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生态学结课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879234 上传时间:2018-03-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文化生态学结课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建筑文化生态学结课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建筑文化生态学结课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建筑文化生态学结课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建筑文化生态学结课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文化生态学结课论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建筑文化生态学 论文建筑环境中生长出来的艺术近几年,不少网站开展了关于中国最丑陋建筑的评选,关注和参与投票的人众多。这 些评选虽然不一定权威、客观,但却是公众情绪的一种表达,因为人们对丑陋建筑忍无可 忍。丑陋建筑的评选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代中国对建筑文化生态认识的不足,甚至缺 失。 建筑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所属地区的地域特征等在建筑中的反映。 作为人类的创造物,建筑本身便是文化的重要构成,顾名思义,建筑文化就是建筑师对一 定时期内、一定地域的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反映,它将建筑作为 媒介,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和生活地区的地域特征。从这种意义上来

2、讲, 建筑文化可粗分为两类:一类是某一地域原生的文化,另一类是在消化、吸收外来文化基 础上新形成的文化。 建筑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必然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和更新。 其发展、更新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靠其原生文化的“进化” ,带来自身的更新发展,由 于受自身变化的推动,这种发展变化具有主动性和有序性,也保持了自生文化的一致性与 和谐性。另一种途径是靠外来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从最初的生硬、被动、无序到最 终推动原生文化发生转化这一漫长过程,所谓的“外来文化”不断对“原生文化”造成冲 击和渗透,最终二者取长补短,融合出新的文化。通常这两条途径是同时存在的,共同推 动着人类文化的

3、发展、进步和升华。 很显然,当代中国在消化,吸收外来文化方面任需要进 一步探索,在网友评选出的最丑陋建筑中有很多是照搬国外 的山寨建筑。美国的国会大厦、法国的凯旋门、澳大利亚的 悉尼歌剧院等建筑,都可以在国内各大城市找到粗陋的仿制 品。江苏某监狱堪比“白宫” ,欧式建筑,小桥流水,极尽 奢华。整个建筑与实际需求完全脱轨,似乎是一个脱离了现 实文化环境的“洋住宅” ,引得不少网友称,这样的监狱堪 比高档小区,他们也想进去服刑。也有一些自称使用中国元素的建筑,却更像一种异化的 民族印象。北京一家酒店,整幢楼就是“福禄寿”三星造型,把民间对金钱、权势的迷恋 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沈阳的一座大厦,显示了

4、设计者对“孔方兄”的尊崇和热爱。从建 筑美学的角度来讲,这些建筑只是一些简陋的相似性的联想,甚至连联想都没有。 还有一类建筑,就是一味追求高大宏伟。这似乎成为了当下 的一种风气,盲目贪大,一味攀高。全世界20幢最高建筑,其中 11幢在亚洲,而11幢中就有9幢在中国。据说,到2016年,全国不 少二三线城市都将出现超高层建筑,某地甚至还有两个月建成一 幢比迪拜哈利法塔还高10米的大楼的计划。这些过分高大的建筑, 在其所处的环境中显得突兀而缺乏美感,但它们却很可能满足了 某些人对政绩和荣耀的追求,在有些人的眼里,建筑早已被异化 了高度比功能重要,名气比造价重要,形式比内容重要。事实上,足球场那么大

5、的浮 雕和摩天大楼那么高的门,也仅仅是大和高的丑陋而已,它们与周围环境极度失调,彰显 着建筑文化的缺失和人文关怀的匮乏,这样的建筑注定是悲哀的。 在当代中国,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是目前政府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而城市建设相对 经济发展来说往往见效更快,长期以来一直是很多地方政府工作的重点。 “短平快”的建设节奏,加上某些领导“特殊”的审美需求,难免出现一批“非正常建筑”它们开工快, 建设快,忽略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对话,成为权力在建筑领域的“图腾” 。当这样的忽略建筑 文化的传承、拒绝与周围环境对话的建筑,以强势的姿态在城市中出现时,公众的心理可 能产生抗拒。抗拒的产生,根源在于现在我们的一些建筑话语

6、其实已被代表权力或资本的 威势话语所取代。 一栋建筑,当它真的能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扎根土地,才是建筑作为“凝固的音乐” 这一定义最好的注解.而今很多建筑师打着创新的 旗号,纯粹追求外形的新奇,仅仅关注表面的东西, 忽略了对周围环境,城市肌理及历史文脉的尊重。 这样的建筑也许在短期内会成功吸引大众的眼球, 成为一时的热门话题。但是从长远的文化生态角度 来讲,这种做法是极度不可取的。单纯的追求形式 上的标新立异,不仅会造成建筑内部空间的难以利 用,浪费大量的社会劳动力和建筑材料,更会造成 城市文化肌理的破坏,影响城市环境的整体性。如最近网上热议的苏州“大秋裤” 。苏州的 “东方之门”共69层、高3

7、01.8米,位于苏州工业园区中央商贸区东、星港街以西的地块上, 是一座双塔连体门式建筑。其设计灵感来自于苏州古城门的创意。但显然,当地老百姓对 所谓的“世界第一门”并不买账,因为虽然“东方之门”的创意来自苏州的古城门,但是 建筑并没有对这一概念进行很好的阐述,与当地传统的建筑文化并没有很好地融合,只是 一味地追求“第一”的名号。盲目追求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而又无法把握传统文化的本质, 精髓,最终只会导致建筑的悲剧。 而另一方面,对外来文化的全盘接收,认为国外 的就是现代的,这种想法无疑是更加有失偏颇。近年 来,国内掀起了聘请国外设计师,和仿造国外建筑的 热潮,甚至几个大城市的地标建筑都出现了与国

8、外知 名建筑“撞衫”的尴尬现象。北京电视台新大楼耗资 无数,却与法兰克福的地标惊人相似。广州新地标小 蛮腰只不过是日本神户的港口建筑的翻版。这些相似 面孔建筑的出现一方面说明了国内对国外建筑文化的 盲目崇拜,一方面说明了国人对自己建筑文化的极度的不自信。而这种对本土文化的不自 信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传统文化的一知半解。而大量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失败的案例 更是进一步打击了国人对本土文化和本土设计的信心。而我们的邻国日本,在这一方面做出了很好的尝试。作为现代建筑使用的主要物 质材料,混凝土在表现西方建筑以“石”材为主, “凝重”的文化特征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可以很容易且自然的做到;但若用其来表

9、现刻画日本建筑特有的木构架造型的“轻盈”的 文化特征,就会显得差强人意,甚至是不能完成的任务。为此,日本建筑师做了大量工作, 通过钢、木、混凝土的复合型现代建筑材料,综合运用结构形式的表现,尤其是对细部构 造的大量研究,将日本建筑“轻盈”的文化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 ,实现了新材料、新技术 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以及“外来文化”向“原生文化”的成功转化。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同属东方文化范畴,日本建筑文化从“外来”向“原生”的成 功转化,值得中国建筑师学习和借鉴。由于我国自古以来所处地域位置的特殊性,华夏文 化经过五千年漫长的历史沉积, “原生文化”具有显著的独立性、纯正性和遗传性。虽然我 们应该为

10、如此悠远的历史文化而感到自豪,但同时也不能否认这种“原生”文化确实存在 着负荷过重、进程缓慢,对外来文化的反应、接纳能力相对不足等缺点。因此为摆脱这些不利因素,站在时代的肩膀上不断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充分融汇到人类共同拥有的现 代文明精华中,并不断消化、吸收、革新这些“外来”文化,加速实现“外来”文化向中 国“原生”建筑文化的转化,是当代建筑师义不容辞的任务和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建筑 领域既需要引进并学习西方的建筑文化理论,也迫切需要建立中国的建筑文化理论,要处 理好建筑现代化与传统建筑文化、中国建筑文化与世界建筑文化的关系。文化多元化和大 融合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合理消化、吸收外来文化,

11、将之与原生地域文化进行恰到好处 的融汇,促进“外来”不断向“原生”转化,对文化的发展进步来说意义更大, “原生”和 “外来”的不断碰撞,更有利于创造富有生命力和时代意义的建筑。建筑是城市文化的核心之一,集中表现了城市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追求,而城市又是人类 文明的象征和标志,人类文明正是由一座座富有个性的具体的城市构成的。一旦城市不再 是艺术和秩序的象征物时,城市就会发挥一种完全相反的作用。 建筑与城市是互为表达的。建筑和城市空间是意识形态的物化。美国建筑师伊利 尔沙里宁说, “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 ” 城市凝聚了人的创造力和智慧,同人一样,会思想,会进化

12、,会与自然对话。城市中的那 些空间构形、建筑物的布局设计,本身恰恰是文化的具体符号。优秀的建筑需要全民的扶 植和培育,需要全民善待我们所身处的经历发展演变而来的城市,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某些建筑师能够充分尊重城市环境,在此基础上进行理性构思,彰显既能说服大众也 具备专业审美构思的逻辑,就能设计出经典的作品例如金茂大厦,它的造型来自对中 国古塔比例和形制的高度提炼,结合高超的材料运用和造型 技巧,建成伊始,就博得众人喝彩,俨然已是上海摩天楼的 形象代言人;而另一些建筑师在设计时,一味追求“差异” , 以“夺人眼球”为第一目的,全然不顾审美体系和城市景观 的约束,那必然产生长期为世人诟病的作品,

13、“中国最丑建 筑评选”中的佼佼者:“福禄寿大楼” 、 “酒瓶楼”等就是这 样的典型,它们粗暴地考验着我们的专业底线和市民的视觉 底线,尽管“问题建 筑”带来的广泛话题 会让相关企业获得额 外的品牌效应,但对 于城市和环境来说, 注定是悲剧。因此,建筑设计真正需要的是“博爱” , 不可太自我。 建筑要尊重环境,这里的环境既指城市的人文 环境,也值自然界的大环境,西班牙建筑师莫奈欧在大西洋畔的圣塞巴斯蒂安海边设计了一座库尔萨尔文化中心, 两座方正的玻璃幕墙建筑,在阳光下像水晶宫一样晶莹透明,而在夜晚则用变幻的灯光制 造出璀璨夺目的效果。建筑与环境融合得很完美,就像是从沙滩上生长出来的。 莱特为考夫

14、曼家族设计的著名的流水别墅,在瀑布之上,实现了“方山之宅”的梦想, 悬的楼板锚固在后面的和自然山石中。建筑坐落于宾夕法尼亚的岩崖之中,指挥着整个山 谷,超凡脱俗,建筑内的壁炉是以暴露的自然山岩砌成的,瀑布所形成的雄伟的外部空间 使落水山庄更为完美,在这儿自然和人悠然共存呈现了天人和一的最高境界。这些经典案 例都在告诉我们,美的建筑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而不是“天外来客” 。 所以,一个成功的建筑绝不能忽略环境的存在,而去一味地求异求新。正如文学创作“来 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一样,建筑应该来自环境,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城市文脉想融合。只有从环境中生长出来的建筑才是真正适合当地的独一无二的创造,是无法复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