于曲阜至徐州区间。进口里程 DK5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