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滨文化旧石器分类及攻石技术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881468 上传时间:2018-03-21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823.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滨文化旧石器分类及攻石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长滨文化旧石器分类及攻石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长滨文化旧石器分类及攻石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长滨文化旧石器分类及攻石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长滨文化旧石器分类及攻石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滨文化旧石器分类及攻石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滨文化旧石器分类及攻石技术(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館訊第 262 期 長濱文化舊石器分及攻石技術長濱文化舊石器分及攻石技術 文何傳坤 摘要摘要 民國 98 7 月 24 日全國各大報紙刊登一則臺灣考古學重大發現的新聞 , 標題為八仙遺址找到 2 萬前的火塘 。臺東縣長濱鄉八仙遺址是民國 57、58 間,由臺大考古人學系宋文薰教授發現並在乾元發掘出土標本 足的木碳,後經碳十四測僅得大於 1 萬 5 千的考代據。由中央 研究院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團隊一重新調查及試掘出土 2 萬以上的木碳 標本,分別自海拔 138 公尺的崑及海拔 120 公尺的潮。這個測結果 及火塘的發現但證實近 40 前乾元的測,也為未研究長濱文化八仙 遺址舊石器時代的先民生活出一

2、道曙光。本文根據長濱文化人所使用的石器 及其攻石技術淺談其濱海而居的生活方式。 關鍵詞:舊石器時代晚期、長濱文化、重工器、輕工器 1石器型及特徵石器型及特徵 長濱文化八仙遺址出土的遺物近萬件,本文考已故瑪基(Mary Leakey, 1971)對非洲舊石器時代早期的石器分法,僅就石質標本的質地、形 制、功能及攻石技術為標準,採用隨意抽樣方式(random sampling)且照長 濱文化簡報描述部分的石質標本。其範圍僅限於潮音、海及乾元出 土者,乃因乾元、海及潮音三所代表的長濱文化各期相之間,卻有相當顯 著的差別。尤其是潮音先陶層的文化群體可能相當晚近。海期的群體當然 要早得多。乾元先陶文化層

3、其代可能相當古,屬新世者,大致無礙 (宋 文薰,1969:10) 。故其他各穴及新發現的穴出土的標本因尚未發表,在 本文中討。 1. 重工器(heavy-duty tool) (1)礫石偏鋒砍器(choppers) 哈佛大學的牟維思教授(Hallam L. Movius)在其大作舊石器前期文化的 東亞與南亞 (The Lower Palaeolithic Cultures of Southern and Eastern Asia)中給 偏鋒砍器下定義為: 沿器物正面(upper surface)的一邊打剝,因此鋒刃的本身 可能沿標本的一邊或一端 ,而長濱文化中所出土者合乎上述定義。依其鋒刃的

4、部分分為: a. 邊刃偏鋒砍器(side chopper) (圖 1) 圖 1. 潮音出土的邊刃偏鋒砍器(採自宋文薰, 1969) 2用海邊橢圓形淡褐色的矽質砂岩(Silicious sandstone)礫石製成。其製法 是由標本曲較大的面,向較平的寬面斜剝,因此具有打擊點的一邊較薄, 而形成一長而近圓的邊刃。下緣保有原的石皮(約佔正面的三分之一) ;背面 全部為石皮。為於握持,自片解面持續打碎片小石片,自然形成使用時的 把手部位;標本的打擊點(point of percussion)很輕,近乎白色,打擊泡(bulb of percussion)高,刃邊有使用時所造成的硬性磨痕。標本側面的正面

5、近乎平,背 面微拱。 這一器型中有用橢圓形扁平砂岩製成的單面打剝的單面石核器 (unifacial core tool) ,正面疑有打下一大塊石片後的陰性片解面(negative bulbar surface) ,刃邊近乎圓形且有繼續片解小石片後的疤痕,顯然是鋒刃夠尖銳加 工所致。標本的一端打掉可能是為使器物縮短或攻打技術佳所造成的。 另有一件單面器,質地也屬砂岩,外形呈扁平至橢圓形。端各打掉約 30 公分,刃部中央部分近乎圓,向端下斜。標本正面之下緣及背面全保有石皮。 具有打擊點的部分呈白色,放射紋很清楚,在末緣處形成明顯的波。 用海邊滾磨出的橄欖岩所製成的單面器,正面的一半為片解面,另一半

6、 為原的石皮,標本的左端打掉一半,刃線平且遺有使用的磨痕。 b. 端刃偏鋒砍器(end chopper) 這器型多為扁平橢圓形的矽質砂岩製成。其製法是自礫石的一窄端向較平 的一面打剝,具有打擊點的一面較薄而成為端刃 。片解面只有三分之一,背 面全為原的石皮,為典型的單面石核器。另有長條橢圓形深色的橄欖岩製成 者,其打擊的方向與標本的長軸呈直角,刃邊直,在一端上,成為端刃器。 筆者認為沿邊或沿端打剝者乃是製器者視石的外形、大小、硬而決定。 本標本多為礫石,橄欖岩製的一面石核器,也有因器物太厚,在背面(lower surface)打掉一、二塊石片者;或是器物太長,打掉一端者,但為多。 (2)中鋒砍

7、器(chopping tool) 為石核器,其刃部是自標本的邊緣面加工而成S型。僅出土一件,筆 者認為這件標本是在打製把手(butt)部位時,因打掉背面石片偶然產生的,應 歸偏鋒砍器,但是鋒刃卻在面器的中央,暫時於中鋒砍器 。 2. 輕工器(light-duty tool) 石片(flake) : (1)原始石片(primary flake) 其外形多呈長條橢圓形或圓形,一寬面保持礫石原的外皮 (original cortex of the pebble) ;另一寬面是一次剝下的片解面,具任何加工遺痕。每一石 片的打擊點(point of percussion)都被打傷得非常清楚,呈白色,而至

8、對緣成為 又長、又直的鋒刃部。打擊包(bulb of percussion)多很高,但放射的 紋(fissures)都很清楚,有時在末緣處形成很明顯的波(ripple) ,出土者為 多。一種為剝取石片後尚未加工的,另一種是片解後的石片,質地大多為矽質 砂岩、橄欖岩、輝長岩(Gabbro) ,在刃部沒有下使用後所造成的小石片疤,3其打擊點多在一邊或一端,放射紋及末緣的波很清楚,打擊泡高。 (2)石片器(flake tool) (圖 2) 圖 2. 潮音出土的邊刃石片器(採自宋文薰,1969) 外形與大小與原始片同,但在石片的加工緣部遺有許多細小的石片疤。 這些石片器,多半從其長邊敲打下,故成為邊

9、刃的工具(side implement) ; 過,也有自窄端加以打出,而成為端刃工具者(end implement) 。依其長徑分為 大型(98-103 公分) 、中型(62-72 公分)及小型(44-54 公分) 。這些標本大小 相差無幾,質地均為砂岩,同為河邊礫石剝取下的石片。其打擊點多在較薄的 一邊,且呈白色,而對緣為又長又直的鋒刃,放射紋及末緣的波很明顯。 這種石片器,多半自其長邊被敲下,故成為邊刃石片器。也有自窄端打下的端 刃石片器,而長濱文化中絕大部分為石片器,此為其一大特色。 (3)具有第二次加工的石片器(retouched flake tool) (圖 3) 經過上述工序片解下

10、較厚或較大的石片,遇邊刃太長的礫石石片器, 則將其窄端打掉,使其縮短。把手部位尖銳者,則由石片的一面續打下干 塊小石片,並將其鋒口打掉,以用手握持。如果石片太大,則橫向石片的長 軸(long axis of flakes)加以重擊,使其折斷。刃口太厚而夠鋒者,從石 片的一寬面,續加以打剝,打出適當的鋒刃。這種經修整(trimming)過的石 片器雖然出土多,過顯然當時已經有第二次加工的各種技術(圖 2) 。在菲 賓舊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石片文化群體中,具有第二次加工者很少(Fox, 41970) 。另外,在太平洋及東南亞地區,石片器之製作具有二次加工者也很有限 (Shawcross , 1964

11、) 。 圖 3. 大型石片器:1 及 2 修整過的石片器(乾元及 潮音出土) ;3 沒有修整過的石片器(潮音出 土) (採自宋文薰,1969) (4)細質石製成小石片器(fine micro-flake tools) 是用石英(Quartz) 、石英岩(Quartzite) 、玉髓(Chalcedony)以及極少 的燧石(Flint)與鐵石英等質地較緻密白色系統或其他如紅色較惹人注目的材 製成。這些石,在臺灣東部多呈很薄的脈或小塊,夾雜於其他岩石之中。 過,這些標本都是用已被水沖刷至大海後又回到岸邊的石子加工製成的。 這標本,一般都很小,尺寸較大的,多遺有礫石面,可知其原係得自當時的 海濱。

12、其製法大多是直接敲擊原的石皮,續打下的石片。但是,沒有預備 打擊臺 (prepared striking platform) 出土。石片器中包含邊刃刮器 (side scraper) 、 尖器(point) 、刀形器(knife)及有缺刻的刮削器(notched scraper) 。此外,尚 有許多續打下廢而用的石片,雖使用過,但成型的較少(圖 4、5) 。日本5考古學家加藤晉平(1990)親自觀察八仙遺址出土的部分小型石器後,認為 大多屬厚薄一的楔的功能,用割木材及骨(鄧聰,1986) 。一般推 測要處潮音出土的骨、角器,缺此難以加工。 圖 4. 潮音出土細質石製小石片器:a 正面、b 片解

13、面、c 側面、d 打擊臺面(採自宋文薰, 1969) 圖 5. 潮音出土的單一檯面石核(1)、石片(2)、加工石片(3 及 4)(採自 Kano,1990) 6為剝取上述石片後剩餘的扁平礫石及石核,其周緣多半具有向寬面剝下 塊石片的疤痕,再加以打剝則成為礫石砍器(pebble choppers) ,有的則未予以加 工,有的是在剝取上述石片時,因打製夠想而廢棄者。另外,為修整器物, 如太長、太大或鋒刃尖銳,及把手部位等情況,剩下很多小石片,稱之為廢片 (debitage) ,其大小一,形制定,有的石片又使用過的痕跡,有的沒有,多 出土於潮音,常與細質的石英岩等細石片相伴出土,由此可知,廢片愈多,

14、器 物的加工面愈大,且器物有縮小的現象,另外也反映出潮音可能為製造器物的 場所,用準備及展開有關打漁(頭尖骨針;圖 6)的活動。 圖 6. 潮音出土頭尖骨針(採自宋文薰,1969) 攻石的技術攻石的技術 根據上述長濱文化石質標本的初步分析,可舉出下特徵:屬於礫石工業,為石片器傳統,重工器中以礫石原面作為打擊臺者為多,尤以礫石石片器最具特 色,偶第二次加工痕跡者。礫石砍器,均屬一面打的偏鋒而偶中鋒者,缺乏 面打的技術,一面打的技術蔚然成風;到晚期,輕工器中逐漸出現石英等細 石製的小型石器,而罕有特製的打擊臺;石瓣(blade technology)技術始終未曾 出現過;較細石製的石器可能與骨角器

15、的製造有關,到潮音,骨角器非常7盛,可當時已大捕漁(宋文薰,1969) 。 重工器中砂岩製礫石器的攻石技術,筆者認為有下 3 種方法可供考(圖 5) : 1. 用片石塊在石砧上撞去。 2. 將石塊放在石砧上或握在手中,用另隻手持著石槌(stone hammer) ,由石 核平面的邊緣上打擊。 3. 將脈石英放在石砧上,手持著石槌垂直砸法(坡,1958) 。 其中尤以 2、3 的可能性為大,即石砧法(anvil techique) (圖 7) 。在長濱 穴堆積中,大部分有廢石片、石片器及石槌相伴出土,再者器物完全為一面打的 作風,打擊點多在石核的邊緣或在石核平面上,故採用石槌垂直砸法及直接斜砸 法(directing oblique blows)的技術在當時可能頗為長濱人所慣用。筆名一丁的 已故張森水先生認為長濱文化中的石片大多採取銳砸擊法製成(一丁 1983) , 與筆者的推謀而合。這種俗稱的石子器 ,依其大小及刃部磨損情況推斷 是剖魚腹及刮魚的最佳工具(黃士強,1991b) 。 圖 7. 潮音出土的厚型楔形石器(1)及薄型楔形石器(2-5) (採自 Kano ,1990) 輕工器中石英等細質岩製石片器,其攻打技術,筆者認為已故中國古人 學家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