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剂量学》课程教学大纲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5882629 上传时间:2018-03-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辐射剂量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辐射剂量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辐射剂量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辐射剂量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辐射剂量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辐射剂量学》课程教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辐射剂量学》课程教学大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辐射剂量剂量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 10272064 课程名称:辐射剂量学 英文名称:Radial Dosimetrics 开课学期:7 学时/学分:46 学时(其中实验学时:8 ) 课程类型:专业课 开课专业:放射医学专业 选用教材:肿瘤放射治疗学剂量学部分,谷铣之、殷蔚伯、刘泰福等主编(北京医科大 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第 2 版)主要参考书: 1.医学放射生物学 ,刘树铮主编(原子能出版社,1998,第 2 版)2.核辐射物理学 ,余孝忠编(原子能出版社,1998,第 1 版)3.实用放射放射治疗物理学 ,冯宁远、谢虎臣、史 荣等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 和医科大学联

2、合出版社,1998,第 1 版)4. 现代肿瘤放射治疗学 ,徐燮渊、俞受程、曾逖闻等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0,第 1 版) 5. 肿瘤放射治疗技术 ,胡逸民、杨定宇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 合出版社,1999,第一版)6. 电离辐射剂量学 ,李士俊编(原子能出版社,1986,第 2 版) 执笔人:陈大伟 付宏斌 贺强一一. . 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为放射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为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放射医学、 核医学、放射卫生学及环境保护行业高级人才,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指示精 神,制订本大纲。医学辐射剂量学是一门放射医学专业

3、学生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 习要求学生不仅能够系统地掌握的辐射剂量基本理论知识,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验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便为学习其他各门专业课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二二. . 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1、全面掌握辐射剂量学的基本理知识; 2、全面掌握辐射剂量学的中各种剂量单位的定义的单位; 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和提高学 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任务之后,能够掌握在 各种情况下辐射剂量的估算,以便为今后实际工作中的剂量估算奠定基础。三三. .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各章节内容及学时

4、分配第一章第一章电离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电离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4(4 学时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生了解电离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机理以及其描述用量,使学生对电 离辐射的产生、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和作用结果有初步的了解,为以后章节的学习打下坚实 的基础。教学内容教学内容1.电离辐射 2.辐射场的描述 3.描述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量考核要求考核要求 了解了解: : 了解电离辐射的种类 理解理解: : 1、理解电离辐射产生的过程及其机制;2、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相关物理量; 掌握掌握: : 1、质量衰减系数、质能转移系数和质能吸收系数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以及 它们之间的关

5、系;2、巩固放射性核素的衰变常数,它与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有何关系等基础知 识。第二章第二章 辐射剂量学量辐射剂量学量 (8(8 学时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引入电离辐射的相关物理量,使学生了解这些物理量的定义和它们的各种单 位以及这些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教学内容教学内容2.1 比释动能2.2 照射量2.3 吸收剂量2.4 微剂量学量及辐射防护常用量考核要求考核要求了解了解: : 1、了解“带电粒子平衡”的概念, 为何在不同介质的界面处不会有带电粒子平 衡;2、提出有效剂量当量的意义。 理解理解: : 1、说明吸收剂量 D 和比释动能 k 随物质深度的变化; 2、试推导公式 D

6、f*x;3、试述组织权重因子 WT取值的一些变化。掌握掌握: : 1、掌握授与能、线能、比授能的概念,及线能和传能线密度的区别; 2、吸收剂量的定义和它的 SI 单位及单位; 3、何谓照射量的定义及照射量与吸收剂量的关系; 4、比释动能及其与能注量的关系。第三章第三章 剂量测量剂量测量(4(4 学时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几种辐射剂量测量方法的介绍,使学生这几种测量方法的理论基础,测量 注意事项和它们的应用范畴。教学内容教学内容3.1 自由空气电离室法 3.2 空腔电离室法 3.3 其他方法简介 (TLD)考核要求考核要求 了解了解: : 其他几种测量电离辐射剂量。 理解理

7、解: : 理解各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掌握掌握: : 1、掌握自由空气电离室法进行辐射剂量测量的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2、掌握空腔电离室法进行辐射剂量测量的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第四章第四章 人体内照射剂量估算简介人体内照射剂量估算简介(6(6 学时学时) ) 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几种模型的引入,使学生对各种进入人体的放射性核素在人体中的剂量分布及 其剂量估算奠定基础。教学内容教学内容4.1 进入途径及参考人4.2 放射性核素在人体内的分布和滞留4.3 区间模型4.4 骨模型4.5 胃肠道模型4.6 呼吸系统模型(主要介绍 ICRP94 呼吸道模型)4.7 计算范例考核要求考核

8、要求了解了解: : 了解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的方式。 理解理解: : 理解各种模型的建立方式。 掌握掌握: : 掌握区间模型、骨模型、胃肠道模型和呼吸系统模型的内容。第五章第五章 放疗用放射源及仪器放疗用放射源及仪器(4(4 学时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几种临床放疗用的放射源和放疗仪器设备的介绍,使学生对这些放射源和放 疗仪器的功能及用途有初步的了解,为今后临床实际工作中提供仪器设备用途方面的知 识。教学内容教学内容5.1 放射源的种类及照射方式5.2 X 射线机5.3 60Co 治疗机5.4 医用加速器 考核要求考核要求了解了解: :1、了解 X 射线机的基本工作原理的结构

9、及其工作参数和这些参数在临床放疗中的 使用价值; 2、了解60Co 治疗机的基本结构和在临床放疗中的使用价值。理解理解: : 理解医用加速器的工作原理; 掌握掌握: : 掌握各种放疗仪器的工作参数和临床试用意义。第六章第六章 医用外照射剂量学医用外照射剂量学 (12(12 学时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引入外照射剂量学中的有关概念,使学生对外照射剂量学的剂量估算建立一定 的概念,为今后在实际工作中的外照射剂量的计算打下理论基础。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6.1 (X)射野剂量学 反散射因素 百分深度剂量 组织空气比 等剂量曲线 特殊照射技术曲面和组织不均匀修正 6.2 电子束剂量学 剂

10、量特征 治疗计划设计 临床特点 6.3 近距离(植入)治疗的一些问题 巴黎系统 6.4 TPS 发展及三维治疗 6.5 高 LET 的发展考核要求考核要求了解了解: : 了解巴黎系统和其所建立的依据。 理解理解: : 理解 TPS 发展及三维治疗及高 LET 的发展。 掌握掌握: : 1、掌握 (X)射野剂量学所介绍的所有概念; 2、掌握电子束剂量学所介绍的所有概念。辐射剂量学辐射剂量学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003527006 课程名称:辐射剂量学 英文名称:Radial Dosimetrics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学时/学分:8 学时 课程类型:实验 开课专业:放射医学专业 选

11、用教材:辐射剂量实验讲义 主要参考书:核辐射物理学 ,余孝忠编(原子能出版社,1998,第 1 版)实用放射放射治疗物理学 ,冯宁远、谢虎臣、史 荣等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 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第 1 版)肿瘤放射治疗学 ,谷铣之、殷蔚伯、刘泰福等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 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第 2 版)现代肿瘤放射治疗学 ,徐燮渊、俞受程、曾逖闻等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 第 1 版肿瘤放射治疗技术 ,胡逸民、杨定宇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 出版社,1999,第一版 执笔人:陈大伟、贺强、付宏斌一、实验目的与任务一、实验目的与任务巩固理论课的

12、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实验课动手能力,使学生掌握临床工作中的一些实验 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二、实验教学基本要求实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实验仪器的基本操作技能,并且具有一定的独立动手能力,而且 能够独立设计实验和撰写实验报告。三、实验教材或指导书三、实验教材或指导书辐射剂量实验讲义四、实验项目一览表四、实验项目一览表序 号实验项目内容提要实验 类型学时 分配主要仪器 设 备实验 地点备 注 1热释光剂 量仪的使 用讲授热释光剂量仪的结 构、原理和标定方法以 及测辐射剂量的过程。验证 性4FJ-377 型热释光剂量 仪、FJ-427A 型微机 热释光剂量仪、菲力 浦深部 X 射线治疗机三楼防 护实验 室2临床治疗 剂量空间 分布的研 究讲授放疗过程中病人和 放疗照射野均匀性剂量 分布测量方法。学生亲 自动手设计和改进实验。综合 性4FJ-377 型热释光剂量 仪、FJ-427A 型微机 热释光剂量仪、菲力 浦深部 X 射线治疗机三楼防 护实验 室一、考核方式:课堂动手操作和实验报告的书写 二、备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