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测报技术初探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358805 上传时间:2017-02-02 格式:PDF 页数:40 大小:1.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测报技术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测报技术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测报技术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测报技术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测报技术初探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测报技术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测报技术初探(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测报技术初探刘万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14年 6月 11日 浙江大学全国水稻病毒病测报技术培训班汇 报 提 纲一、发病流行现状二、大区流行规律三、流行影响因素四、测报技术方法一、发病流行现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称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该病毒是由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传播的水稻病毒新种,属呼肠孤病毒科( 济病毒属( 由我国科学家周国辉教授最早发现和命名。一、发病流行现状2001年,首次在我国广东省阳西县发现;2002华南局部地区流行危害;2009年,在南方稻区首次大面积暴发,发病面积超过 500万亩,失收面积 10万亩;2010年,在南方稻区进一步扩展危害,发病面积达 20

2、60万亩,发病县 532个,部分严重田块失收;2011年以后,病害暴发势头得到控制。一、发病流行现状确认分布区可疑分布区2010年新增病区2003年在海南局部地区成灾2001年首次在广东发现2 0 0 9 年在我国南方和越南北部成灾2009年山东发现玉米病株2010年我国西南新增病区一、发病流行现状0204060801001201401602009 2010 2011 2012 2013面积发病面积(万009病省 见病县2009 9 4002010 12 5322011 13 2332012 12 4042013 9 184发病省、县数量统计表2010 2013年中国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情况

3、统计表省份 见病区、县(个) 发病面积( 010 2011 2012 2013 2010 2011 2012 2013广东 31 6 37 20 35333 70613 73333 12000 广西 24 22 27 17 63000 6667 6667 10667海南 7 9 6 7 3800 3340 187 1353 福建 57 9 20 16 83333 7533 6133 10867 江西 85 50 71 39 306667 30000 129667 47333 湖南 107 64 83 52 651933 126760 163067 100267 湖北 17 15 14 0 13

4、937 3636 7182 0 江苏 1 0 0 0 零星 0 0 0 浙江 46 2 6 0 20667 1633 3333 0 安徽 27 2 4 2 33333 333 333 333 云南 127 39 127 30 161800 36267 156800 45013 贵州 0 8 8 1 0 33647 15440 4240 四川 0 5 0 0 0 零星 0 0 重庆 3 2 1 0 零星 16 零星 0 全国 532 233 404 184 1373803 320445 562142 232073一、发病流行现状病害流行特点:年度间波动大 ,成灾风险高流行范围广 ,南方重于北方早

5、稻发病轻,中、晚稻发病重杂交稻重于常规稻,籼稻重于粳稻图 2010年早稻南方黑条矮缩病见病县点发病 150多万亩,占种植面积 图 2011年早稻南方黑条矮缩病见病县点发病 150多万亩,占种植面积 发病 150多万亩,占种植面积 2010年早稻见病县点2011年早稻见病县点2010与 2011比较:2011年西南地区见病早,但广东、江西见病晚2011年总体条件不太有利(飞虱轻、发病迟、境外毒源少)图 2010、 2011年早稻发病情况监测结果比较图 2010年中稻南方黑条矮缩病见病县点发病程度最重, 600多万亩,占发病省中稻面积 18%。图 2011年中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见病县点发病 26

6、4万亩,比上年同期减少 65%。2010、 2011年中稻发病情况比较2011年截止 8月 18日累计发病 264万亩,比上年同期减少 65%发病程度最重, 600多万亩,占发病省中稻面积18%2011与 2010比较:2010年从中稻开始,大面积扩散,引起重视2011年由于病害预防力度空前加大,加之前期较轻,病害流行比较平稳,全国发病面积明显少于上年,但西南地区见病范围广 2010年中稻见病县点2011年中稻病县点图 2010年晚稻南方黑条矮缩病见病县点2010年晚稻发病面积相比早、中稻最大,达到 1000多万亩,占发病省份种植面积 11%2011年晚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见病县点2010、

7、2011年晚稻南方黑条矮缩病见病县点比较二、大区流行规律2010区流行规律2010区流行规律2010区流行规律全国病害流行情况:华南毒源积累区: 海南、广东、广西和福建江南常发重发区: 湖南、江西和福建北部西南局部重发区: 云南、贵州、四川、重庆长江中下游波及区: 上海、浙江及江苏、安徽和湖北的南部江淮零星发生区: 湖北北部、河南南部和江苏、安徽北部病毒在冬种水稻、玉米及杂草上越冬白背飞虱取食获毒虫源地带毒白背飞虱随气流远距离迁飞 (春季由南向北 )白背飞虱取食迁入地早稻、玉米及杂草传毒扩繁带毒白背飞虱侵入中、晚稻秧田或初期本田,传毒、产卵、扩繁第二代若成虫带毒白背飞虱再迁飞及短距离转移中、晚

8、稻严重发病白背飞虱带毒南回长远期控制节点中期预测预警节点短期测报节点应急控制节点病害侵染循环二、大区流行规律毒源越冬与初侵染 白背飞虱越冬区即为毒源越冬区(越南中北部等中南半岛地区,我国海南岛和云南南部低热河谷) 初侵染源主要为境外白背飞虱携毒传入白背飞虱迁飞传毒 2 3月 4月 5月下 6月下 8月下(回迁)毒源传播与田间发病 秧苗 3叶期以前传入 本田成片严重发病 秧田后期传入 田间发病呈集团式分布 本田初期传入 仅引起少数发病,田间零星分布三、流行影响因素白背飞虱的发生量与带毒率 早春白背飞虱迁入期早、发生量大、带毒率高 病害偏重流行的风险提高毒源基数 毒源地发病面积和程度判定毒源基数气

9、象条件 越冬区暖冬 利于白背飞虱越冬、繁衍、增殖和毒源积累 病害流行风险提高 春季回暖快;夏季高温日少,降水天气多 有利发病三、流行影响因素品种抗性 品种间发病有明显差异 籼稻和杂交稻稻飞虱发生较重、病害发病也比较重 粳稻和常规稻发病相对较轻其他因素 水稻生育期: 苗期易感病,且感病后症状明显 地势与地貌: 高山、丘陵盆地、河谷,江河入口处 栽培制度和栽培方式: 单、双季稻或早、中、晚混栽,不同生育期插花种植实例分析( 2010 011)毒源分析: 2010年 3积大,田间虫量高,成熟收获后迁入中国的虫量大。 2011年越南中北部迁飞性害虫发生面积明显少于上年,田间虫量不到上年 1/4。 5月

10、中旬中国组团赴越开展调查,所到中部、北部田间稻飞虱和南方黑条矮缩病发生很轻,难以查见,与 2010年形成鲜明对比发生期: 2011年冬春低温影响,越南中北部冬春稻水稻生育期推迟 20多天,使白背飞虱发生高峰期相应向后顺延;我国华南早稻生育期和白背飞虱发生期均比常年推迟 7天左右,缩短了害虫和传毒繁衍时间2004背飞虱 发生情况 (万 20406080100120140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发生面积 严重面积0123456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发生 严重2008较: 越南中北部稻飞虱重

11、发年份南方黑条重发的趋势非常明显 !实例分析( 2010 011)气候条件: 2010南中北部及中国华南南部稻飞虱越冬区出现罕见冷冬和春季低温,其中1月和 3月气温偏低 1以上,对其越冬和冬季繁衍不利 ,造成稻飞虱越冬界线南移,越冬虫量偏少,早稻虫源和毒源基数都偏低。监控力度: 提前对飞虱进行全面预防,防控力度空前加大,害虫发生数量少,传毒风险降低2010/2011年冬季2010/2011年 冬 季气温距平 2010/2011年 冬 季降水距平 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等冬麦区大部时段降水持续偏少;南方大部 12月至 1月多降温、雨雪过程天气气候特点2011年春季2011年春季气温距平 201

12、1年春季降水距平 春季降水为 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 气温接近常年同期 东北部分地区 出现 阶段性低温、阴雨天气 ; 长江中下游地区 降水 持续 偏少,出现较严重旱情, 5月下旬初出现大范围降水过程 ,旱情缓解; 江南南部、华南大部 及西南地区东部 初春多低温、阴雨天气2011年夏季2011年 夏 季气温距平 2011年 夏 季降水距平 大部地区夏季 气温偏高, 降水为 1993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 华北、黄淮、江淮等地出现阶段性低温寡照 ; 南方大部 降水 少,气温高,其中江汉东部、江南、华南北部、四川盆地东部等地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部分地区 743天 , 高温少雨导致江南西南部、华南

13、西北部、西南地区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旱情发展高温抑制 8月 , 江南 、 华南北部和东部 、 四川盆地东部等地 35 高温日数达10 22天 ; 高温时段集中在 86 其中 8 强度强 、 持续时间长 ; 四川 、 重庆等地部分地区高温持续时间为 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长 。 四川叙永连续 9天 、 贵州赤水连续 7天日最高气温在 40 以上 ,5666778899010年 2011年图 2009亩)传毒介体发生较轻,5666778899010年 2011年防治面积(万亩)图 2009报技术方法冬前长期预测病害流行现状 毒源积累有一个过程,分析病害是否处于高发期,尤其白背飞虱越冬区当年发病重,毒源基数偏高 ( +)气象条件 华南和越南中北部等中南半岛暖冬,春季回暖快 ( +)传毒介体发生趋势 如果预测白背飞虱第二年发生重,发生早 ( +)四、测报技术方法春季中长期预测越冬基数调查 春后 1南及越南中北部冬稻病株率和白背飞虱发生量 ( +)白背飞虱发生情况 迁入期:早 ( +) ,晚 ( -)迁入量 :大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往来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